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克恭
释义

§ 生平简介

陈克恭,1912年出生于湖北武穴县, 江苏省祖籍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25年随其长兄到北平北方中学高中读书,1930年经介绍到镇江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民政厅当录事。1931年到上海私营建华无线电学校学习。1933年毕业后,进上海高昌庙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机制造厂无线电部门工作,开始参与装配再生式收音机,并自找机会努力学习装配调试技术和收报、发报机的机理、结构,为后来参与装配调试外差式收音机准备了条件。1935年工厂改组后离职。后经介绍到张家口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通信处无线电修配所工作,独立地设计试制成功了四灯收报机和50W发报机,装备了所在部队的通信电台。

1936年他随军迁至北平,该军通信处扩编为交通处,陈克恭被任为技士,负责修配所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二十九军撤出北平,他转往他处工作,先后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长沙无线电厂、桂林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平凉路研究所任工务员、副工程师、工程师职务。这段时间主要从事通信机的研制工作。1949年5月,上海庆祝解放时,他目睹翻身工人热烈欢庆的情景,很受感动,向接管平凉路研究所的军代表表示了要为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好工作的心愿。1949年底,他与平凉路研究所和公司部分人员调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所辖的南京无线电厂工作(其后依次隶属第二、第三、第四机械工业部管辖)被任为主任工程师、技术室主任。1951年任总工程师兼副厂长,负责全厂的技术和生产工作。他在南京无线电厂(后称714厂)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组织指挥老式通信机产品的改进与提高、新产品的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1953年他协助槐亚东厂长积极贯彻苏联专家提出的加强企业设计、工艺、技术监督与劳资系统的建议,使企业技术、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1954年,他被选为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

1956年初,他奉调参与成都715厂的筹建工作。该厂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开发并大量生产诸种电子元件的骨干工厂,规模大,任务重。由于他清楚地认识到通信机等整机产品,没有成龙配套的电子元件的支持,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工业力量的,在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情况下,从整机战线转到元件战线也是整机工作者的责任,欣然接受了这一新任务。到厂后认真学习并查阅建厂设计资料、厂房平面布置、人员配备、产品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原材料和仪器设备资料等,并从制订建厂计划和建立规章制度入手,全身心地投入新厂建设工作,使该厂按预定计划投产,并发挥效益。1956年,他被选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1959年被选为四川省第二届政协委员。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陈克恭调到第三机械工业部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联合厂)任总工程师。当时正逢全厂因全面整顿产品质量而处于基本停产状态。他经过短期了解,在设计、工艺、技监管理等方面大胆提出设想,经厂党委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首先明确联合厂、分厂、车间各级的技术质量管理职责,对要求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不到一年全部恢复生产。为了进一步解决生产技术上的质量问题,他经常深入现场,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关键。例如,当时联合厂生产的积分仪属尖端技术产品,存在多种质量问题,在他亲自领导和组织下,经过四个月的试验,改进了性能,提高了可靠性。

1964年,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将718联合厂划分成5个独立厂后,他专任718厂(原二分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采取了加强新产品试制,扩充品种,进行技术改造等措施,使全厂生产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在3818援朝工程中,经他组织的工艺文件,删繁就简,完整配套,适合朝方生产要求,受到好评。1976年以来,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与品种,由于他的精心安排,逐年得到明显提高与成倍的增长,被北京市国防工办评为1979年度先进工作者,复被评为1980年先进生产者。718厂也被评为大庆式企业、质量标兵等。1980年3月,四机部组织了由他率领的参观组应法国电子电气联合会的邀请前往巴黎参观第23届国际电子元件展览会。参展的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76家公司。展品遍及电子元件、测量仪器、材料及设备。在6天参观期内,他不仅采集了关于小型化、组合化、高精度阻容元件,光纤光缆通信与制造,厚薄膜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容量磁泡存储器,声表面波器件,专用设备及仪器等技术资料,还参观了法国集团公司所属工厂、研究所与试验室。他和他所率领的参观组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国内同行了解国际生产技术水平起了积极作用。1977年,他被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他在参加中国科技大会时,提出了应恢复电子学会活动的建议。于1982年,他改任718厂顾问后,仍积极参与人事部科技委、中国电子学会等社会活动。1984年以来,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他为广播电视工业顾问组第一、二届顾问。

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元件学会与哈尔滨科协联合举办哈尔滨中日敏感技术科技交流会,他任中方主席。1989年以来,他参加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咨询委员会活动。他积极支持并参与组织的电子元件国际会议,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由他任主席的首次会议。会上,他提出了今后定期在国内召开国际电子元件与材料会议的倡议。

§ 职业生涯

中国早期开发通信机产品的带头人 各种电机

陈克恭早在1935年在二十九军通信处工作时,就自行试制收报机、50W发报机。1938年在中央无线电厂工作时,负责装配调试5W、15W发报机。从1939年到1944年,包括其工作单位因躲避日军侵犯桂林而撤退的6年中,在物资和生产条件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除了负责调试这种发报机之外,还依据对屏蔽原理的研究心得,首次试制成功了金属外壳的100W发报机,改善了屏蔽性能,缩小了体积,提高了机动性与可靠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他调任特种机组组长,主要设计试制生产各种功率的短波报话发射机、扩音机、遥控放大器和超短波电疗机等。

他十分重视无线电射频、音频、调制等电路的应用研究,重点了解新的电路结构和元器件的作用。虽然当时高技术基础与工艺条件均十分有限,但由他设计并制成的整机,尽量采用最佳的电路设计与调谐方法,有的还广泛征求意见,设计试制出了不同特点的机种。如对10W报话发射机采用多频道预调结构;对50W报话机采用主振、激励、强放同轴调谐结构;对1000W报话机用波段开关代替线圈的更换,并通过前置放大器实现摇控等;200W报话机等还进行了批量生产。此外,还组织研究试验超短波调频发射和接收电路,音频分段倒频保密装置等。当时的这些技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就是在国外也是流行不久的。1941年,桂林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新建的试验馆落成后,他架设了自制的500W报话机作业余通信之用,并被用作与重庆、昆明分厂的通话联系。1943年,业余无线电协会年会上他被选为桂林分会副主席,同时参加了工程师学会和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1945年,他调到昆明分厂任接收机组组长,当时正在仿制RCA10灯交流收信机。由他自行设计试制的直流7灯收信机和交流11灯收信机,采用了可变选择性中频放大电路,快慢速调谐度盘等新型电路和调谐结构。

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此后约四年时间内,他除了从事设计制造资源牌多波段高级台式和落地式收音机和150W扩音机等任务之外,还主持了10W、30W高保真扩音机样机,15W手摇发报机滤波器,以及提高小型电台天线效率和拓宽频带等研究与试验工作。

他在南京714厂任总工程师、副厂长时,对1951年接受的试制2W收发报话机任务,他积极组织研究试制防潮、防水、小型轻便合用的机种。当样机通话距离达不到军方要求时,他通过试验,在天线杆中间增加负荷线圈,保证了通话距离,并在线圈上做了手触标志,能夜间更换。在第一批2W机交货时他参加最后校试,保证了出厂质量,满足了抗美援朝的通信急需;还组织改进了150W发报机和12灯收信机投入批量生产,这些机种成为当时部队通信的主要常规装备。1953年他组织试制并成批生产了中国产化的红星牌交流收音机。1954年,2W机生产线由于零部件质量有问题,积压严重,经他深入现场解决卡口关键,完成了生产任务。为了适应包括军用通信机在内的整机生产发展的需要,他除了普遍地加强一般零部件、继电器、开关、电表等和通用元件、电阻器、电容器、扬声器等的试制生产以外,还针对军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提高元件的防潮、防震性能,和使小型音频变压器取全密封结构等技术措施。

陈克恭在长达20年的通信机设计研制工作中,一贯兢兢业业,潜心钻研,表现出了善于依据十分有限的技术环境进行创新设计与制造的才能,并培养造就了一批无线电通信机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之中有许多已成为中国电子工业建设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干部。

§ 电子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子元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陈克恭先后奉调715厂、718厂主持新型电子元件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他到国营715厂参与主持新厂建设之初,为了缩短调试周期,对初具试制条件的某些产品,设法挤用先建成的仓库与职工食堂的部分面积,与抓紧厂房土建、设备安装、原材料与工装准备、工艺文件齐套的同时,有序地组织开展新产品试制工作,使得在国家规定的竣工验收期前3个月就投入全面试生产,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将原苏联援建设计的38个型号、品种元件全部试制成功,且在投产一年后达到设计能力的80%以上。在对全厂的技术管理上,他十分重视赴苏实习人员带回来的新产品样品与有关技术资料的利用,不失时机地把他亲自组建起来的实验室、试制车间扩建成为专门从事新产品试制的设计所,并从机修、仪表、工艺部门抽调力量组成专门从事技术革新的新车间(后被改成第二设计所),为715厂在当时和此后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718厂任厂长、总工程师期间,他十分重视新技术的采用和提倡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先后组建了激光应用组、计算机应用开发组、高可靠试验室和技术改造科。厂内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他倡导与组织下试制成基于计算机的激光刻槽机、薄膜铝金属化机、快速落帽机等,对工厂生产技术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他主持组织试制的小型碳膜电阻单机自动化生产线,虽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仍然成功地为中国首先采用单机自动化生产开了先河。他在参加生产劳动时开发的金属膜滚动蒸发工艺,显著地提高了它的加工效率。为了加速新产品试制,他扩充了试验室、试制车间。为了适应国家关于整机产品半导体化的需要,他积极组织试制小型碳膜电阻、小圆型电位器、小型纸介电容器、叠片电容器等小型元件。为了满足高可靠级军用产品的需要,他为之新建了钽电解电容器、薄膜混合电路生产线和精密聚苯乙烯电容器生产线,成功地生产出了技术要求十分苛刻的“七专”产品(钽电解电容器和金属膜电阻等)。此外,为了满足某些军用和特殊需要,他还组织试制了高精密金属箔电阻,直滑电位器,聚丙烯电容器,铝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光敏电阻,金属膜电阻用金属粉水冷和蒸发冷却大功率电阻等。上述产品的质量在国内拥有很高荣誉,其中有不少曾分别获得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

推动电子元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元件学会,在国内外学术活动中都较活跃,屡次受到中国电子学会奖励。在他担任电子元件学会主任委员的11年间,先后组织召开学术会议54次,论文约有3500篇,评出的优秀论文约200篇。他亲自主持召开的7次学术交流会,其中两次为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论文近600篇。学术会议的规模、参加人数、论文数量与水平都是逐届提高的。如电子敏感元件的学术交流,提高了人们对其机理、功能和应用的了解,加深了人们对它在信息技术、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中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电子敏感元件从电子元件学会中的一个专业组升级为电子学会中的一个专业学会。再如1985年前后,中国各地分别从美国厂商引进12条陶瓷多层电容器生产线,有的厂反映生产有困难,在他的组织下,召开陶瓷多层电容器的技术交流会,12条引进线厂点的负责同志相互坦诚交流引进线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经过协商共同组织联合体,确定攻关项目及分工,会后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又如1979年二届学术年会上,许多委员对高等院校撤销元件专业反映强烈,为今后后继无人表示担忧,经二届、三届学术年会多次书面反映,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机械委吕东主任批示给四机部,从而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他还组织有关同志积极参加中国电子学会的学术会议。1985年,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2000年中国电子科技讨论会,在会上他作了电子元件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敏感元件的应用与发展”的学术报告。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他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重点组织生产工程专题讨论会。他在会上作重点发言,阐明了大生产技术在发展电子工业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对电子元件基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电子报》还为此开辟了专栏。

他对国际电子元件的学术活动也很重视。美国IEEE的CHMT与EIA等每年在美国组织召开ECC国际会议,1982年他委派有关专家参加这类会议,开始与外界接触。此后,他每年都组织评审下年度中国参加ECC会议的论文,在中国召开的两次国际电子元件学术会议,他都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这两次会议开得都很成功,合计发表论文287篇,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电子元件界的学术地位。

同时,他还在组织编撰电子科技图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由陈克恭组织撰写、主编、编审过的主要书目有:1985年至1990年出版的电子元件应用丛书10册共160万字;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中电子元件分支学科,约20万字;1990年至1991年间陆续出版的《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电子元件卷,共3个分册,计380余万字;《当代中国电子工业》卷中电子元件工业部分。

§ 咨询工作

1980年, 电子学报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陈克恭被聘为委员并被选为常委。1985年被电子工业部聘为电子元件、仪器、设备专业科技委委员。1989年被机械电子工业部聘为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他兼任这些职务期间,运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并依靠有关专家,作出了成绩。

1.为使中国电子元件按国际标准进行技术开发与生产的咨询建议。1981年3月,陈克恭与当时兼任四机部科技委委员。工艺设备组组长的陆崇真,针对中国电子元件不能满足国产彩电的需要,且能出口的品种与数量也极微小的情况,建议部科技委下达的“关于提高中国元器件可靠性的途径”这个课题改为“关于提高中国通用元件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途径的建议”。得到了首肯后,陈克恭等遂约请了近百位专家,以近一年半的时间,通过对有关的国际标准,美国军用标准和国外有关名牌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出了一份资料翔实、论据充分的建议草案,并由陈克恭于1983年4月部科技委召开的咨询建议总结会上作了汇报与说明,议者认为此建议(草案)书中所瞄准的目标与所提的措施比较切合实际。1982年8月,还请当时任四机部副部长的李兆吉,把他的关于这一主题的书面建议呈送给有关的中央领导干部。1983年12月,部科技委把由陈克恭等修改并充实了的这份咨询建议,正式发给部属有关局司、总公司、上海仪表局以及有关工厂与研究所,从而为电子工业系统此后大范围地以国际标准来开发和生产电子产品起了推动作用。

2.完成了发展新型敏感元件的咨询建议。1981年11月,四机部科技委提出了“关于敏感元件发展建议”的咨询计划。陈克恭受托主持这一研究课题。例如,在1982年5月召开的筹备组长扩大会议上,在由他宣读的“敏感元件发展建设”的初稿中,强调了作为电脑五官的敏感元件,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息息相关;指出在国外,80年代就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不应再延误下去,应在发展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这一技术,涉及多种相关学科与产业部门,参加研究的专家约近60位。其中除了部科技委从部属系统聘请的专家之外,陈克恭还邀请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以及兄弟部委的专家参与研究。他们在对国内外情况进行了将近两年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于1983年9月借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敏感专业学术年会召开之机,把综合编写成的初稿提请与会人士讨论。同年12月,部科技委将经过修改的“关于电子敏感元件发展建议书”正式行文发送各省市电子工业主管部门,酌情采纳。事实证明,这个咨询建议对中国电子敏感元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完成了发展片式元器件与表面安装技术的咨询建议。1988年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召开的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题为“片式元器件表面安装技术发展前景”的咨询计划。陈克恭又一次受命担任此课题组的组长。被称为第四代组装技术的“表面安装”技术,是使电子产品更趋微小型化,进而实现多功能、高可靠、高性能与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是对电子产品的传统组装方式的一次革命。它的技术基础是发展片式电子元器件。这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得到迅速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到90年代将广为覆盖。陈克恭经过一定的筹划,同年10月在一次调研会上,归纳出调研提纲,决定开展重点调查研究活动。1989年9月,他在一次有原副部长王士光参加的汇报会上,主持并宣讲了由课题组提出的片式元件与表面安装技术发展战略,强调了这不仅关系到国产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电子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问题。正因为中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晚,离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更应把它列为发展中国电子工业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经过修改与充实的这份咨询研究报告很快地由科技委办公室分发给部属有关领导部门,从而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起了推动作用。

§ 个人简历

1912年12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县。

1933年上海私营建华无线电学校毕业。

1933—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高昌庙电机制造厂练习员。

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交通处技士。

1938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长沙中央无线电厂工务员。

1939—1940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桂林中央无线电厂工务员。

1941—1946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桂林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及昆明分厂副工程师。

1946—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上海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工程师。

1950—1955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南京无线电厂(714厂)主任工程师,技术室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6—1961年第三机械工业部十局成都715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

1961—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厂)总工程师。

1964—1981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二无线电器材厂(七一八厂)厂长兼总工程师。

1982—1989年北京市第二无线电器材厂(七一八厂)顾问。

1990年退休。

§ 主要论著

1陈克恭等.敏感元件专辑.电子工业部电子陶瓷情报网,1983年1月.

2陈克恭.建立生产技术科研体系是技术不断进步的百年大计.北京:机械电子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专辑(第1辑),1984年11月,145—200.

3陈克恭.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亟需认真重视的几个问题.电子元件材料与设备.1984(4):1—4.

4陈克恭等.电子元件应用丛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5陈克恭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元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陈克恭.现代自动化生产技术是电子工业转向新的技术基础的关键.电子元件专业学会生产技术专业学组第二届年会论文,1986年9月.

7陈克恭等.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陈克恭.发展中的电子元件.中国电子工业地区概览北京卷,1988:95—99.

9陈克恭等.片式元器件与表面安装技术汇编.七九八厂汇编编译,1990.

10陈克恭等.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电子元件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11陈克恭.表面安装技术将成为组装技术主流.电子技术开发,试刊第2期,1990(6):4—5.[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