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力士
释义

§ 基本简介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

高力士在圣历(689年 - 700年)初的时候,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阉割进贡入宫,由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改住高。

唐玄宗即位时,由于参预杀死了萧至忠、岑羲等的功劳,被升为右监门巴将军,知内侍省事。后升至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权力极大,全国各处各部门奏章,全部要经他手。肃宗在东宫时,以兄礼事之,皇帝常称他为将军。“生母封越国夫人,生父追赠广州大都督,金召大将军与他相约为兄弟,将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要和他交结。娶吕玄晤女为妻,吕玄晤便从小吏升至少卿。

安史之乱爆发,高力士随玄宗幸蜀,在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诸将在格杀杨国忠后,又将茅头指向杨贵妃,陈玄礼等请杀杨贵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领至佛堂自缢。

唐玄宗回京后退为太上皇后,继位的唐肃宗与玄宗不睦,高力士护主心切,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因此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该斩,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在郁闷中驾崩,始终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虽被赦还朗州(今湖南常德),闻知先帝已驾崩后,悲痛地绝食七日而死,继唐肃宗位的唐代宗赠高力士扬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遗诏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陕西蒲城县境)。[1]

§ 人物生平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已,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庭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

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

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安思顺等也因巴结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

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而缢杀之。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

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即位,力士遇郝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 墓志铭

高力士墓志铭

有关高力士的存世石碑,原先仅有墓道碑一块,由肃宗之后的代宗根据玄宗遗旨所立。奉旨撰文者为唐代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书写人是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此碑可谓关中名碑,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本人的珍贵文物。可惜在200多年前已经断裂为三截并流失民间。直至八十年代初才被有关部门陆续找出,但碑文上半部已经字迹模糊。复原后因碑文半数毁容,其史学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至1999年7月间,陕西蒲城高力士墓再次被人盗墓,经有关部门同意,紧急对该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出土文物中,最有史学价值的就是主墓室内,随高力士棺椁深埋地下越千年的高公墓志铭一合。墓志盖上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墓志”,盖下是约0。8米宽,1.2米长的青石阴刻带行书风格的楷书墓志铭。铭文竖排45行共1435字,除少许字外,基本保持完好。奉旨撰稿与书写者也是潘炎及张少悌。潘炎是中唐清廉正直、才华横溢的大臣,而张少悌则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如果说高公墓道碑相当于现代的“公开刊物”,而高公墓志铭则是“内部刊物”;前者多讲赞美之语,后者则是好坏直说,公正评价。由此可见,后者具备更真实更可信的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唐及高力士的国宝级文物。

当时,《南方日报》发表消息称高力士墓在陕西蒲城被保护性发掘,高力士是广东茂名人。受茂名市委领导和报社委托,我等一行三人,于1999年10月28日飞赴西安,随即由《陕西日报》社派出专人专车,送到120公里外的蒲城高力士墓保护性发掘现场。现场仍在继续施工中,经有关部门破例同意“高力士乡亲”进入墓室,如愿以偿地进行了二天的实地考察采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当时尚属保密的高公墓志铭的照片。当年11月初,拙作《千秋功罪今评说》和部分照片在《茂名日报》发表,但出于采访时的有关承诺,高公墓志铭照片及原碑文(当时我兄长曾石江已读文断句)未曾刊载。

《高公墓志铭》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由与高力士基本同朝代的人(当时认识高力士的人),在高力士完全失去权力后所撰写的。其真实性、可信性,远在唐以后历代以及近、现代人撰述的正、野史之上。[2]

§ 人物身世

高力士身世揭秘

无论新、旧唐书或二十四史中的唐史,对高力士的身世都有述说,可信度也很高。而高公墓志铭的出土,则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身世之迷。“冯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屡迁,不常厥所,章再通越,遂为强家”从碑文可悉,他的祖先为现今河北人氏,当初也是东迁西搬,居无定所。直至后来到了当时的百越之地广东,才成为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墓志铭虽然没有直述其家族强盛的原因,但旁证了其家族兴盛,与他们善于和当地俚族首领冼夫人家族结合的结果。

到了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已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了。他有智癸戈、智戴、智代土等三个儿子。“耿公知而内举,请以分忧,朝庭许之。癸戈为高州剌史,戴为恩州剌史,代土为潘州剌史”。后来,潘州府君让位给儿子君衡(即力士父),成为“父没子继南州故事”,并得到朝庭的批准。不料由于“按察使”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高力士“家遂籍没”。

未满十岁的冯元一,由广东历尽万水千山被递解到都城长安,阉后入宫,“赐姓为高,改名力士”,当了太监高延福的养子。其少年时代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武则天了解其身世后,也有意栽培他。“将之别令女徒鞠育,将复公侯之庆,俾加括羽之冫余,令受教于内翰林”。高力士终于“学业日就,文武不堕,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官博士转内府丞”。

艰苦的磨练,使他在“事君之难请言其状,尽礼者或以为谄,纳忠者时有不容,直必见非谓之铲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古所谓为臣不易者,以此。”的困难条件下做到“蕃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能够长期处于“居中”地位。

§ 传闻逸事

李白假装不知高力士是什么人,要高力士代劳。玄宗笑着说:"高力士,为李供奉脱靴!"高力士只得弯腰为李白脱靴。众人有的吐舌,有的窃笑。

1、高力士脱靴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唐人杂史笔记《国史补》(李肇撰)和《酉阳杂俎》(段成式撰)。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遂为脱之。”李白在宫中受到玄宗的接见,神气高朗,气宇轩昂,玄宗被他的神采所震慑,竟然忘记自己贵为帝王之尊,允许李白脱下自己的靴子。李白于是将脚伸给高力士说:帮我脱掉靴子!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居然就给他把靴子脱掉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许多人信以为真,历代的戏曲小说中都有这个故事,成为表现李白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典型例证,不过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因此仅为一民间传说而已。

2、高力士以狗试毒破

青年高力士后来为皇子时代的玄宗李隆基看中。就年龄而言,高力士犹较玄宗年长一岁。发动讨灭韦氏的政变时,身在幕后的高力士虽然没有赫赫武功,实际上贡献极大。他片刻不离玄宗身边,连梳洗、沐浴时也不敢到宫外,以粉骨碎身的态度为主子奉献一切。玄宗不能对朝臣或将军说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

高力士为报答知遇之恩,什么事都肯做。 太平公主派的参谋西域僧慧范拉拢一名元氏宫女,企图毒杀玄宗。由于皇帝用餐时,一向有专人预先尝食以试是否有毒,因此,毒杀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西域僧慧范想到了在药中加毒,因为宫中的药草、金丹都是事先经过检查的,这些药材煎好药后也就不会再进行复验,皇帝用药时也就不会有人预先试饮。

然而高力士并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他把尚药局送来的一部分药品,偷偷用以喂食豢养在禁苑某一区的猎狗。高力士是非常喜欢狗的人,经常亲自照顾这些狗。因此,看见他在喂狗,没有人奇怪。结果,喝了准备呈给皇帝饮用之药的一部分之后,狗竟然在不到两刻(三十分钟)就一命呜呼。最后毒杀玄宗的阴谋也就被识破了。

§ 陵墓

高力士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六组,它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人,深受武则天的爱怜,赐姓高,改名力士。他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后来他在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一乱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多次犯颜谏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力与野心。

在立嗣问题上,他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善于借机陈述正确意见,避免了多次宫廷纠纷,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高力士的雄韬武略,所以他深得玄宗宠信,从而显赫一时,官拜大将军并内侍监(一品),开了自有唐朝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高力士的晚年是不幸的,“安史之乱”后,玄宗退位,此时,明皇的旧部邀功而宠新主,而唯高力士一人忠心扶助在明皇身边。

高力士墓的发掘从九九年七月下旬至十一月初.历时三个多月,到现在已经发掘清理结束、共出土文物24O余件。主要有粉彩俑、陶动物。陶动物的种类有骑马桶、陶桶、陶马、牛、羊、鸡、兔、狗、猪、骆驼,这些陶俑和动物俑全部上彩、色彩鲜艳,在墓道两边有对称的六个小龛,里面存放着陶俑、陶动物等,它相当于古代人住的房子。

在第一对壁龛附近,有一道砖封门,封门西边被砸碎、推倒.是早期盗墓贼所为。第一道封门后5.5米处出现第二道门,西边也被推倒。再向里进深,就是墓门。高力士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高力士墓的发掘不仅对研究唐王朝兴衰史和唐代丧葬制度、宦官制度及高力士本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高力士墓的发掘和利用是我县实施“以两陵(桥、泰)为重点”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 陈列馆

高力士

高力士墓陈列馆是依托唐明皇李隆基泰陵及泰陵唯一的陪葬墓唐代名宦高力士墓的浩鸿气势,展现高力士既传奇又悲凉的一生,使游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中感情人生,启迪未来,高力士墓是已发掘的宦官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游览价值,该项目的建设与泰陵连成一体,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的宏大气势,不仅对研究唐王朝举衰和丧葬制度、宦官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蒲城旅游业起到促进作用,该项目已被市计委立项,建馆的条件已经成熟。

总投资额:687.01万元。

主要包括:①征地21亩,投资84万元;②主体建筑包括仿古式阙楼,山门,献殿,24间陈列展室,墓道加固及棚式墓洞保护房,廊亭,碑塔等。③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旅游纪念品商店,山门外游客服务中心,办公用房,水、电、路基础设施绿化等。

市场预测及投资回报分析:该项目建设期三年,根据蒲城旅游形势发展情况,2008年来蒲城旅游人数可达到75-80万人次,按30%流入高力士墓陈列馆,每人门票10元,门票收入每年可达225-240万元,其它旅游服务收25万元,年利润可达250万元,一次性投资687.01万元,三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合作方式:独资、合资[3]

§ 人物评价

高力士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墓志称“内侍设监,自公始也”。高力士确实首开了宦官干政的先河,为后来各朝代的“宦官弄权”留下制度上的稳患。但是,“内侍设监”并非高力士自己任命自己,而是出于当时皇帝对他信赖,是封建社会制度必然的弊端。懋官只是说他:“事有嫌累,微瑕有玷”。而事实上,高力士为当时的朝野大局和谐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作为宦官,他属内官,权力再大也不可能直接处理指挥朝政。他的职能作用,相当或近似于现代的“秘书长”,是下情上达的桥梁。他追随玄宗50年,由少年陪读到支持玄宗登基,由开元盛世到盛唐的没落,他都忠心耿耿。墓志说“玄宗至道大圣皇帝,中夜提剑,迟明登天,斗杓未移,尔气如扫,攀龙附凤,公实亲焉。录其翼崴之勋,遂有骤迁之命。”可见,在太平公主之乱中,高力士全力拥戴太子玄宗“登天”执政。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瞡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墓志铭称赞高力士追随皇帝“布四海之宏纲,承九重之密旨,造月柔之议,削藁之书,不得而知也。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意为他协助皇上制定、落实全国安定发展的宏图大计,承担皇上密旨的撰写重任。将一些初步拟定的旨意、议案,改造表述得比较柔和,将一些繁杂文书,删节削简,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大家都不得而知的工作。他为人宽厚大量,业务水平优秀,具备宣抚才能,乐于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好评,大有古人的风范。

“王洪之乱,辇毂震惊,禁军一举,玉石同碎。公亲执捋鼓令于颜行。曰‘斩级者无战功,擒生者受上赏。叔扰之际,人无横酷者,由公一言也。”墓志铭上这段话,生动再现了高力士临危不惧的过人胆略。当时,由于高力士果断大叫一声:“杀人者没有战功,活捉人者受上奖!”,结果没有出现血腥屠杀的现象,维护了大局的稳定。“胡羯僭逆”安史之乱,玄宗出逃成都,在“跋涉艰难”之际又经历“蜀有南营之叛”,也是高力士“公讨而平之”。

在玄宗当政,大权在握时,高力士识大体顾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安史之乱后“皇帝再造”,当玄宗被尊为“太上皇”,无权无柄,完全失势后,高力士并没有附势趋炎,而是忠心不二,追随服侍。直至“上元初遭谤,迁谪安置巫州,知与不知皆为叹息”。宝应元年,新上台的代宗通知高力士回京,他半路闻知玄宗、肃宗“二圣”死讯后,“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俄易箦而长辞”。高力士“舆榇至京。恩封赠开府仪同三司杨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书王命褒之也。公以宝应二年四月十二日安厝。”古代大臣死后,能够根据先皇遗旨陪葬皇陵,是一种极大的荣耀,是先帝肯定的“忠臣”。而玄宗的泰陵,获遗旨陪葬者仅高力士一人。这是历经盛世又逢动乱,对世态炎凉深有体会的玄宗,给予高力士的充分肯定。墓志铭以潘炎所作一词结束。

词曰:五岭之南歌大冯,桂林湘水神降公。君门九重阊阖通,开元神武复英雄。云天雨露恩渥崇,惟展筹谋心膂同。五十年间佐圣躬,无瑕遇谪迁巴东。来归未达鼎湖空,抚膺一绝如有穷。魂随仙驾苍穹,莹山足茂陵中。君臣义重天地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