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兰鱼
释义

§ 简介

1948年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建国后,历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演秦腔《游西湖》中李慧娘闻名。擅长花衫、青衣、刀马旦,具有独特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鱼腹山》、《战洪洲》、《宇宙锋》、《女会计》等。

§ 经历

马兰鱼

马兰鱼祖籍湖北省,祖父是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她1936年出生于榆林县镇川堡,从小喜欢看戏。1946年镇川堡解放,马兰鱼和李应贞一起参加了村上的文艺队,踩高跷、扭秧歌、演小眉户剧。1948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招收演员,“当时的土改小组组长闫启民领着史雷来到我家,推荐我和应贞。剧团给我家放了两斗小米就把我领走了。走的时候我穿的是母亲的棉衣棉裤和鞋子。我们新招的八个娃娃,跟着大人走了七八天路,过了黄河来到山西。到民众剧团后,我第一次盖上了新棉被。”那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喝的是河水,吃的是小米饭,住的是土窑洞。没有钟表,只能点香记时;缺少油灯,经常在月亮地里练功。马健翎团长特别喜欢马兰鱼,经常给她单独训练。三个月后她在娃娃队里考了个第一名。

马兰鱼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个农村的土场子上给解放军和当地老百姓演出,她在《鱼腹山》中饰演王兰英。1948年8月延安解放以后,剧团回到延安,经常下部队、去兵工厂慰问演出,中央首长经常看他们的戏。有一次还和评剧团联合演出,欢送彭老总的部队上大西北前线。

1949年中秋节民众剧团离开延安,一路走到西安。民众剧团的到来以及随后西北戏曲研究院的成立,使西安的戏剧舞台发生了一次大革命——无论是剧本改编、导演方式、舞台净化、音乐创新,还是演员化妆与表演等都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由马兰鱼主演的新编古典剧《游西湖》中。

在传统《游西湖》中,李慧娘的鬼魂化妆是脸色煞白,形象可怖。在新编《游西湖》的“鬼怨·杀生”这折戏中,马兰鱼在塑造李慧娘鬼魂形象时,匠心独具,把面部化妆改成红润的脸色,一身缟素,长纱飘飘,鬓角一朵红梅,脚下一双红缨,除一绺松散的鬼发外,通体皆白,殷红数点,形神兼备,色艺俱佳。一个有怨气、有怒气又美丽动人的全新鬼魂形象诞生了。

马兰鱼扮相好,悟性强,技能全面,又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为了把“鬼怨”中的云步、鬼步学好,她曾向秦腔艺术教育家封至摸学习踩跷。练好以后卸掉跷,再走起云步、鬼步来就能够轻盈飘忽。她先后向秦腔老艺人何振中、董化清、王德元学习“吹火”技巧,在训练时两次烧伤了脸部。经过苦练,舞台上烈焰飞腾,火光闪闪。在吹火的同时,为加强舞蹈身段,她把芭蕾舞中的慢步加以戏曲化,揉进原有的青衣慢步之中,加强了飘忽的感觉。同时学习借鉴了尚小云的左右两云手动作和川剧中的托扇动作来增加舞台效果——身披白纱的慧娘为救心爱的裴生,与刺客廖寅进行着勇猛的搏斗,幽影飘荡,舞姿翩翩,如游龙,若惊鸿,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马兰鱼

马兰鱼的唱腔别具一格,高低起伏,曲直舒展,声情并茂。但是马兰鱼却说,其实她的嗓子原来并不好,最早排《鱼腹山》时,曾因嗓子不够调,合不上板胡,急得直哭。后来经过以唱功见长的前辈名家杨金声和李正敏的悉心教授,又学习程砚秋的练嗓方法,坚持和琴师合作练唱,终于使嗓子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正是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马兰鱼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这个柔情似水、激情如火、坚毅倔强、泼辣勇敢、卓尔不群、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1953年,随着《游西湖》的一炮打响,十七岁的马兰鱼一鸣惊人。1958年10月,“三大秦班”进京,演出团到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游西湖》选场是晚会的压轴戏。演出结束以后,周总理把梅兰芳请上台,指着马兰鱼给梅先生说:“这是咱陕北边区的娃娃。”1959年国庆10周年时,马兰鱼的《游西湖》再度进京演出,得到中外观众的赞赏。梅兰芳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马兰鱼“把慧娘的形象提到了英勇高洁的峰巅……慧娘这个复仇的女鬼,真是壮丽极了,也勇敢极了!”接着,《游西湖》在江南十三省巡回演出,好评如潮,马兰鱼塑造的李慧娘舞台形象被人们誉为“飞天美神”、“火中凤凰”。

§ 任教

马兰鱼

马兰鱼并没有就此止步,她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狂”。她说自己“总感觉在艺术上吃不饱”。1957年,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到西安后,马兰鱼拜尚先生为师,尚先生手把手给她排练了《昭君出塞》,并把自己用的宝剑和一幅行头赠予她,传授给她用剑练身段的技能。

马兰鱼戏路很宽,在秦腔舞台上,她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从古典戏到现代戏样样精彩。正是这一切,使得马兰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蜚声剧坛。但是马兰鱼却说:“把《游西湖》的成功,仅仅归功于我或者任何个人,都是不公平的。这要归功于以马健翎院长为首的戏曲研究院有那么好的艺术氛围,要归功于一批秦腔和京剧前辈老师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默默奉献。”作为演员,尤其是名演员,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贪天下之功为己有,相当可贵。马兰鱼老师不仅在舞台上,也在生活中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

1972年马兰鱼回到西安,被安排到陕西省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她又义无反顾地转入到戏曲教学工作中。1979年在艺术学院戏曲系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戏曲学校,马兰鱼担任主管业务的副校长直至1996年离休。从1980年省戏校首批招生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经过专业培训,有的成为驰誉西北的名演员,有的还获得了“秦腔四大名旦”的称号。这些年轻演员说到马校长对自己的艺术成长所付出的心血时,个个感恩戴德。

1987年,马兰鱼经过多方努力,录制了《游西湖》电视艺术片,但马老师对这个艺术片并不满意。因为不论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再怎样先进,也难以准确再现当年的缤纷色彩和满台辉煌,再难以找回当日的原班人马及其整体组合,这不能不说是秦腔的一个遗憾,一种悲哀。不论怎么说,秦腔《游西湖》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具有全国影响的一部力作,成为秦腔的一面旗帜;马兰鱼也因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