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启智
释义

§ 陈启智

教授。四川 成都人。

§ 简介

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建国后,历任航空学校教员,军事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主持研制成功变推力液体火箭姿态控制发动机。编著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学与控制》、《液体火箭发动机调节线性理论基础》等。

§ 成就蓝天之梦

陈启智上中学时,正赶上抗日战争,日本人轰炸成都、重庆。看到家乡被炸,祖国太贫弱,没有力量还击,他暗 下决心:长大了当飞行员,造飞机,“航空救国”。为了祖国强盛,陈启智有一个“蓝天之梦”。

1948年,陈启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50年参军后,被分配到哈尔滨空军第一航校,为新 中国培养第一批飞行学员。从那时起,陈启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他先后 担任过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力学系副主任、国防科技大学训练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全国政协八届常委。

50年来,这位有着中将军衔的火箭发动机专家主持和参加了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许许多多“ 共和国第一”里凝聚了他的忠诚与心血:

我国第一台多次启动双组元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在这里诞生。

我国第一台流量可调汽蚀文氏管在这里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枚“织女”探空气象火箭从这里升上蓝天。

我国第一项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在这里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项液体火箭发动机构型分析与评价系统在这里研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多次启动双组元双调节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在这里研制成功。

在这里,我国首次对液体变推力火箭单级入轨方案进行了论证。

在这里,我国第一台变推力发动机脉宽调制控制器诞生。

与此同时,他积极支持和倡导“科研育人”的办学思想,为培养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陈启智教授本人“桃李满天下”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了将军、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在国家和军队 许多重要部门担任要职。其中19名硕士、8名博士已成为航天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和主管领导。然而,有关他个人的事迹却 鲜为人知。

对此,陈启智教授淡然笑道:“和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我的工作微不足道。”他说,二战末期,德国V— ——2火箭问世,射程只有几百公里。到今天,三级火箭射程可达8000———10000公里以上,可打洲际导弹和卫星 。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都在研制单级火箭入轨技术。如果研制成功,就像飞机可以反复使用一样,发射火箭每公斤有效 载荷的成本将要下降十分之九。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刚刚起步,我们必须奋起直追。

“重大国防科技项目需要团结协作,集智攻关。有些项目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几千人参加研制,和集体的 力量相比,我的工作也是微不足道。”说到自己的贡献,陈启智再次用“微不足道”概括。这两个“微不足道”,道出了他从 事现代科研的大局观和名利观。正是在这种多学科团结协作和集智攻关的拼搏过程中,陈启智教授圆着他的“蓝天之梦”。

挑战“变推力

液体火箭发动机”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地在月球登陆。该飞船采用的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技 术,在我国还是空白。这令陈启智教授心急如焚。他懂得,这项技术不仅对航空航天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火箭弹头控制上作 用重大。对这项高新技术,发达国家严加控制。陈启智对同志们说:“这项技术至关重要。没有人会告诉我们成功的路,路只 有靠我们自己走。”

于是,陈启智在技术上总负责,组织教师和本科生,开始挑战“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在任务的设计阶段, 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二是上百人的队伍如何组织。

当时,技术路线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搞就搞好的,性能高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外国人封锁,我们没经验,技 术上难度大,应该分两步走,先搞简单的,解决有无问题,然后再求发展。两种意见各有道理。经过充分讨论,关键时刻该拍 板了。陈启智觉得,先易后难的路线是可行的,一步到位可能做不下去。他先和不同意见的同志交换看法,依靠党支部做好疏 通、解释工作,效果很好。大家意见统一了,积极性很高。

为了组织好队伍协作攻关,陈启智把教师和本科生们分作四个组:第一组负责“可调喷注头部”,是管系统的关 键部分;第二组负责“身部”,要能适应多次启动、多次使用的要求;第三组负责“控制部分”;第四组是试验组,负责试车 台、车辆设备、记录设备等装置。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见过这种高技术的发动机。陈启智是学航空出身,学过、教过自动调节原理和控制理论,在大 家的要求下,他自编教材给研制组开讲座,整整八讲,使大家粗通了基本原理。陈启智说:“再高的技术也是智慧干出来的, 我就不信,这块骨头我们啃不动!”

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他们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发动机试验需要试车台,陈启智发现实验楼后面有个旧 车库,顿时喜出望外。他招呼大家把车库打扫出来,挖坑,捡砖,抹水泥,硬是建起一个土制试验台。就在这个土台上,他们 首次完成了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

1983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来到国防科技大学指导工作。当他听说陈启智教授正在研制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 机时,就兴冲冲来到试验室。在试车台观测窗前,技术人员一声令下:“点火!”只见试车台上的发动机忽然喷出长长的火柱 ,忽然火柱又缩短,忽然火柱又喷出了更长的火焰。钱老看着激动地说:“不错,干得不错,你们在这样的土台上,干出了世 界第一流的发动机,应该向你们祝贺呀!”

我国第一台双组元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终于诞生了。它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荣获国家 科技进步奖。

初战告捷,说明技术路线是对的。然而陈启智心里明白,这项成果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他对科研组的同志 们说:“解决变推力技术的关键,一要靠调节流量,二要靠调节发动机燃料和氧化剂的比例。只调流量的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 机我们搞出来了,可性能还不理想。调节混合比很重要,只调流量,不调混合比,性能当然差。”

从此,陈启智带领科研组的同志们,为攻克“流量可调汽蚀文氏管”这道难关发起了新的冲击。面对那一根根只 有圆珠笔芯粗细的管路和一根根只有镊子才能夹起来的针阀零件,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反复研究,精心设计。1991年,在 航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混合比和喷注性能可以同时调节的我国首台多次启动双组元双调节变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原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此后,国防科技大学和航天部门两家协作,又研制了 新型变推力发动机,于1995年获得成功,使我国的这项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5年,从无到有,白手起家,陈启智教授带领科技人员建起了我国军事院校最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台, 喷注器试验台,汽蚀文氏管试验台及数据采集系统等成套试验设备和装置,编写了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教材。陈启智教授编 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控制与动态特性理论》荣获航天工业总公司优秀教材一等奖。

“织女气象

探空火箭”的诞生

正当双组元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处于决战时刻的时候,另一项重要任务也落在陈启智肩头。

长期以来,我国30公里以下的高空气象可以用气球来探测,200公里以上的高空气象可以用我国研制的气象 专用卫星来探测。在30公里至200公里之间的高空气象,世界各国用气象火箭探测,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盲区”。而我 国研制“织女一号”气象探空火箭的计划,因为两次试验失败而面临搁浅的危险。

“祖国的蓝天不能有盲区。”陈启智教授临危受命,出任“织女一号”总设计师,研制领导小组组长。他先进行 调查研究和学习,发现总体方案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大家分析认为,一是有四五项关键技术还没有突破;二是试验不 规范,前面的试验还没有通过,后面的试验就开始并行进行;三是设计、加工、试验的质量没有有效控制。

找到症结,对症下药。规定试验要讲规矩:第一,前一个试验没有完成,不能进行后一个试验;第二,地面的试 验没有通过,不能进行飞行试验。为确保质量,实行责任制,责任人签字。总体试验,飞行试验,由陈启智签字,总负责。签 字的时候,有的同志手发抖了。军令如山,干系重大啊!

他们从关键技术入手,从每一项试验把关,从质量上严格控制。“织女一号”气象火箭只有两米长,暖瓶那么粗 ,可里面的结构却和大火箭丝毫不差,其装配精度则要求更高。当今世界火箭研究已进入全计算机、全自动化的研究环境,而 他们却在手工作坊式的试验环境中,追寻着中国人的气象探空之梦。为了发动机配料,他们面对有毒气体轮班进入试验室。有 人病倒了,爬起来再干。陈启智带领拼命三郎式的科研人员,硬是攻克了助推器发射、推进剂装药、箭体与仪器舱分离等难题 ,进行了400多项地面试验。

1987年4月22日清晨,当火红的朝阳升起在酒泉航天城的时候,“织女一号”气象探空火箭昂首待发。随 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点火!”只见“织女”腾空而起,在蓝天上留下一条美丽的彩缎,直升太空。不一会儿,地面接收站收 到不断传来的大气平流层各种气象数据。现场的人们沸腾了。

“十年磨一剑”。“织女一号”气象火箭的发射成功,把“中国气象盲区”的帽子丢给了历史。1988年,“ 织女一号”气象火箭在海南中科院发射场首次进行了低纬度发射试验,获取了10万组赤道区域中层大气资料,校对和完善了 中国现用的大气模式标准。专家认为,“织女一号”气象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超过了设计要求,技术性能在国内独步天 下,跨入了世界气象火箭先进行列。在这以后,“织女三号”气象火箭再上一层楼,成功地升上了120公里的高空。

两个“面向”

和科研育人

近50年来,陈启智在液体火箭、固体火箭、固液混合式火箭、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织女一号”气象火箭 等领域的勤奋耕耘和突出成就,使他在国内外航天界享有声誉。 1987年,陈启智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9 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面对荣誉,陈启智懂得,荣誉属于国家,奋斗才是终身追求。

从1981年到1994年,陈启智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的领导职务。他认为,高等院校不像一些重要工业部 门那样,能够依靠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得到国家巨额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教学科研特色。他说 :“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怎么搞?一是面向国防建设需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搞工程项目为主;二是要培养人才,提 高理论,加强学术交流,多出论文,多出教材,多出专著。”因此,国防科技大学注重从“两个面向”中争取课题,注重科研 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例如“织女一号”就是通过竞争得到的项目。该校的液体火箭试车台和固体火箭试车台也颇具特 色,不仅仅是教学模型,而且可以点火试验,有工程样机,成为产品,交给相关工业部门使用,这在高校中是不多见的。

当有个系的科研队伍提出“科研育人”的口号时,陈启智敏锐地抓住这一口号加以倡导和推广。他认为这对科技 人员的思想和技术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校党委讨论,使它成为学校的口号。陈启智说:“科研育人具有两层含义:将研 究生放到科研环境中培养其思想作风和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指导研究生促进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水平。”变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的研制过程,生动地体现了“科研育人”的思想。一方面,作为导师,陈启智在进行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提 高了自己的水平,许多重要论文发表后被多次引用;另一方面,在这一特定的科研环境中培养了研究生过硬的思想作风和科研 能力,建设起一支过得硬的学科队伍。例如他的学生张育林在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以流畅的英语宣读了自己的《变推力液 体火箭发动机动态特性的状态空间分析》论文,被评为“杰出论文奖,并荣获该届年会”曼林“航天奖章”。

目前,已经70多岁的陈启智教授正在进行多项软课题研究,多属科学前沿课题。他先后主持研制成功的《液体火 箭发动机构型分析与评价系统》、《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单级入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液 体火箭发动机特性分析》等重大项目,为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其液体发动机的概念研究和选型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依据,开拓 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推进系统健康监控技术研究的新领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