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寿淇 |
释义 | 陶寿淇 陶寿淇,心脏内科学家。对心率失常的起因、临床特点和治疗以及肺炎休克的抢救等方面,都有独创的见解。参加编写和主编中国第一部心脏内科教科书及参考书,为心脏内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投身于预防心脏病学研究,促进了国内流行学与人群防治的发展,并推动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生平经历 陶寿淇教授会见外宾 陶寿淇,1918年3月31日生于上海。1934年考入上海医学院,1940年毕业,留在附属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一年后调到重庆西郊卫生站工作。1943年又回到已迁往重庆郊区的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任住院医师。在3年住院医师期间他不辞辛苦,日夜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他尊重师长,善于从各时期指导他工作的高年医师身上学习他们的特长,汲取他们的优良学风和治学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母校迁回上海,重点从事心脏内科工作,并得到心脏病学前辈董承琅的指导。一年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专修心脏病学,在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马萨诸塞综合医院和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心脏内科和心电图学,得到当时著名心脏病学家P.怀特(Paul White)教授和心电图权威之一F.威尔逊(Frank Wilson)教授的指导。1948年回国后,担任上海医学院内科讲师,开始循环系统内科、物理诊断及心电图学的教学工作,并在其附属医院建立和发展了心脏内科。 从1950年起10多年来,他主持了多次心电图学、心血管病诊断技术和心脏病学进修班,招收了心内科临床进修生和研究生,为各地培养了100多名专业医师,华东华南各省市的心内科专家中不少曾经受教于他。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医师,他始终坚持亲临第一线。低年医师遇有危重紧急病例,他常是随时予以帮助,他认为心脏病的特点,一是变化快,二是常用的药物作用强,故急症治疗常需要密切观察反应,随时调节剂量或变换药品。因此,作为高年医师,他一般不愿提个意见就走,而是要目睹病人的反应,对处理是否对路,心中有了数,才安心离开。40年来他参加过无数次会诊、抢救和医疗保健工作,多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抢救了被认为难以挽救的病人的生命,得到病人、同行和领导的好评及信任。早在1948年,他就在抢救霍乱病人时提出,大量脱水后引起的肾脏病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肾脏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如果处理得当,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不致发展到肾脏急性器质性病变的第二阶段,后者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个观点,许多病人经过采取积极措施得到了挽救。早在1948年他的文章《六百八十七例霍乱症之临床检讨》就发表在当年的《中华医学杂志》上,与国外学者首次提出这个看法的时间相近。这篇文章至今仍是中国内科重要参考书《实用内科学》中《霍乱》一节的主要参考文献。 由于繁重的医疗教学任务占去他大部分的时间,他很少有足够的时间专门开展科研,但他从不将医疗与科研对立起来,而是从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中提出科研课题,又从对病人的细致观察、精心治疗中丰富经验,总结规律,提出见解。他在心血管病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果。陶寿淇又在多次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撰写了《实用内科学》(1952年第1版)中有关循环系统病的全部章节。该书是第一部由中国专家自己编写的内科学教科书。以后他又协助董承琅共同主编《实用心脏病学》(1962年第1版),它也是中国第一部自编的心脏病学参考书,在该书中他撰写了关于心电图学、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方面的章节,其中应用了自己的病例资料,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他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培养中青年医务人员,为他们修改论文,从数字、文字到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又常以他精辟的见解抓住问题的关键,达到以理服人。 § 科学成就 陶寿淇教授 1、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常伴发感染性休克,此时血容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导致心肌受损。过去临床上纠正低血压,常应用血管收缩药。陶寿淇根据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分析,在1965年大胆提出弃用常规的血管收缩药,而在补液和充分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加用具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且价廉的异丙肾上腺素,这样可以降低心脏排血阻力,改善心功能和末梢循环,提高心排血量。这一突破使疗效显著提高,病死率从28%降至5%。 2、从心血管病临床到预防 心血管病流行学在中国起步较晚。陶寿淇作为这方面的带头人,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较快地掌握了心血管病流行学科研的基本规律,认真地学习汲取外国专家的经验,使中国的调查研究方法很快达到国际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要求,所得结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他常亲自动手写进展报告和来往信件,认真修改这方面的学术论文。经过他和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心血管病流行学研究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中美心血管病流行学合作研究项目在类似项目中受到好评,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之一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989年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赞扬,被认为是工作做得较好的合作中心。陶寿淇曾多次出席这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代表协作研究组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研究成果,参加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的讨论。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心脏病学会流行病与预防学部理事会理事。他还曾应邀作过《世界范围的冠心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可能的缘故:远东经验》(1986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十届世界心脏病学会)、《中国的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1988年,美国心肺血管研究所召开的冠心病死亡趋势及其决定因素国际讨论会)。《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的防治》(1989 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心脏病预防学会议)等专题报告。他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资料,提出虽然在中国冠心病近30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但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欧、美、澳等西方国家为低,中国人群血总胆固醇均值近年来虽较前有所提高,但比西方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中国冠心病低发的主要因素,与中国人民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国人群血压水平较高的地区与西方人群相近,吸烟率也较高,因此,将血清总胆固醇保持一个较低水平是人群中冠心病低发的关键因素。 § 思想荣誉 陶寿淇 陶教授作为一位科学使者,曾多次应邀出访,代表中国走上世界学术讲坛,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几十年的医学生涯里,陶教授一直肩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医疗保健工作,为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并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以精湛的医术多次挽救外国领导人的生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并获得特殊贡献奖。周恩来、江泽民、李鹏及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接见陶教授,对他长期以来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所做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陶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以精湛娴熟的医疗技术、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辛勤地耕耘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领域里。他指导各级医师临床实践,为临床工作解疑释难,传递世界医学动态,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陶教授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选为WHO心血管病专家顾问团成员、WHO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国际心脏病学会流行病与预防学部理事、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等。60多年来,陶教授在国际和国内发表论文100余篇,同时参加编写了多部专业及科普书籍。《实用心脏病学》是我国第一部心脏病学专著,《实用内科学》是中国第一部医学教科书。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581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