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学箕
释义

§ 生平概况

顾学箕,1911年8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辰山张家村(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他幼年时因村中无小学,只能寄居在青浦县城的外祖母家就读。1930年,于东吴大学第二中学毕业,当时目睹乡间百姓屡遭疫病之灾,无处就医,于是立志学医,考入沪江大学医预科。他在医预科期间,聆听了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博士的演讲,“医生是福人的职业”,“要培养能为公众服务的医师”,句句话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接受了颜福庆“为人群服务”的思想,立志学好本领,以科学救国,挽救民众脱离罹病之苦境。他向往公医制度的道路,愿服务于边疆及农村,并以公共卫生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1932年,他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至1937年完成了5年的学业。在这5年中,他除学好医学本科的课程外,还从事课外译作,完成了《食物营养化学》和《医学的境界》两书的翻译工作。前者得到当时上海名医宋国宾医师的欣赏,并在他主编的《医学评论》杂志上分期发表,后又以单行本发行。后者被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编为第360册。此外,他也为当时在南京的中华自然科学社主办的《科学世界》杂志撰稿。这些活动,是他学生时代将知识交给民众的初步尝试,也是他树立正确的学医观念,刻苦学习的具体表现。 当他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时,爆发了八一三事变,日本大举入侵上海。他离开了条件较好的南京中央医院,到后方军医院实习,为战伤的官兵服务。由于他在校时努力学习,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他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独立承担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并具有强烈、鲜明的预防观念。

8年抗日战争中,有7年他是在川、甘、青边区的松潘、重庆青木关和内蒙古的伊克昭盟等地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培训卫生人员,并密切关注当地卫生问题,随时进行调查研究。他曾于1941年应考,获取了蔡元培基金出国进修营养学的机会,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未能成行。1946年,他经考试合格,被选派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1947年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1948年他受聘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改为上海医科大学),以副教授的身分去嘉定县(当时属江苏省)兼任卫生院(后改人民医院)院长,组织管理农村卫生教学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县人民政府卫生科科长。1954年起,由于教学计划的改变,他结束了在嘉定县的工作。于1952年起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妇幼卫生教研室主任,兼管营养卫生学科的建设。1953年,受命创建劳动卫生学教研室,并任该室主任至1984年,其间还任卫生系副主任、代主任等教学行政职务。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聘他为职业卫生专家咨询组成员。1984年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成立,他被任命为合作中心主任。他先后担任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兼劳动卫生标准分委会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劳动卫生职业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等职,还是国际职业卫生协会会员。

顾学箕在从事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 公共卫生教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932—1937年,顾学箕在国立上海医学院学习期间,随师高镜朗教授从事社会医疗服务,如当时沪郊太嘉宝救济院的育婴堂收容了500多个婴儿,高教授每周均去义务诊疗,顾学箕于假期内作为住院医生,随行学习和实践。他虽在战争年代完成临床实习,毕业后即去边远地区工作,但已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善于处理各科常见疾病,包括营养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外伤和中毒急救等。他从美国进修回国后,在兼任嘉定县卫生院院长期间,与同济大学医学院林竟成教授合作,建立了嘉定县农村卫生教学区(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支持,1950年起,在嘉定县内相继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县级妇幼保健所、护士学校,并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站,组织临时病房,治疗血吸虫病人,同时培训了能开展群众性预防工作的骨干人才。

在嘉定县通过妇幼卫生和血防工作,初步建立了县、区、村三级卫生机构,为以后发展而成的三级卫生保健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上海、浙江、江苏、苏北等医学院的学生实习创造了条件。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20多年中,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医学教学体制有了很大的变更,在成立卫生系、扩大从事预防工作专业队伍的同时,取消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卫生实习。顾学箕自担任卫生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实习等工作后,一直重视卫生系学生的现场实习,在实践中,逐步感到学生仅在城市教学基地实习不能全面了解中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卫生要求和解决途径。1973年,他又开始与上海县合作建立农村卫生教学基地,带学生去该基地工作和实习。他经常和临床教研室的教师与上海县医务人员进行临床会诊或研究问题。80年代初,上海第一医学院承担了中美合作的研究课题,和上海县卫生系统与美国的专家一起进行了上海县卫生服务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以后,经他积极努力,在此基础上,上海第一医学院与上海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签订了关于建立农村卫生教学基地的协议,使停顿了30年之久的农村固定的教学基地重又活跃起来。

有了这个基地后,顾学箕进一步意识到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不能只培养医学生懂得临床治疗个体病人,而缺乏保护群体健康的整体观念。当时医学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虽有卫生学的课程,却无社会实践,以致学生学到理论而无实际体会,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尔后也不能巩固、提高和应用;其次,由于当时原有教材没有结合临床医学特点,而是卫生系教学内容的缩影,学生学到的仅是卫生专业课的具体内容,缺乏预防医学的整体战略观念,学生虽然学到不少知识,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97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他借此东风综合长期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经验,又汲取来自国际的信息,对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与见解,先后发表了30余篇教学论文,主要的观点有:(1)要贯彻中国“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医学教育不能只依靠卫生系师生的努力,必须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数为当时卫生系十数倍之多的非卫生专业的医学生,使他们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除为群众治疗疾病外,还能参与有关群体保健的活动。(2)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不限于传统的对个体病人的职业道德教育,而医学面向人群,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人群健康,更应是对医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要实现预防战略,应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将以往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新为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理论和知识同属一个范畴,可以合而为一即基本知识,而基本观念是处于首要而关键的地位。所谓医学的基本观念,应包括:①医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医学所服务的对象为第一,既有个体,更不能忽视群体;②医学为人民服务,必须以“三级预防”为指导思想,合理的治疗属第三级预防,工作重点应放在第一、二级预防;③课程和教材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按少而精的原则,服从学生学习的需要,预防医学的教材应适合临床学生的特点;④一个成功的医生,必须懂得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教育,提高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医生不单要会治病,还应能进行健康教育;⑤医生要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规律,疾病与病人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要积极探索病因,这不仅对病人有利(早日康复,免除复发),也有益于促进和保护人群健康。

要树立以上观念,不是单纯增加学生理论课的学时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取得领导的支持,通过试点,恢复了医学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医学教育改革。1988年,他被卫生部推荐主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与副主编陆培廉及其他编委完成了观念更新的《预防医学》一书,供基础、临床、口腔医学专业之用。

他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常及时总结卫生工作经验。在边区工作期间,完成了当地居民的营养调查,写成2篇论文,分别于1940、1945年发表,成为中国研究边民营养学的较早文献。以后在嘉定期间共完成论文7篇,都是现场研究工作总结,对提高基层卫生工作水平均具指导意义。

恢复了上海县教学基地以后,他与卫生系的教师一起,总结了数十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新进展,提出了“服务—教学—科研”的模式,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篇。此模式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有利于地方,有利于教学、科研,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重视和国内广大教师的支持。他和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现领导一起获得了1989年国家教委评定的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 劳动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劳动卫生学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面对危害严重的众多问题,他逐步研究纱厂的女工卫生、电镀工的鼻中隔损伤和皮肤溃疡、高温作业工人的防暑降温和受害人数最多的矿工尘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使用合成农药日益增多,中毒事故屡有发生,个别省份中毒人数达干、万计。他与其他教师一起,逐一调查,探索中毒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他所领导的农药研究室,是中国较早从事农药中毒防治综合研究的重点单位之一。他与有关医药科室合作,在农药中毒的防治中,取得了有益的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基于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他于1965年主编了本学科的第一部专著《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以后又主编了137万字的《工业毒理学》(上下两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均为中国劳动卫生学科的重要学术著作。

§ 职业病学科

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他能广泛汲取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际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进展和发展趋向。在学科建设方面,他提出多篇有关本学科发展的方向性论述。从1979年起,他呼吁大家重视人群资料和职业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并与华东地区有关专家合作,在山东省卫生厅的支持下,于1980年在青岛市举办了中国第一次职业流行病学研讨会。他还先后发表有关劳动卫生学科发展、瞻望等文章。他于1983年接受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委托,与王簃兰教授合作主编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劳动卫生学》《供卫生专业用》。该书突出地阐明了本学科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性地总结了职业病的五个特点,认为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为用三级预防手段对职业病进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该书还增加了“职业流行病学”等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新内容。由于该教材具有上述特点,深受广大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和成人教育者的欢迎。该书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材奖。

顾学箕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严以律己,严以育生,被学校评为研究生优秀导师、先进教师等称号。至1990年,他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各7名,尚有在读博士生3名。

由于他和同事们30多年不懈的努力,1989年在他跨进80岁高龄的前夕,他所辛勤耕耘的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科由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为全国53个医学重点学科点之一,他是这一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 职业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顾学箕1980年出国考察,发现国外近30年来的飞跃发展,深感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无比英明,增强了他工作的动力和信心。他致力于发展国际交流,以促进中国的医学卫生事业。他作为中国职业卫生考察团成员之一,到WHO总部日内瓦时,受命与有关部门草拟了在中国北京和上海成立两个职业卫生合作中心的计划。1984年,顾学箕任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主任。此后,他积极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治学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新理论,一方面,应用在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同时也积极传播给国内同道。他所领导的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6年来出版《职业卫生丛刊》15本,其中英文版2本。他参加国际性职业卫生专著的编写和审稿6种,参加国际性会议、访问交流10次,被有关领导誉为是一个积极活跃的WHO合作中心。

1983年起,顾学箕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动物具有强致畸作用的农药“敌枯双”,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坚持微观研究的手段为宏观研究服务的观点,从对该药的分子研究到对数十万人群的调查中,发现该农药具有比较明显的种属差异和自然及人工的拮抗途径,从而为合理控制使用该农药提供了科学证据。他在劳动卫生学科的研究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方针。并用这样的观点培育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科学事业中出类拔萃。《中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者录》第一辑(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编,1990年),载入全国医学院校中授予优秀青年学者共6人,其中2人就是他所培养的博士生。

关于中国乡镇工业卫生问题,从1983年列入卫生部议事日程,组织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召开过多次行政性会议和学术会议。1984年起,顾学箕提出了应把为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作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交流这方面的经验,1986和1990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会议,有WHO总部及其太平洋区办事处的官员代表,中国卫生部领导和国际友人参加,肯定了职业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的结合是该职业卫生合作中心的一项创举,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改善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为加速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在学术上,顾学箕一贯坚持科学的立场,不赶时髦,不随声附和。如他对危害人数最多的职业病——矽肺,一直主张用“三级预防”的全面观点,以第一、二级预防为研究重点,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进行科学实践。他认为对现有矽肺病人应以康复治疗为主,不赞同单纯片面的所谓特效性药物治疗研究。这是他根据客观的科学原理和汲取各国的实践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他不考虑本单位及个人的得失,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现场调查,以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常以“勤能补拙”的格言勉励自己,谦虚好学,办事认真,言必有信。他为人正直,平易近人,诚恳待人,对青年人诲之不倦,严格要求。有时他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动机,也偶有急躁情绪。他与人为善,爱憎分明。“文化大革命”中虽被冲击,事后仍能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人际间的关系。

他对事业的发展,不仅注重当前,更远瞩未来。他常常说:“百年树人,不是靠少数人,而是几代人的接力赛……我们的事业永远在发展,愿我们的优良传统能代代相传,为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作出贡献。”因此,他在81岁高龄的今天,仍然壮心不减,辛勤地工作着。

§ 人物简历

顾学箕1911年8月10日 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辰山张家村(今属上海市松江县)。

1930—1932年 在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医预科学习。

1938年 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38—1939年 任四川省松潘卫生职业学校教员。

1940—1941年 任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重庆青木关卫生所主任医师。

1942年 任中央卫生实验院重庆新桥卫生教学区主任,同时兼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1943—31945年 任卫生署伊克昭盟卫生所所长。

1946—1947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1948—1984年 任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 改为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教授、妇幼卫生教研室主任、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卫生系副主任、代理主任、工农卫生系副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1984年—现在

任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主任。

§ 主要论著

1 顾学箕.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摘录颜福庆博士的演讲词.民国日报,1931年3月16日:第三张,第二版.

2 顾学箕.伊盟中等汉农家庭膳食调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45,31(6):429—434.

3 顾学箕.美国公共卫生的政策.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51—156.

4 顾学箕.白喉明矾沉淀类毒素加强剂量与效力之关系.中华儿科杂志,1953,3(3):155—156.

5 顾学箕,郑衍森,林景明,陈德泰.高温作业工人出汗量及需盐量一般观察.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8,(1):39—47.

6 顾学箕主编.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7 工业毒理学编写组(顾学箕主编).工业毒理学.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

8 上海第一医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顾学箕,陆志英).敌敌畏的毒性及其安全使用问题.中华医学杂志,1978,58(5):296299.

9 顾学箕.化学物的毒性与危害:化学物的安全评价在劳动卫生工作中的意义.中华医学杂志,1980,60(9):522—525.

10 顾学箕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1 顾学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科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83,1(1):6—10.

12 顾学箕,王簃兰主编.劳动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3 顾学箕,胡景虎.劳动卫生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研究.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85,3(4):233—234.

14 顾学箕.从医学的发展谈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5,2(2):65—70.

15 顾学箕.上海医科大学农村卫生教学基地.中国卫生年鉴,1986:142—144.

16 顾学箕主编,陆培廉副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7 顾学箕.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88:26—31.

18 顾学箕,王簃兰,陆培廉,金锡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人员培养.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1989,7(5):262—264.

19 顾学箕,陈龙主编.为人类健康的四十年.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

20 顾学箕,钱超,薛征等.农药敌枯双致畸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1,18(1):41—47.

21 顾学箕,金锡鹏.医学教育应适应初级卫生保健的需要.中国卫生信息报,1990年4月18日(4).

22 顾学箕,陆培廉,俞顺章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预防医学(综合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