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克潜 |
释义 | § 简历 上海交通大学 1926年5月9日 出生于天津。 1944年7月至1949年5月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9年9月至1952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2年7月 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为苏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2年5月至1989年1月 苏州大学副校长、校长。 § 介绍 陈克潜 陈克潜,1926年生于天津。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亲身经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奴役,从小就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接触到进步的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前夕,毕业于交通大学。他毅然放弃家庭给他安排的留学美国深造的机会,而留下来等待解放为祖国服务。他在华东革命大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此后几十年里,他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联系在一起,经过各种风风雨雨,一直在高校勤奋工作几十年,为繁荣祖国教育和科技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9年陈克潜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他服从组织分配,从上海名牌大学到苏州新组建的江苏师范学院。面对着一个艰苦创业的局面,他毫无怨言。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需要大批中学教师,学生年龄相差悬殊,文化参差不齐,他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循循善诱,和其他教师一起,为新中国输送了第一批急需的教师。 1958年,他下放到吴江县农村劳动锻炼。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在农村的磨炼,使他了解到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激起他为农民服务的热情,并与他人合编了化学知识,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欢迎,这次农村锻炼,也为他日后从事新农药的研制提供了思想基础。陈克潜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克潜受到审查,高校也停止招生,但他坚信乌云终将过去,中华民族必将走出困境。恢复高考后,他深切体会高校的知识断层和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首先从教材建设着手,把落后的教学内容提高到国际通用教材水平。1978年他领导教研组编写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有机化学》上下册。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进一步合编了全国高等师范学院统一的《有机化学》教材(上下册)。该教材已再版4次,为高校使用较广的有机化学教材之一,并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此后他还参加了高教出版社组织的《有机化学教学参考文集》的编写工作。由于他对教材建设的贡献,1984~1990年被国家教委聘为有机化学教材编审委员,1990~1995年聘为高校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 § 教学科研 《化学世界》 在几十年高校工作中,陈克潜带领有机化学教研室共同努力、苦心经营,该组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1960年和1980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现在该教研室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材,一套有机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导材料。为此“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省重点课程。1980年该校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有机化学被评为省教委重点学科,1991年有机合成实验室被评为省重点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培养有机化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陈克潜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早在1958年他曾在《化学世界》上发表《白兰花叶油的重要成分》,70年代他与陆忠娥一起纠正了意大利著名学者E.Cerrai 数据对比,指出问题的实质,提出了可用萃取色层作为筛选萃取剂的简便方法。该项工作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70年代后期,他与陆忠娥等用Hansch方法研究了昆虫几丁质抑制剂的结构与杀虫活性关系,寻找高效杀虫剂,并推出我国自行设计的新农药“苏脲1号”,在合成方法、药效、毒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80年代后期转向从事有机硫化学及杂环的研究,他所组织的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利用有机硫化合物合成杂环”获199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突出成就 乙烯酮 在他合成的有机产品中,有3项投入生产,为祖国工业填补了空白。①1959年他与阮伸在实验室完成了“由醋酸高温催化裂化制乙烯酮再制醋酐”的项目,进一步做了扩大试验,解决了工业生产所遇到的难题。这项成果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单位的注意。如化工部、江苏省轻工业厅、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吉林化学公司及山东等地均有人前来参观学习,有的回去建厂投产。到80年代,全国各地已有十多个大厂用该法生产醋酐。全国年产量达3万吨,成为我国醋酐工业兴起的源头。此外乙烯酮可聚合生成双聚乙烯酮,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乙烯酮的获得引发了我国双聚乙烯酮工业的建立。②70年代他与顾卓民等在苏州合成化工厂完成了“催化异构化生产富马酸”的课题,改变了该厂原来打算由粮食发酵生产富马酸的设想。该法不但大量节约粮食,并且成本低廉。实验成功后,当年即投入生产。富马酸为制造高分子的原料,也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富马酸已为该厂的主要产品,年产在千吨以上,并为创工产品。③1976年以后10年间,他与陆忠娥等研制新农药“苏脲一号”,并使之投入生产。苏脲一号又名灭幼脲,属昆虫几丁质抑制剂。昆虫食入后,抑制表皮的生长,导致不能蜕皮而死亡。该药高效低毒,对人、畜、鱼、禽安全。不伤害天敌,是一种新型杀虫剂。仅据内蒙古开鲁县报告,1986年使用苏脲一号防治小麦粘虫达百万亩(1亩折1/15公顷),挽回损失274千克。又据中央电视台1989 年8月3日新闻联播,河南省1988年泡桐树发生大面积大袋蛾虫害,5000万棵树叶被吃光,造成严重损失。1989年用苏脲一号防治5000万棵,用飞机喷洒31万亩农田间作林,有效地防止了大袋蛾的发生,该药在河南安阳等地生产,并出口国外,198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在苏州大学由师范改为综合性大学的时刻,1982年陈克潜被推到校领导岗位。他在任苏州大学校长6年间,全心全意的投入学校工作。根据江苏省经济建设需要,创办了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保留了师范部分,形成文、理、工、师、财、法六大块的格局。改变了过去关门办学的状态,使苏州大学具有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函授、成人教育的职能。为适应学生人数的增加,开辟了东区新教学区。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他重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字学风。在他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使苏州大学顺利地由本科师范转变成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克潜1989年离开校长岗位,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1991年获国务院对科技人员颁发的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1994年离休,他人退心不退,每天在实验室里可看到他的身影,与研究生、青年教师相互切磋,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 参考资料 [1] 数字科技网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33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