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尔萨斯人口论 |
释义 | § 简介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派。产生于18世纪,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他还提出了让渡利润论和第三者理论。即由于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师等组成的“第三者”,他们只买不卖,才支付了资本家的利润,才避免了社会消费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以英国 经济学家 T.R.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理论。又称马尔萨斯主义。 § 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1766~1834)是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他在《人口论》(1798)一书中提出,人和动、植物一样都听命于繁殖自己种类的本能的冲动,造成了过度繁殖。因此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许可的范围而增长的恒常趋势。他断言:人口按几何数列1、2、4、8、16、32、……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数列1、2、3、4、5、6、……增加。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个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将使全体人民沦于贫乏和困苦的境地。工人贫穷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同社会制度、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和政府的形式没有关系。解救工人的办法不是革命,不是实行平等的社会制度,而在于直接抑制人口的增长,包括预防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如繁重的劳动、极度的贫困、传染病、战争、瘟疫、饥荒等,让下层阶级的人都知道这些“真理”,他们就会以更大的耐心来忍受自己遭到的贫穷和困苦。 § 反对社会改革论 人口经济论 马尔萨斯利用他所编造的所谓人口原理,首先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势必刺激人口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认为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于别人,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再次,宣扬工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多寡。他认为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 § 后世评价 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这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 1.粮价问题还在全球蔓延,拉美各地发生粮食骚乱,非洲出现饥荒迹象,亚洲各国开始控制粮食出口,连欧美民众都开始感到粮价的负担……随着这些消息在中频频出现,一个幽灵一样的名字重新浮现:马尔萨斯。历史上大约没有多少人的声誉像马尔萨斯这样一波三折,在中国更是如此:人们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然后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现在,人们已经彻底糊涂了,这个300年前的老头到底是对是错呢? 2.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众所周知,他认为由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为了避免饥荒、战争、瘟疫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方式,人类必须积极节育。马寅初因为重复了一遍这个观点在特殊年代被打成了右派,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老师平反了,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一些弊端开始浮现,钟摆再次开始往回摆,很多人重新论证:马尔萨斯就是错了。 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亿人。 3.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 § 著名评论 穆光宗: 在世界人口学说史上,大概没有比马尔萨斯更著名、也更富争议的了。在国内,该批的似乎都批了,该评的似乎也都评了。值此《人口原理》问世200周年之际,我们再来一番评说,是否在炒冷饭、 多此一举呢?我们知道,马氏的《人口原理》在人口学说史上即使不是最重要,那也一定是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著作,它是独一无二的,你无法漠视它的存在。马尔萨斯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阶级分析进入“历史博物馆”而科学理性逐渐高涨的今天,学术讨论开始变得实事求是起来——过去的全盘否定论渐失市场,而适度肯定论逐渐成了主流。马氏学说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尔萨斯的理论却是一个不停地推动我们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由于他的理论,总的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学,我们才注意到土地和人类的生产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大纲》,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1至622页)。我们还知道,新马尔萨斯主义直接起源于马尔萨斯“预防抑制”(Preventive Checks )的人口思想,而前者又进一步催生了现代节育运动。仅此一点,就不能抹煞马氏的历史贡献。马尔萨斯的主张中包括禁欲和晚婚,而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则强调通过自觉自愿的家庭限制,即通过避孕等节制生育的手段,来限制人口的增加。他们一般不主张晚婚,更不赞成禁欲,而是认为人们结婚之后只要采取避孕、流产等措施,仍能限制家庭的人数,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减少生活困难。这些主张崇尚节育中的人道主义,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之所以有如此深广的影响力,决不是偶然的。归根结蒂恐怕还是因为马尔萨斯所述问题具有一般性的特点,所获结论也触及了问题的根本——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食、色,性也”,这是千古真理,也是生活常识。马尔萨斯从人类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口问题的确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因为我们所讲的人口不仅仅是人多人少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虽然Size的涵义是基本的,而且是一个结构的(Structure)的概念,是一个有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人群的集合概念。直截了当地说,人口是“人”的集合,而不是“数”的集合。否则,人类的人口与其它动植物人口的区别就难以寻觅了。人类人口的属性重要的还是其社会性。顺带指出,人类人口作为一个抽象指的实际上是其属性,而作为一个具体指的则是其总体构成,即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这样,从人类人口的角度出发,人口增长问题恐怕大多是与人类需求的增长或膨胀相关的。如果说人是欲望的“动物”,那么人口也该是无异议的天然的消费力的存在。马尔萨斯从这种根本性的前提出发推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马尔萨斯 最后,就一个看似细微实则重要的概念作些讨论。如所周知,在马尔萨斯的两个抑制中,除了Preventive Checks , 还有Positive Checks——通常译成“积极抑制”。现在看来并不准确。毫无疑问,马尔萨斯所说的两种抑制手段应当是互补的、相对应的:一种是预防的手段,一种则是现实的手段;一种涉及主观的主张,一种则涉及客观的力量。如果将Positive Checks译成“积极抑制”恐怕是既歪曲了原意,而且也不能与“预防抑制”相唱和。因为与“预防抑制”相对应的只能是“现实抑制”或者称“实际抑制”,而与“积极抑制”相对应的只能是“消极抑制”,个中是非不辨自明。现在还不好判定“积极抑制”的译句语出何人,也不知这种误译究竟是理解上的不到位抑或还有其它的苦衷(例如政治斗争的需要),现在还不好评说。但这一以讹传讹的译法流播多年的确给后人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带来了困难,以致于我们长期来被误导、被迷惑、被阻隔在事实真相的大门之外。例如,不少人曾误以为马尔萨斯主张用“罪恶”和“贫困”的手段来减少现有人口,实际上马尔萨斯并没有这么主张。正如马氏在《人口论》第三版附录中自述的:“我的终极目的当然是减少罪恶和贫困,我所提出的任何人口限制只是达到这个目的之手段。”“Positive”在英文中属“一词多义”,除作“积极的”解外,尚可译为“实际的”或“现实的”——笔者私下以为,“现实抑制”的译法或许较好。因为这种事后调节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实的而非社会主观的调节机制的呈现。马氏只是看到了这种可能的后果和事实,但并没有包含他的主张,所以实际上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并没有上升到“价值判断”的层面。后来,马氏经过深入研究提出的“预防抑制”、“道德抑制”才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拨开迷雾见青天,我们所见的马尔萨斯是否还是那般面目可憎呢? 在1998年开春,我们重评马尔萨斯的学说还有这样一番深意:重建中国气派的人口理论已时不我待。应当看到,眼下海内人口研究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并不美妙,“方法精细、理论粗糙”的格局意味着人口科学的发展壮大难以预期、不可持续。记得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大意。是为尾。 马尔萨斯人口论指出,人口的增长同生活资料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对引起人们重视人口这一社会问题,有某些积极意义。但是,它没有看到人口的增长不是纯生物的自然过程,而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历史过程。离开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具体的生产方式去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性,这正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在理论上的主要错误所在。 马尔萨斯人口论后来曾以各种新的形式不断出现。1822年,英国的F.普雷斯发表了《人口原理的说明和例证》一书,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 § 马尔萨斯简介 个人资料 马尔萨斯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牧师(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 一般被称呼为托马斯·马尔萨斯,虽然他喜欢自称为罗伯特·马尔萨斯。他是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悲观但影响深远。[1] 生平 马尔萨斯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丹尼尔是哲学家、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让-雅克·卢梭的朋友。马尔萨斯年幼时在家接受教育,直到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他在那里学习了许多课程,并且在辩论、拉丁文和希腊文课程中获奖。他的主修科目是数学。 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两年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 1797年他被按立为圣公会的乡村牧师。 1798年,马尔萨斯针对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事业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其理论与19世纪所盛行的社会富足促成的经济进步的乐观主义思想相抵触,因此遭到了猛烈地批判。 马尔萨斯于1804年结婚,并且养育了三个孩子。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一位(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他的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人口”马尔萨斯。从那时直至去世,马尔萨斯一直都在黑利伯瑞的东印度公司学院担任政治经济学和近代史教授。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在纯学术与公共经济政策上有许多争论,不过两人的争执仅限于君子之争,事实上两人在因报章上的论战熟识对方之后还成为了挚友。 1833年以前,马尔萨斯拒绝肖像绘画,因为他有兔唇。这个缺陷后用手术矫正,他还被看作是个英俊的人。他口腔内上颚左侧有裂缝,影响说话。这一先天缺陷在他的家族中很常见。 马尔萨斯死后葬于英格兰的巴斯修道院。 主要思想 预言 马尔萨斯的思想很大程度是对他的父亲及其朋友们(如卢梭)的乐观思想的反动。他的一些文章也是对孔赛伯爵的回应。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中,马尔萨斯作出一个着名的预言: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会导致人均占有食物的减少。 The power of population is so superior to the power of the earth to produce subsistence for man, that premature death must in some shape or other visit the human race. The vices of mankind are active and able ministers of depopulation. They are the precursors in the great army of destruction; and often finish the dreadful work themselves. But should they fail in this war of extermination, sickly seasons, epidemics, pestilence, and plague, advance in terrific array, and sweep off their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Should success be still incomplete, gigantic inevitable famine stalks in the rear, and with one mighty blow levels the population with the food of the world. 人口学 马尔萨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 (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 (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 人口学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注意:马尔萨斯使用的相对应术语是几何和算术。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参见马尔萨斯灾难。 马尔萨斯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建议只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那么根据他的理论,较低的社会阶层对于社会弊病要承担较大的责任。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推动立法手段使英国的穷人生存状况更为恶化,但也减缓了贫困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自己注意到许多人误用他的理论,痛苦地阐明他没有仅仅预测未来的大灾难。他辩解道,“……周期性灾难持续存在的原因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经存在,目前仍然存在,并且将来会继续存在,除非我们的大自然的物理结构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因此,马尔萨斯认为他的《人口学原理》是对人类过去和目前状况的解释,以及对我们未来的预测。 此外,许多人辩驳道,马尔萨斯没有认识到人类有能力增加食物供应。关于这个论题,马尔萨斯写道,“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主要特性是人的生存能力,和具有大量增加生存手段的能力。” 马尔萨斯的进化学说 马尔萨斯的《1798论文》表达了以下八个主要观点: 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 (1)人口数量严重受限于生存手段 (2)当生存手段增加后,人口也相应增加 (3)人口压力刺激生产增长 (4)生产增长反过来也刺激人口增长 (5)从长远来看,生产增长不能与人口的增长潜力保持同步,人口数量与供养能力之间必将出现巨大裂痕 (6)性、劳动和子女等影响人口和生产力的诸多因素由个人的收支决定所影响 (7)当人口增长超过供养能力时,正面的抑制因素会发挥作用 (8)这些抑制因素的本质将对生物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 影响 在东印度公司学院,马尔萨斯发展出一套需求供应失衡理论,他称之为过剩。在当时这被看做荒唐的理论,却是后来有关大萧条的一系列经济理论的先驱,他的崇拜者、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将这个思想引入了著作。以往高出生率被认为有利于经济,因为会提供更多的劳力。然而,马尔萨斯却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出生率,并且说服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即使高出生率可以增加毛生产量,它更趋于降低人均生产量。马尔萨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崇拜者包括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等人。他的理论的一个最知名的门徒,是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1830年代,马尔萨斯的著作强烈地影响了辉格党人,他们改变了托利党的家长式作风,于1834年引入了《坏法修正法案》。 对马尔萨斯理论的关注也帮助了英国全国人口普查的实施。1801年,政府官员约翰·李克曼主导了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门徒,还包括知名的神创论者、自然神学家威廉·佩里大主教,他于1802年发表了《自然神论》。他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证明了神的存在。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自己反对节育,他的著作却强烈地影响了弗朗西斯·普勒斯,后者发动了极端马尔萨斯主义运动以推动节育。普勒斯于1822年发表了论文《人口学原理的证明》。马尔萨斯理论对现代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和阿尔佛雷德·华莱士产生关键影响。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说,他的理论是马尔萨斯理论在没有人类智力干预的一个领域里的应用。达尔文终生都是马尔萨斯的崇拜者,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华莱士称马尔萨斯的著作是“……我所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并把他和达尔文通过学习马尔萨斯理论,各自独立地发展出进化论,称做“最有趣的巧合”。进化论学家们普遍认可马尔萨斯无意中对进化论做出了许多贡献。马尔萨斯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基础。马尔萨斯强化了对“有限增长”条件下“生存挣扎”的观察。由于马尔萨斯理论,达尔文认识到了生存竞争不仅发生在物种之间,而且也在同一物种内部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起人、进化论学者和人道主义者于连·赫胥黎在1964年出版的著作《进化论的人道主义》中描述了“拥挤的世界”,呼吁制订“世界人口政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关于地球能容纳多少人的辩论即起源于马尔萨斯。 时至今日,马尔萨斯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一个例子就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和《环球2000》,送达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发表了许多有关人口控制的文章,反映出来自马尔萨斯的观点。马尔萨斯被视为现代人口学的奠基人。马尔萨斯宣称他的人口学原理不仅对人类,而是对所有物种普适的自然法。现在可以证明,没有一种东西会以固定速率呈指数方式增长。马尔萨斯关于食物供应的算术模型被普遍拒绝,因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食物供应与人口增长保持了同步。 批评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古典自由主义者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相匹配的情况下,人口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对马尔萨斯的反对声音也来自19世纪中叶的共产主义者卡尔·马克思(1867年,《资本论》)和弗里得里希·恩格斯(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他们看来,马尔萨斯所谓人口对生产力造成压力的问题,实际上是生产力对人口的压力。换句话说,马尔萨斯把生产力低下归咎于过剩的人口,实际上是动荡的资本主义经济造成的后果,危机、失业、贫困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产物。 恩格斯称马尔萨斯的理论“……是现存最冷酷无情、最野蛮的理论,一个摧毁了爱人如己和世界公民等所有美好词汇的、绝望的系统。” 尽管出现了1921年俄罗斯饥荒,共产主义者总的来说仍然反对马尔萨斯理论。 1954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人口会议上,苏联代表声称,“在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过剩问题从来没有出现……马尔萨斯理论完全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在大跃进期间对于人口过于自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当时的中国受到批判。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改变了对人口控制的观点。 马尔萨斯的结论被许多20世纪的经济学家所诟病。由于技术进步,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并未造成马尔萨斯灾难。所以有人称他是失败的咒诅先知。 首先,一个广为接受的事实是,人口增长几乎从未呈指数方式,里面的变数太多,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所能概括。自马尔萨斯的时代以来,人口增长率变得平缓并且是拜经济繁荣所赐。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英国人口经历了增长率变平之前的增加,而他没有研究亚洲地区的大量人口以及过去几千年出生率平缓的证据。 其次,粮食的增长也不是线性方式。特别是由于社会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虽然这样的增长是以沉重的资源负担、大量使用化肥为代价,仍未被证明是可持续的。 天主教经济学者拒绝接受马尔萨斯理论,批评他只不过是一个17世纪威尼斯某异端邪说的复制品。天主教百科全书写道,“……他对人类的知识和福祉没有任何贡献,……扩散人口过度增长的恐惧,……适当的解决方法是寻求更好的社会和产业方式,更好的医疗保障,促进道德和宗教教育。”然而,天主教会反对节育和人口控制,这与马尔萨斯的思想相同。 § 理论 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由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为了避免饥荒、战争、瘟疫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方式,人类必须积极节育。 马寅初因为重复了一遍这个观点在特殊年代被打成了右派,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老师平反了,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一些弊端开始浮现,钟摆再次开始往回摆,很多人重新论证:马尔萨斯就是错了嘛。 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亿人。 [2] 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 于是马尔萨斯又一次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认为计划生育基本上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既然经济发展、福利制度等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生育率,何必那么大动干戈地搞政治命令。 贸易可以让福利全球化,但也可以让危机全球化。正是贸易分工使一些国家形成粮食进口依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粮食进口国),一旦粮价上涨,这种依赖就可以变成饥荒——粮食的生产周期和土地的营养积累导致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以随着瞬息万变的价格信号而迅速调整。 再拿生育率的自然下降来说,不错,发达国家生育率较低,但问题是,“只要经济发展了”这个前提在很多国家并不存在,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死循环:越是穷国越难降低生育率,于是越陷于贫穷。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得出过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1950年跟西汉比,中国人均GDP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没有技术革命的情形下,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大面积饥荒,两千年来人们在饥荒边缘原地踏步,也够悲惨世界了。 总之,过去300年来证明马尔萨斯错误的那些机制,今后并非一定会继续发挥作用。正如马尔萨斯没能预计到绿色革命、福利制度、全球贸易等因素,嘲讽马尔萨斯的人又有几个当初预见到生物能源、人口大国崛起、金融机构炒作粮价这样的因素呢?所以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要回答这个问题,三百年可能还是太短。不过说到底,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然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调控金融风险,都是政治能够积极推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