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来人 |
释义 | § 简介 有两义:①广义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关于马来人的民族来源,至今尚无定论。多数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区分为原始马来人、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另一种仅区分为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纪至前1000年纪,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已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各批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混合以及互相混合,现已发展为200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 如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以及马达加斯加人等。 ②狭义马来人,指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700万)、印度尼西亚(850万)、泰国(150万)、新加坡(36万)、文莱(11万)和其他国家仍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共约1800万人(1978)。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马来由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3%,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地区。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现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15世纪末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现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见母系氏族制)占优势外,一般都为双系制(见双系家庭)。 相传公元初已建立早期国家。3世纪后,马来亚大半受扶南国统治,7世纪初建末罗游国。不久为后起的邻国室利佛逝所并,14世纪建满剌加王国,成为雄据马六甲海峡两岸的强国,控制着东西方的海上贸易。与中国有友好往来。1405年后明郑和奉使屡至其国。自明代起有大批华人迁入,参加当地经济开发。1511年和1641年先后遭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入侵,18世纪后受英国殖民统治。1957年马来亚获得独立,1963年与沙巴和沙捞越合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 § 民族历史 马来人大概一度曾是婆罗洲沿岸一个民族,后因贸易及航海生活扩展到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马来人向外扩展不过是近1,500年左右发生的事,可由其语言证明。马来人诸部族所使用的语言仍然非常相近,但与苏门答腊、婆罗洲以及邻近各地的其他民族所用语言则差别很大。20世纪末,马来人构成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部分(西马来西亚)的人口之半,在东马来西亚(沙劳越和沙巴)的居民人数中则占1/8强。 马来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响,主要是暹罗人、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的影响。马来人在历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响至钜,在15世纪改宗伊斯兰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现今马来半岛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华人。 § 传统特色 马来人以农为主,居住乡村;而华人、印度人和其他群体则以城市生活为主。马来半岛大部地带为丛林,乡村建于沿河、沿海及公路两旁,人口自50至10,00不等。房屋建筑在木桩之上,高出地面1.2∼2.4公尺(4∼8呎),屋脊呈人字形,上覆茅草;小康之家的住房则以瓦覆屋脊,厚板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橡胶。1970年代末,马来半岛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强。 传统上马来人的社会组织带有封建制的色彩,贵族平民之间界限分明。村长由平民担任,区长便是贵族,村长受区长管辖。现在贵族已由议会及其他民选机构指派的官员所替代,但阶级区别仍很显著。 婚姻传统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继承制度均受伊斯兰律法的约束。 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外,一般都为双系制。马来人以农业为主,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术。渔业和航海业发达。 § 宗教信仰 马来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沙斐仪(Shafii)教派的教义,遵守穆斯林宗教节日。某些印度教礼仪依然存在,如婚礼的第二部分和国家各种庆典活动之中,犹有其遗风。农村地区的马来人也保持了土地、丛林有灵的古旧信仰,部分可溯源于印度教;他们常靠巫医或萨满教徒治病。 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其他国家仍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马来由人。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地区。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15世纪末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 § 人群分布 广义上的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颜色深,体毛发达,鼻宽低,嘴唇厚,眼窝深。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其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多数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纪,已受到印度、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各地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混合以及相互混合,已发展为许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马达加斯加人等。 § 经济概况 马来人以农业为主,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树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术。渔业和航海业发达。近年来,现代工矿业和石油开采业得到发展。 § 名称由来 Melayu这名称,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可能来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约1500年前由印度人所建立的古国--末罗瑜(马来文亦是Melayu[1])。末罗瑜遗址位于现苏门答腊岛上一条河[2]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3]附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另一种说法是Melayu这名词来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读音为Malaya[4]的词。这梵文词的意思为山或高处。 § 配图 马来人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