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朝
释义

§ 基本概况

隋朝疆域

隋朝(581年—618年),中国朝代名。大象三年(581年),北周大丞相、柱国 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为杨坚原为随王,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朝灭亡,共存在了三十九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李渊和隋炀帝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 朝代建立

北周宣帝时,政治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这就给杨坚为首的政治势力夺取政权的机会。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继承了父爵,他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他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杨坚在北周政权中有很高的地位。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河南安阳)、郧州(湖北安陆)、益州(四川成都)等地总管先后起兵反对杨坚,都被平定。杨坚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于西元581年二月接受北周皇帝禅让,改国号大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 统一全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统一全国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同时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废除了后梁政权。采纳了高颎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待时机成熟后,隋文帝命令次子杨广为元帅、高颎协助,统一指挥灭陈战役。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杨广入城后,令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永嘉之乱以来28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 全盛时期

侵略林邑

隋朝地图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 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驯服契丹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推)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人云:“以蛮夷伐蛮夷”计之上者也。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震服伊吾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炀帝喜爱。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今哈密地区)。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 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占领吐谷浑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 疆域范围

隋朝疆域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6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兴起的突厥人,原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至阿尔泰山一带,以锻铁为业,臣服于柔然。552年灭柔然汗国,建立了突厥汗国,以后西破嚈哒、吐谷浑,东走契丹,服塞外诸国。583年前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至辽河下游,西至里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贝加尔湖。建牙于郁督军山(今鄂尔浑河上游)。后南到阴山,逼临周齐,成为中原王朝北边的强大邻邦。

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扰东北、北、西北三边。583年东西突厥分裂为2个汗国后,东突厥居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尔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说咸海),包括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机取得河套地。

西北方面,608年隋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 610年置伊吾郡。609年隋朝大破据有今青海省及新疆东南部的吐谷浑,可汗伏允远遁雪山,“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于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4郡。前2郡在青海东部,后2郡在新疆东南部。郡县设置如此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在南方,610年海南岛上俚族归附隋朝,设朱崖、儋耳、临振3郡。自西汉元帝时弃珠崖后,经7个半世纪,又复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浑复国,收复了隋朝所占故地,又脱离了中原王朝。

§ 政治体制

中央集权

隋三省六部制简表

隋文帝时期,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官制的改革

隋朝在中央机构中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宫,作为荣誉名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

583年,隋文帝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了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另外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这些都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隋朝石门关  隋代女服  隋朝墓志

创立科举制

隋以前,选官用九品中正制度。但至西魏北周时期,选用官吏已不大注意门资,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动摇。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598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自从北魏以来,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政治出路,一方面利用他们和士族门阀作斗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和他们和中央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总之,这个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兵制和刑律的改革

自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开始出现兵民合一、兵农合一的趋势。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由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针对北周刑律苛酷的情况,隋文帝也进行了改革,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在北魏、北齐刑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废除了诸如枭首、裂、孥戮、宫刑等许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绞、斩二等;流刑分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开皇律》中特别订出所谓“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贵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恶”,可减一等治罪或用铜赎罪。

§ 经济制度

均田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齐相同。即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隋朝实行的均田制度,显然对官僚地主有利。首先是官僚地主受田比农民多,官位越高受田越多。奴隶受田虽有限制,但官僚地主仍可利用奴隶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却连应受的田也受不足,有些狭乡的农民,每丁仅分得二十亩。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土地都拿来分配,而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的。也就是说,均田制是将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与一些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他们固定在土地上,以利于封建政府的剥削。但另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农民还是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租庸调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租庸调规定:丁要负担赋役,老就免去赋役。缴纳租调,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调视桑田和麻田而纳物不同,桑田纳绢一匹和绵三两,麻田则纳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单丁和奴婢则纳一半租调。力役方面,隋初沿袭旧法,每年服役一个月,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为五十岁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调绢也减为二丈。

隋代的赋役制度对地主是有利的,奴婢出半赋,实际是对地主阶级的照顾。到炀帝即位,又免除了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赋。但是,与前代相比,农民的负担也有所减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585年,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

另外,隋文帝还采纳了高颎所建议的“输籍定样”的办法,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有利于把庄园内的属民吸引过来,使国家户口大为增加。这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隋朝宝刀 隋文帝杨坚 四门塔建于隋朝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在隋朝以前,钱币长期紊乱,大小轻重不一,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在统一钱币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行政区划

隋初,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时,改州为郡,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郡名如下表:

古雍州地

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上郡、雕阴、延安、弘化、平凉、朔方

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天水、陇西、金城、抱罕、浇河、西平、武威

张掖、敦煌、鄯善、且未、西海、河源

古梁州地

汉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

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

巴郡、巴东、蜀郡、临邛、眉山、降山、资阳、泸川、犍为、越巂、牂牁

黔安

古豫州地

河南、荥阳、梁郡、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上洛

弘农、浙阳、南阳、清阳、淮安

古兖州地

东郡、东平、济北、武阳、渤海

古冀州地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内、长平、上党、河东、绛郡、文城、临汾

龙泉、西河、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太原、襄国、武安、赵郡

恒山、博陵、河间、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

古徐州地

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

古荆州地

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

永安、义阳、九江、江夏、澧阳、巴陵、长沙、衡山、桂阳、零陵、熙平

古扬州地

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

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

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

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林邑

隋文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仿效汉制,又设郡制,分全国为九州,实行分部巡察(监察区),对郡县进行整编和并改,以适应其政治需要。至大业四年,全国有190郡、国,1255县。其行政区划体制为:隋文帝至炀帝初其(583-607年初),中央—州—县,607年中其改州为郡,成为中央—郡—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所辖内地九州(监察区)为:

雍州刺史 计28郡146县。地域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夏陕西、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南部。

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

冯翊郡:治所在冯翊县(今陕西大荔县)。

扶风郡:治所在雍县(今陕西凤翔)。

安定郡:治所在临泾县(今甘肃泾川县)。

北地郡:治所在安定县(今甘肃宁县)。

上 郡:治所在洛交县(今陕西富县)。

雕阴郡: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

延安郡: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

弘化郡:治所在合水县(今甘肃庆阳)。

平凉郡:治所在平高县(今宁夏固原)。

朔方郡:治所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

盐川郡:治所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

灵武郡:治所在回乐县(领悟宁夏灵武西南)。

榆林郡:治所在榆林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

五原郡: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

天水郡:治所在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

陇西郡:治所在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金城郡:治所在金城县(今甘肃兰州市)。

枹罕郡: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县西南枹罕镇)。

浇河郡:治所在河津县(今青海贵德县)。

西平郡:治所在隍水县(今青海乐都)。

武威郡: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

张掖郡:治所在张掖县(今甘肃张掖市)。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

鄯善郡:治所在鄯善城(今新疆差羌县)。

且末郡:治所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附近,一说即今且末县城)。

西海郡:治所在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北黑马河镇东北)。

河源郡:治所在赤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

豫州刺史 计16郡57县。地域相当于今河南、安徽北部、陕西东部。

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

荥阳郡:治所在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市)。

梁 郡:治所在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谯 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济阴郡:治所在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

汝南郡: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

上洛郡: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

襄城郡:治所在承休县(今河南汝州市东)。

颍川郡: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市)。

南阳郡: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州)。

弘农郡:治所在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

淅阳郡:治所在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南)。

淯阳郡:治所在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云阳镇)。

淮安郡: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

冀州刺史 计31郡221县。地域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京津地区、山东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南部。

信都郡:治所在长乐县(今河北冀县)。

清河郡:治所在清河县(今河北清河西城关)。

魏 郡:治所在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

汲 郡:治所在卫县(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

上党郡:治所在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

河东郡:治所在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江蒲州镇)。

河内郡:治所在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

长平郡:治所在丹川县(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

临汾郡: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临汾市)。

龙泉郡:治所在治隰川县(今山西隰县)。

西河郡:治所在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

文城郡:治所在吉昌县(今山西吉县)。

绛 郡: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县)。

涿 郡: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

离石郡:治所在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

雁门郡:治所在雁门县(今山西代县)。

马邑郡:治所在善阳县(今山西朔州市)。

定襄郡:治所在大利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城西北)。

恒山郡: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

博陵郡:治所在鲜虞县(今河北定州市)。

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

上谷郡:治所在易县(今河北易县)。

赵 郡:治所在平棘县(今河北赵县)。

武安郡: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

楼烦郡:治所在静乐县(今山西静乐县)。

太原郡: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南)。

襄国郡:治所在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市)。

北平郡:治所在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

安乐郡:治所在燕乐县(今北京密云县北半城子)。

渔阳郡:治所在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

辽西郡:治所在辽西县(今辽宁义县东南),后移治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

兖州刺史 计6郡57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

东 郡:治所在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南旧滑县)。

东平郡:治所在郓城县(今山西郓城东张营)。

济北郡:治所在卢县(今山东东阿县西北)。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勃海郡:治所在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

平原郡: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陵县)。

青州刺史 计4郡36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东北部。

北海郡:治所在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

齐 郡: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东莱郡: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高密郡:治所在诸城县(今山东诸城市)。

徐州刺史 计5郡40县。地域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

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

琅邪郡:治所在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

东海郡: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下邳郡:治所在宿豫县(今江苏宿迁东南之泗阳)。

扬州刺史 计44郡269县。地域相当于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安徽、江苏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

江都郡: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

钟离郡:治所在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临淮关)。

淮南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

蕲春郡:治所在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县)。

庐江郡:治所在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同安郡: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怀宁县)。

历阳郡: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丹阳郡:治所在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市)。

宣城郡:治所在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

毗陵郡:治所在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

吴 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会稽郡: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县(今浙江杭州市)。

新安郡:治所在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县)。

东阳郡:治所在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

永嘉郡: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

建安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福州市)。

遂安郡:治所在雉山县(今浙江淳安县驮花坞附近)。

鄱阳郡: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波阳县)。

临川郡:治所在临川县(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

庐陵郡: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吉水县)。

南康郡:治所在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宜春郡:治所在宜春县(江西宜春市)。

豫章郡:治所在豫章县(今江西南昌市)。

南海郡:治所在南海县(今广东广州市)。

龙川郡:治所在归善县(今广东惠州市)。

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

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广东阳江市西)。

信安郡:治所在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

永熙郡:治所在泷水县(今广东罗定市)。

苍梧郡:治所在封川(今广东封开县)。

始安郡:治所在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

永平郡:治所在永平县(今广西藤县)。

郁林郡:治所在郁林县(今广西贵县东津)。

合浦郡: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合浦县沙河东北)。

珠崖郡:治所在舍城县(今海南海口市琼山区)。

宁越郡:治所在钦江县(今广西钦州市北久隆西)。

交趾郡:治所在交趾县(今越南河内市)。

九真郡:治所在九真县(今越南清化)。

日南郡:治所在九德县(今越南荣市)。

比景郡:治所在比景县(今越南广平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

海阴郡:治所在新容县(今越南承天省广田县东香江与浦江合流处)。

林邑郡:治所在象浦县(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茶桥)。

荆州刺史 计22郡122县。地域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各一部分。

南 郡: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

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西平善坝)。

竟陵郡: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

沔阳郡:治所在沔阳县(今湖北仙桃市沔城镇)。

沅陵郡:治所在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

武陵郡: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西)。

清江郡:治所在盐水县(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徕河)。

襄阳郡: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

春陵郡:治所在枣阳县(今湖北枣阳市)。

汉东郡:治所在隋县(今湖北随州市)。

安陆郡: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

永安郡:治所在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州区)。

义阳郡:治所在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

九江郡:治所在湓城县(今江西九江市)。

江夏郡:治所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

澧阳郡:治所在澧阳县(今湖南津市市新洲镇)。

巴陵郡: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

长沙郡: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

衡山郡: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市)。

桂阳郡: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县(今湖南永州市)。

熙平郡: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

梁州刺史 计34郡222县。地域相当于今四川、贵州、湖北一部分,陕西、甘肃南部。

汉川郡: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南郑县)。

西城郡:治所在金川县(今陕西安康市)。

房陵郡:治所在光迁县(今湖北房县)。

清化郡:治所在化成县(今四川巴中市)。

通川郡:治所在通川县(今四川达县)。

宕渠郡:治所在流江县(今四川渠县)。

汉阳郡:治所在上禄县(今甘肃礼县雷王乡)。

临洮郡:治所在临潭县(今甘肃临潭县)。

宕昌郡:治所在良恭县(今甘肃宕昌县)。

武都郡:治所在将利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白龙江北岸)。

同昌郡:治所在同昌县(今重庆南岸区南坪)。

河池郡:治所在梁泉县(今陕西凤县)。

顺政郡:治所在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

义城郡:治所在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

平武郡: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南坝)。

汶山郡:治所在汶山郡(今四川汶川县)。

普安郡:治所在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

金山郡:治所在巴西县(今四川绵阳市)。

新城郡:治所在郪县(今四川三台县)。

巴西郡:治所在阆内县(今四川阆中市)。

遂宁郡:治所在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

涪陵郡:治所在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区)。

巴 郡: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区)。

巴东郡:治所在人复县(今重庆奉节县)。

蜀 郡:治所在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临邛郡:治所在严道县(今四川雅安市)。

眉山郡:治所在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市)。

隆山郡:治所在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

资阳郡:治所在盘石县(今四川资中县)。

泸川郡:治所在泸川县(今四川泸州市)。

犍为郡:治所在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

越巂郡:治所在越巂县(今四川西昌市)。

牂柯郡:治所在牂柯县(今贵州瓮安县东北部)。

黔安郡:治所在彭水县(今重庆彭水县)。

§ 天子世袭

大隋太祖武元皇帝 隋太祖 杨忠 【隋高祖追崇】

大隋高祖文皇帝 隋文帝 杨坚 年号: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仁寿(601年正月—604年十二月)

大隋世祖明皇帝 隋炀帝杨广 年号: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

大隋世宗成皇帝 隋成帝 杨昭 【隋恭帝追崇】

大隋世宗恭皇帝 隋恭帝 杨侑 年号:义宁(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皇泰帝 杨侗 年号:皇泰(618年五月-619年4月)

秦王 杨浩 年号:大业(沿用)(618年三月-九月)

隋王 杨政道 年号:大业(沿用)(618-630)

§ 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隋朝陶瓷盘口瓶

隋朝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人口增加这样多,固然由于整理户籍,查出了不少隐漏数,但也不能否认人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人口的激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还修复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隋代仓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艳称。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大业初年,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的平原上,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此外,黎阳仓(河南浚县黎阳镇)及永丰仓(陕西华阴)等,所积亦甚丰富。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对人民搜刮的残酷程度。

手工业

河北是历代的丝织业中心,隋时相州所产绫纹细布,非常精美。蜀郡绫锦雕镂之妙,更冠于各地。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

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

造船技术

当时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

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其中“龙舟”制作最精,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可见造船技术是很高的。 五牙大战船

商业和外贸

由于政治上的大统一,尤其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影响下,隋代商业贸易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隋朝的对外贸易,分为海陆两路,其中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通过此路,不仅可以到达亚洲西北部,而且远及欧洲东部。通过海路,隋朝对东亚以及南洋诸国也有着贸易和友好关系,而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隋通好。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了日本。在交往中,隋炀帝曾“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从此日本人开始服用汉人衣冠。

隋朝文物  扬州大运河

§ 文化发展

经学和音韵学

隋朝拥抱合葬墓

在南北朝时,南北方的经学产生区别。据《隋书·儒林传》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继承北朝的治学风气,知名学者,隋初有牛弘,后来有刘焯、刘炫以及王通等。

隋文帝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纳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以前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都有错误,故商量古今的同异,南北的是非,多数由颜之推、萧该作决定。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要旨,经过他本人多年的斟酌,于601年(仁寿元年),写成《切韵》五卷。这部书统一了书面的声韵,为音韵学奠定了基础。

绘画发展

在隋朝的名画家中,最著名的有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孙尚子、尉迟跋质那等人。当时绘画仍以道释人物故事为中心,但山水画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与董伯仁齐名,形成了新的风格。他们除画寺院壁画外,还画卷轴画,专长于人物、车马、楼阁及山水配景。现存展于虔的唯一遗作《游春图》,是用勾勒刷法,着大青绿,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元代《画鉴》即指出《游春图》是山水画的始祖。

于阗(新疆和田)画家尉迟跋质那,当时人称“大尉迟”,善画西域人物,画面上有阴影晕染,即所谓“凹凸法”。对后来的绘画影响很大。

历法发展

《皇极历》为隋刘焯所制定。刘焯,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他聪明好学,是个博学之士,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①。他写《历书》10卷,所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刘焯的创见很多,例如,他算出的岁差数值最精确。什么是岁差数值?按照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但准确地说,这一个冬至点到下一个冬至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冬至点在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移动一圈,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圈,人们看到的太阳移动路线就叫黄道)上大约每年西移50.2秒,就71年8个月差一度。这种冬至点在黄道上的移动距离就是岁差数值。

晋代以前,我国天文学家还不知道有岁差存在。晋成帝(325—342在位)时,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点西移一度。南北朝时,祖冲之首先在历法中考虑到岁差,但他认为45年11个月岁差一度。到了隋代,刘焯在历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岁差数值。这与准确的岁差数值已经非常接近。当时,西方还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数值,可见刘焯的《皇极历》是先进的。

刘焯的另一贡献,是在《皇极历》中采用了定朔的方法。

定朔是针对平朔而言。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当月亮运行到近地点时速度最快,到远地点时速度最慢。由于运行的速度有变化,由这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也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则仅有29天6小时多,其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根据这个平均数来决定朔日即为平朔。当然,古代并没有把数字推算得如此准确。

朔日这一天的特点,是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也就是日、月几乎是同时出没。用平朔法决定朔日和这种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于是,南朝刘宋时何承天撰《元嘉历》就主张用定朔法决定朔日,也就是把日、月黄经相等时,即日、月同时出没这一天定为朔日。但由于定朔法可能导致四个大月相连和三个小月相连的情况,遂遭人反对而未实行。

刘焯继承了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的先进思想,制定《皇极历》时采用了定朔法,考虑了祖冲之的岁差法。同时,还创用一种内插法,也就是计算定朔的校正数的方法。

刘焯的各种成就,使《皇极历》的科学程度大有提高,虽因太史令张胄玄的反对而未被采用,但其科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医学卫生

隋政府设有太医署。当时医学相当发达,医学家有许智藏、许澄、甄权、巢元方等人,其中以巢元方最为著名。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撰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计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这是我国第一部详论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我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

建筑技术

河北省宁晋县洨河上著名的安济桥(原隶赵州,故又称赵州桥),设计者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

这座桥是单孔石桥,全长50.82米,宽9米。大桥洞上面左右各有两个桥洞。大桥洞跨度长37.45米,但桥洞的高度只有7.23米。桥身的坡度小,桥面平直,行人车马来往都很省力。桥洞的跨度大,水上船只来往也很方便。四个小桥洞也是一种独创,它既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减少了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让桥基部分的负担大大减轻,同时还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由于安济桥在结构上有很多优点,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在1300多年前能建成这种跨度大、弧度低的桥梁结构,是非常可贵的创造。

§ 建筑工程

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可分为四段。

通济渠: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征调河南、淮北一带一百多万民夫,从西苑(洛阳西面)引谷、洛二水到达黄河,再从板渚(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达于淮水。

山阳渎:自山阳(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至扬子(仪征)入江,这条水道原称邗沟,最早为春秋末吴王夫差所开。578年,隋文帝因要伐陈,下令对这条水道加以疏浚。605年,隋炀帝对山阳渎又进行一番修整、扩大。 江南河:610年(大业六年),从京口引长江水到余杭。

永济渠:608年,征调河北一百多万民夫,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 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今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五千多华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另外,在大运河开凿之前,还曾于584年(开皇四年)开凿了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东入黄河,长三百里。渠成以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

大兴城

原长安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开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恺参照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南城,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干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长安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都高高在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大兴城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东南亚邻国的首都都效仿大兴城的建设格局进行建设。

赵州桥

建造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计者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 民族关系

突厥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突厥族原来游牧于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徙到高昌的北山(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柔然征服了突厥,把他们迁徙到金山(阿尔泰山)南麓。6世纪以后,突厥在反抗柔然的斗争中,势力逐渐壮大。552年,突厥人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率领下大败柔然,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木杆可汗统治时(553年~572年),又不断向东西扩张,使突厥汗国的领土急剧扩大,“东自辽海(辽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周书·突厥传》)木杆在于都斤山(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建牙,以统治整个汗国。 突厥和中原长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经常在塞上进行贸易。但突厥贵族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在北齐、北周时就经常带兵向内地袭扰。北齐和北周的统治者都利用突厥贵族的力量来打击对方,对其骚扰不仅不加抵御,反而争相用财帛贿赂突厥。

隋初,在突厥汗国境内形成了五六个大的割据势力,其中尤以占据西域地区的达头可汗势力最强。当时,突厥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沙钵略可汗,北周曾把千金公主嫁给他。582年,沙钵略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纠集四十万军队大举南下攻隋,在武威、天水、金城(甘肃兰州)、上郡(陕西富县)、延安等地大肆杀掠。隋朝派大军反击,沙钵略大败。从583年起,突厥另一可汗阿波与达头联合起来,占有西域地区,称西突厥,与东面的沙钵略抗衡,这样,突厥就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东突厥在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时,曾和隋朝在缘边置市,开展贸易,双方经济交往相当频繁。后来,隋嫁安义公主与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都蓝求婚,隋不应允。于是都蓝率兵攻突利,599年(开皇十九年),突利战败降隋,被封为启民可汗。不久,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完全占有突厥故地。此后,双方关系更加亲密。 603年(仁寿三年),西突厥发生内乱,达头可汗西奔青海盆地,不知所终,代之而立者是处罗可汗。隋统治者指使达头可汗之孙袭击处罗可汗。处罗战败,于611年(大业七年)投降隋朝。

吐谷浑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原居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境内)。在西晋末年鲜卑大迁徙的时候,吐谷浑部迁徙到今青海地区。它逐渐征服了当地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力。北周时,吐谷浑主慕容吕夸称可汗,建都于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吐谷浑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但已开始有了农业。出产大麦、粟、豆等。其“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等。“衣服略同于华夏”。(《北史·吐谷浑传》) 到了隋初,吐谷浑曾袭击隋边境。581年,隋派军在青海打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而降”。在583年(开皇三年),隋再次击败吐谷浑。到609年,隋炀帝派裴矩经营西域,同时派杨雄、宇文述带兵打垮吐谷浑,在其地“设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其王伏允(吕夸子)逃走,直至隋末,才恢复故地。

台湾

隋时,台湾称流求。607年(大业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608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610年,隋朝派虎贲郎将陈等率军攻流求。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随着陈稜等的军事活动达到台湾。在此之前,大陆商人已常到流求贸易。《隋书·流求国传》记载台湾的风土、气候、物产、习俗、经济组织和生活情况,都相当具体。

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中国古代盔甲                   隋朝墓志

§ 农民战争

赋役沉重

隋朝隋炀帝巡游外出,因此,各地官吏都欺上瞒下拼命地剥削百姓,一份肥己,一份供献。几年间,许多官僚因此暴富,而很多农民却吃不上饭。

此外,炀帝为征高丽,命富人出钱买战马,马一匹十万钱;又命关中富人出驴往河源、且末运粮,驴一头价至一万多,中小地主也多半破产。更严重的是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从605年到611年,隋炀帝不断地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缮治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等。每项工程,大的要常年役使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隋炀帝还不断把极繁重的兵役以及和军事相关连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辽东战争

为了收复辽东故土,隋炀帝对高丽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610年,隋炀帝着手进攻高丽的准备工作,造车造船,调集军队,征发物资。

612年正月,史称隋陆军有百万人,分二十四军从涿郡出发,这是进攻高丽的主力。另一支水军由东莱海口出发,以接应陆军。但高丽各地的军民都据险坚守,勇猛地抵抗隋军。隋军士兵也不愿打仗,士气低落,逃散的很多。结果大败而归,主力大都损失。这以后,隋炀帝继续发动了两次对高丽的战争,也没有达到目的。

沉重的劳役、兵役和赋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就起来反抗。

长白山首叛

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聚众闹事。王薄自称“知世郎”,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叛乱队伍。王薄叛乱带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件质,所以爆发不久,“避征役者多往归之”。星星之火,迅速演成了燎原之势。黄河下游一带农民很快响应长白山叛乱。

杨玄感叛变

农民战争爆发后,隋统治者对叛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激起了更大的反抗。随着炀帝第二次对高丽发动战争,农民战争进一步发展起来,迅速扩展到各地。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急剧发展。613年六月,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杨玄感起兵,不仅使隋的统治发生了严重的裂口,而且反过来促进农民战争更加波澜壮阔。

正在前线的隋炀帝,听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大惊,急忙下令撤退。炀帝回军后,很快就把杨玄感镇压下去。614年二月,已经遭受两次失败的隋炀帝,又进行了第三次征伐高丽的征调。这次征调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农民战争的巨浪因之席卷全国。

瓦岗叛军

瓦岗叛军、河北叛军和江淮叛军 到617年前后,全国形成了三支主要农民叛变力量,即瓦岗叛军、河北叛军和江淮叛军。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叛军,是河南一带叛军里最强大的一支。616年,瓦岗叛军首领翟让接受李密建议,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又在荥阳大海寺设下埋伏,围歼了张须陀率领的政府军。 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叛军又攻破距东都仅百余里的兴洛仓,开仓放粮,更广泛地动员了群众。洛阳的越王杨侗派2.5万人前来镇压,又被瓦岗叛军所败,政府军损失过半。由于李密具有领导才能,翟让把瓦岗叛军的最高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在兴洛仓附近筑洛口城,作为叛军的根据地。接着,瓦岗叛军破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瓦岗叛军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叛军。

为了镇压叛军,隋炀帝又派王世充率十余万大军,会集东都。瓦岗叛军与镇守洛阳的隋越王杨侗和王世充多次展开激战,屡败政府军。这时,李密野心膨胀,竟在617年袭杀翟让,给瓦岗叛军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河北叛乱

领导河北叛变的窦建德,漳南县(山东武城东北)人。611年,窦建德参加了高士达领导的叛军。不久,高土达作战牺牲,窦建德成了这支叛军的领袖。

617年,隋炀帝调涿郡留守薛世雄的三万人南下去打瓦岗军。这时,窦建德刚在乐寿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叛军已扩大到十余万人,薛世雄南下,受到窦建德的阻击,大败而归。

618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称夏王。不久他又把国都从乐寿迁到洺州(河北永年)。在夏国境内,一扫隋政权“长吏多赃污”的弊政,出现了“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的局面。

江淮叛乱

江淮叛军是战斗在东南地区的主力,领导者是杜伏威、辅公祏。

617年初,隋朝派陈稜率兵镇压,叛军乘机反击,大破对手。杜伏威乘胜破高邮(江苏高邮),占历阳(安徽和县),据丹阳(江苏南京),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江淮一带的很多农民军都先后加入了这支叛乱大军。

§ 衰落灭亡

隋朝疆域

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几座孤城。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势力包围。农民战争的致命冲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在618年(武德元年)春发动政变,缢弑了隋炀帝。

隋朝自581年建立,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8年。农民战争的失败

在隋朝灭亡前夕,一些地主官僚纷纷组织武装,也开始反隋。这些力量主要有:罗艺,据涿郡,称幽州总管;梁师都,据朔方(内蒙古杭锦旗北),国号梁;刘武周,据马邑(山西朔县);薛举,据金城(甘肃兰州),称西秦霸王;李轨,据武威,称大凉皇帝;李渊,据关中,国号唐;萧铣,据巴陵(湖南岳阳),称梁帝;沈法兴,据吴兴,称梁王,等等。这些武装尽管也自相混战,但都与农民军为敌。 宇文化及弑隋炀帝以后,带领江都的十多万禁卫军北上,扬言要返回关中。这不仅给瓦岗叛军造成威胁,对驻守洛阳的杨侗、王世充也不利。杨侗和王世充设下圈套,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诱使他与宇文化及进行决战。经过童山(河南浚县西南)大战,李密虽重创宇文化及的隋军,但瓦岗叛军的损失也很重。接着,王世充对瓦岗叛军发起突袭,李密大败,众叛亲离,最后率残部到关中投降李渊。瓦岗叛军遂宣告失败。 窦建德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宇文化及缢弑隋炀帝,他认为是大逆不道。619年,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逃到魏县(河北大名),窦建德为替隋炀帝报仇,出兵击杀宇文化及。杨侗被王世充废后,窦建德自称皇帝。620年,李渊集团巩固了关中根据地,开始派兵出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率军营救,结果于621年战败被俘牺牲。 621年秋,窦建德的余部再次在河北叛变,半年之内尽复夏国故地。但至622年初,又被唐军镇压下去。

隋亡后,江淮爆发起义军。619年,领导这支农民起义军的杜伏威,接受了唐朝的官爵。622年,他亲自赴长安,向唐投降。第二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建国号为宋。但辅公祏的斗争仅坚持了七个月,到624年春也被唐朝镇压下去。

隋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隋末农民战争一举粉碎了隋王朝,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隋末农民战争还冲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对贵族、官僚、门阀士族等特权阶层的打击更为沉重。其中山东士族,因为正处于农民起义的中心地带,所以受到的打击格外沉重。 地主阶级的田庄经济在农民风暴的冲击下,也大为削弱。

很多大田庄的命运是“通庄并溃”。这就使农民占有的土地有所增加,同时也使土地兼并的趋势缓和下来。土地占有情况的调整,使农民经济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民战争中,许多奴隶、部曲、佃客、杂户也获得了解放。他们随着身份、地位的上升,所受的剥削也有所减轻。隋以后,比较进步的契约租佃关系、定额租制,也逐渐发展起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 朝代年号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享年 世系 备注

开皇、仁寿 高祖 杨坚 (581) 41 24  64  弘农华阴人,移居武川镇,父杨忠,西魏、北周开国功臣,位至上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北周时,袭父爵隋国公,其女为宣帝皇后,故宣帝拜为上柱国、大四马,宣帝死,静帝八岁即位,杨坚总揽大权,封随王,581年二月,受禅登基,国号隋

大业 世祖 杨广 (604) 36 15 50 文帝第二子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太子杨勇被废,立以为皇太子,604年即位,618年三月,被反贼宇文化及等缢弑于江都

义宁

恭皇帝 杨侑  (617)  13 2 15 炀帝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大业三年封陈王,后改封代王,617年李渊入长安,奉以为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次年五月,李渊篡隋

§ 隋文帝

隋文帝

隋代开国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世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大象二年(580)五月,北周宣帝死,子宇文阐(静帝)即位。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颎假传遗诏,召杨坚入宫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揽军政大权。杨坚辅政后,为防止分封在外的北周诸王变乱,先后平定了三方叛乱,诛杀周室诸王,于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称帝,国号隋。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改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为州县两级体制。后来又规定六品以下官员也由吏部选授,地方官员不得自用僚佐,彻底废除汉代以来为豪强士族垄断的辟举制度。

开皇元年,文帝命高颎等人制订《开皇律》。三年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他还采取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他分官牛给贫人,助其生产;颁布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作出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使隐漏户口复归户籍,又采纳宰相高颎建议,实行输籍之法,扩大剥削和征发的对象。隋文帝十分重视仓廪的建置和漕路的开通。他创置的义仓制度是封建国家保障社会生产力的一项措施,以后沿用到清代。开皇初年,突厥骑兵经常扰掠隋代北方地区。隋文帝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并派重兵出击,打败突厥,使北方暂得安宁。隋文帝开皇前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占陈都建康,俘陈后主,陈朝灭亡 。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开皇十年,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改革。令所有的军人都在州县落籍,这一改革取消了兵民异籍制度,适应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隋文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仅见。文帝晚年崇信佛教,但仍重视儒学对于思想统治的作用。他勤于政务,自奉甚俭,在封建帝王中颇不多见。但后来他营建仁寿宫,相当奢费,累死丁夫上万人。所以史籍说,隋朝的“乱亡之兆”虽然成于炀帝,但在文帝时已开其端。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病逝。

§ 隋炀帝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唐谥炀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一名英,小字阿(广婪)。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

隋炀帝604年登基后,动用20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并征集百万军队攻打高句丽。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 618年,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缢弑。隋炀帝被历代所妖魔化,所以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皇帝之一。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20岁的杨广是三军的统帅。灭掉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进封太尉。

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开皇二十年(600年),他率军北上击破突厥的攻势。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

在成为皇太子前,杨广在父亲和母亲独孤伽罗面前一直装得很朴素,以讨其双亲欢心。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废掉太子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二年(602年),独孤皇后逝世。两年后,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坚病重,驾崩于大宝殿,杨广继位。

即位以后,他开通大运河,对民生经济有重大贡献,但乘龙舟游玩时,耗损了民间物资和人力。然而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发展科举制度,增置进士科,使国务的操持由世族门阀政治而逐渐改向科举取士。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政治上,他为了真正实现大一统的理想,企图打破由关陇仕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对破除当时南北隔阂的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阔疆五万里。但是杨广又是一位急功残暴的人。大业八年,首度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杨广为扳回其颜面,不顾国内空虚,连续三年一再亲征,民不聊生。即位后为实现个人构想,劳动全国投入新宫殿的营造,皇宫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致使国库亏空。晚年为消除强烈的失落感和政务上的压力,他逃避现实,三下扬州,整日杯不离手。最后亲信宇文化及所率领的叛军攻入江都宫,才华洋溢但好大喜功的杨广惨遭缢弑。隋朝灭亡。

隋炀帝登基后,早年一度有所作为,但晚年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又好大喜功,对外不断发动战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隋朝末年,终于爆发了瓦岗军、河北及江淮等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