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洪岛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姓名:张洪岛,又名张弘焘 籍贯:河北 职业: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生卒:1913 § 生平 学生时代的张洪岛家境十分贫困,生活的苦难激发他勤奋学习,中学时期,就在报刊上发表小说等文学作品。15岁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大学时,他常到叔叔——北京颇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张秀山家聚会,在叔叔的影响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师从张秀山和外籍教师学习小提琴、和声和作曲,并自修其他音乐知识。1929年就发表多篇音乐文章,1931年翻译出版了德国音乐家俾托维斯基著的《小提琴演奏法》,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小提琴演奏知识的书籍之一,并作为教科书多次再版。 1931年秋,河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前身——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创建,李恩科先生任系主任,“聘请冯特甘、张洪岛、王长青三先生为本系讲师,分任各课目教学事宜”。张洪岛任兼职讲师,讲授小提琴课。1932年,张洪岛大学毕业后,被聘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专职教师,讲授小提琴和中、西方音乐史等三门课程。从此他走上献身音乐教育的道路。 张洪岛与父亲同在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成为父子同校的教育世家。时下,他父亲已久病不愈,为了抚养全家,张洪岛不得不同时兼任父亲的英语课程,下班还要照顾病人。他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教学、研究和演出,取得突出成就。当时,女师音乐系活跃于中国北方乐坛,办学很有声色,经常在京、津和山东等地举办音乐会,张洪岛的小提琴演奏很有名气。在教学研究方面,1932年,他与张秀山合作翻译出版《歌唱作曲法》(中华乐社),曾以文言文编写《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两部教材。1933年7月,他在《女师学院期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论文《歌剧浮士德》,1934年7月,在《女师学院期刊》第二卷第二期发表论文《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1936年翻译出版了俄国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实用和声学》(商务印书馆),同时发表了多种音乐文稿。1936年晋升为副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女师部分师生被迫西迁陕、甘等地办学。张洪岛留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3年,之后,经过艰难跋涉,1940年到达重庆。曾在《乐风》音乐杂志、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从事音乐编辑、创作、公演、编译和音乐教育等工作,因成就突出,受到普遍赞誉。1947年留学法国,1949年9月回国。 张洪岛回国后,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和教学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1956年,他创建音乐学系,音乐学是新兴学科,填补了国内音乐领域学科空白。1964年,由张洪岛主编的《外国音乐史》问世,1983年更名为《欧洲音乐史》,这是一部至今我国最系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音乐史书,几十年来被各音乐院系师生广泛采用,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时期,他的译著有《西洋音乐史》等6部,译文30余篇。[1] § 职业生涯 1931年毕业于朝阳大学法律系。1947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重庆音乐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译有《小提琴演奏法》、《实用和声学》、《西洋音乐史》,主编《欧洲音乐史》等。 § 所属分类 著名音乐家 外国音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