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赛人 |
释义 | § 起源 马赛人 据传,马赛人的祖先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哈米特人,18世纪赶着牛群迁徙南下寻找水草,一支进入肯尼亚北部形成现在的土尔卡纳族,另一支进入乌干达形成卡拉莫加人,还有一支进入肯、坦边境,这就是现在的马赛人。 他们高挑的身材、棕黑的肤色、狭长的脸庞、宽大的鼻头和宽阔厚实的嘴巴都带有明显的埃塞高原黑人的特征。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的双眼看人视物总显得离离即即,微微有点像人们常说的“对眼”。 关于马赛人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马赛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凯利英河谷。公元15世纪,他们迁入肯尼亚的多雨地带,直到20世纪初,这群马赛人被西方殖民者向南驱逐到坦桑尼亚的干旱区。[1] § 族群 在肯尼亚的一个马赛人村落内,马赛男子跳起民族舞蹈。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半游牧部族,民风民俗独特,同时也保留得相对完整,因此而声名远扬,所以,为了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和他们了解马赛人的渴望,在东非各大型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游客大都能看到身穿民族服装的马赛人走来走去,时刻准备为客人提供咨询服务。 男人 马赛男人一律着枣红色带黑条格的“术卡”,即所谓“身披两块布”:一块围在腰间,另一块斜搭在肩上。据说早先他们是用白山羊皮涂上红色土作披挂,部族首领的长披肩豹皮衣裳十分讲究,以后棉布的传入使他们变得轻松。据一位马赛人解释,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部族男人终日在野生动物出没的热带草原放牧,常有野兽袭击。兽怕“火”,以“红”代“火”自有其道理,更兼手持梭标、腰插尖刀,驱兽防身当无忧矣。一般说他们从不主动击杀野兽,更不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甚至连鱼都不吃,这来自于这个部族的森林崇拜。 妇女 在肯尼亚的一个马赛人村落内,马赛女子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一起唱歌 马赛妇女衣著追求色泽鲜艳,在贴身裙装外部披一件长斗篷,项颈部戴一圆形彩色披肩,腰间系一条“坎噶”,看去倒也蛮飘逸。据当地人讲,在早些年,她们是以染色的剑麻穗头帘缠在腰间遮羞,上身搭一块用麻绳编织的“术卡”,如今这些只能在舞蹈里出现,倘若民间还有也只能是纪念品了。 马赛妇女通常在头部挂一圈白色珠饰,而眉心处那枚彩色装饰坠儿颇为显眼,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戴在她们的颈、臂和小腿部的彩色珠链(草珠、玻璃珠、塑料珠)及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不断加码,而且戴上就不准摘除,昼夜与之为伴,最后可重达十四五公斤。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耳朵。 女孩 马赛女孩出生后就扎耳眼儿,塞上一个小饰物,随着人的长大不断用木塞扩充洞孔,附之于牛油软化耳轮加强可塑性,并陆续加大饰物重量使耳廓越拉越长,直到两耳垂肩。[2] § 分布 在肯尼亚的一个马赛人村落内,几名衣着艳丽的马赛女子站在村口,身后是她们栖身的茅舍。 马赛人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 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驱车向南行驶170公里,便可到达肯、坦边境小镇纳曼加。这里地处两国交界的要冲,恰好位于安博塞利与塞伦盖蒂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地带的中央,是东非马赛人生息繁衍的重要枢纽地带。小镇倚山而建,一条山口通道连接着两个非洲兄弟国家,也连接着边界两侧的马赛人。 § 语言 马赛人使用马赛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 § 信仰 马赛人相信万物有灵(原始宗教)。 § 文化 等级 在肯尼亚的一个马赛人村落,两名马赛男子头和颈部挂满装饰品。 马赛人至今(2010年)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 2000年以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现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能歌善舞 “旱地拔葱”是马赛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没有伴奏,女青年面对面站成两排边唱歌边用手部做些动作,头部一扬一扬地把脖子上的彩色项圈掀动起来向男青年展示风姿脉脉传情,而男青年则“分期分批”地或一或二走出来在场地中间来几个“旱地拔葱”,然后走向女青年用头部小辫子扑打一下她们的脸庞,这是表现男女青年之间求爱方式。那些头两侧毛发剃光、中间蓄留小辫子的青年在马赛族的现实生活中叫做“毛兰”,类似勇士的意思。 § 服饰 马赛人夸张的耳朵及耳饰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马赛人的装束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成年女性则剃光头。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男子身穿“束卡”,一般以红色为主,由2块布料组成,一块包裹身体遮羞一块斜披在肩膀上。 女性穿“坎噶”,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马赛人还喜欢佩戴首饰,这些首饰由马赛妇女以不同颜色的小圆珠穿连编织而成,不同颜色包含有不同含义,如白色象征和平,蓝色象征水,红色象征血和勇敢。 现在在肯尼亚,马赛人独特的服饰与民族习惯已成为一大旅游看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 习俗 婚姻 马赛人 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一般说来,马赛男青年15岁行割礼后就意味着进入成年,必须参加“毛兰”队接受搏击训练。他们抡着木棍对打,而且是真打实干,退让或叫疼都被看作“孬种”,其他人还会一哄而上揍他个人仰马翻。“毛兰”是部族人畜的保卫者,按年龄段编队,各“毛兰”队的首领大都是高大英武、体格健壮的小伙子,通过斗牛产生,他们在部落中有相当的发言权,是部落头领的候选人,每个青年男子大约35岁左右才可退出“毛兰”队。尽管如此,他们从来不主动惹事,如果别人有意捅了他们的马蜂窝,那也够喝一壶的。 马赛人有“指腹为婚”的传统,父母可以为儿女包办婚姻,男青年也可直接向女孩父母求婚。更确切、更流行的方式是通过斗牛显示其勇武从而博得女孩及其父母的欢心。当然定婚需用牛做聘礼。牛是财富的象征,拥有的牛越多,娶的妻子也就越多。马赛人仍实行一夫多妻制,但男人拒绝向生人透露家妻的数量,认为这会带来厄运。 饮食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在牛脖上割一小口,插上苇管,轮流吸吮。一头牛每隔5至6周放血一次。 狩猎 现在,马赛人虽然已经放弃了游牧习惯,却依然保持着狩猎习俗。弓箭和梭镖不用了,但出门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根棍子。当地马赛人说,这根棍子一方面可以防身、防止动物袭击,另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攻击的武器了。[3] 其他 马赛人有个习俗就是拔掉两颗下牙,这有个特别的“好处”。——当人病到张不开嘴时,可以直接从牙洞里灌药进去。 § 旅游提示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六小时。 交通:可选择阿联酋航空公司,肯尼亚国内有航空、铁路、公路选择,一般是包车旅游。 货币:肯尼亚货币为先令,一元人民币大约可兑换10先令;一美元大约可兑换80先令。除了酒店,其他地方都不能刷卡。 住宿:帐篷营地到颇为奢华的酒店应有尽有,住宿很方便。餐饮:除了正宗及普遍的西式餐点外,印度、巴基斯坦风味的饭店很多。 购物推荐:肯尼亚的红茶、咖啡一向是世界市场的抢手货,另外,木雕、石雕、手工编织品及各类绘画也非常有名。 § 影视 电影——《马赛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