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独臂刀》 |
释义 | § 影片简介 简介一 邵氏于1967年凭借此片的紧张剧情及紧凑镜头,奠定武侠片王江山。张彻因此树立「新派武侠电影」典范,倪 《独臂刀》匡亦写出剧力万钧的剧本。而片中演员全是一时之选,如王羽饰方刚,焦姣饰小蛮,潘迎紫饰齐佩,杨志卿饰长臂神魔。故事描述,方成长中饱受众师兄妹歧视侮蔑;一次比武,方更误被师妹齐佩断臂,带伤逃跑。后方为农家女小蛮所救活,原想隐居山野,却遇师门有难,方为了恩仇,遂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斗长臂神魔… 简介二 由武侠作家倪匡编剧,但内容经张彻修改甚多,倪匡笑言只有“独臂刀倪匡”五字是属于他写的。剧情讲述仆人方诚为救大侠齐如丰身亡,齐收留其子方刚,传授武艺并欲立为掌门。女儿齐佩因爱方不成,与师兄以比武为名暗算方,致其右臂被砍断。方刚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以其父所留《左手图谱》练成左手神刀。齐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长臂神魔等的攻击,危难时刻,方不计前嫌,与小蛮合力救出师傅及齐佩,并身背代表师门的金刀,挑战长臂神魔,最后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战胜长臂神魔。本片为阳刚导演张彻的成名经典作,也是首部票房超过百万港币的卖座片,因而掀起港台两地的“新武侠世纪”,具有影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得王羽成为第一位武侠巨星,其后延伸了多部续集,亦使“独臂侠”掀起了残障武林高手的新风潮。 § 剧情简介 根据倪匡同名小说改编。剧情讲述仆人方诚为救大侠齐如丰身亡,齐收留其子方刚,传授其武艺并欲立为掌门。女儿齐珮因爱方不成,与师兄以比武为名暗算方,使其右臂砍断。途中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以其父所留《左手图谱》练成左手神刀。齐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长臂神魔等的攻击,危难时刻,方不计前嫌,与小蛮合力救出师傅及齐珮。 § 演员简介 姓名:潘迎紫 《独臂刀》 性别:女 出生年:1947年 生日:6月5日 国籍:中国 地域:港台 职业:演员 身高:165cm 血型:B型 主演剧集: 《一代女皇》 《一代皇后大玉儿》 《神雕侠侣》 《神州侠侣》 《驰骋神州》 《游龙惊凤》 《妈妈吉利小叮当》 《浴火凤凰》 《貂禅》 《灵山神箭》 《婆媳过招七十回》 《一加一不等於二》等。 潘迎紫成名前最全面的资料! 香港女星潘迎紫到台湾拍戏,因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女皇》和《一代公主》轰动一时,成为台湾影艺界1985年的八大风云明星之一。潘迎紫的际遇正如风云一样,阴晴有变,风浪掀起的梦幻般的景象,令人瞩目。 1985年,香港的冯宝宝到台湾为中华电视台主演了《杨贵妃》,台湾的女星汤兰花为台湾电视台主演了《杨贵妃传奇》。二剧同时播映,《杨贵妃》的收视率是百分之三十,《杨贵妃传奇》为25%,前者胜于后者。同年,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与冯宝宝主演的《武则天》同时播映,前者的收视率超过后者,潘迎紫于是成为“红到发紫”的艺员。 潘迎紫在《一代女皇》中,先把幼年的武媚娘演得天真烂漫,机灵可爱,后把当上女皇的武则天演得仪态十足,不怒而威,前后判若两人。演女皇时,为增加体重,她吃了不少牛油、腊肠和酒煮鸡蛋等,半个多月就增加了10磅。演武则天衰老时要前额微秃,潘迎紫前额的头发剃去了一片,演完戏,她只好每天戴着帽子掩盖自己的“怪相”。进步的化装术固然可以改变演员的形象,但是剧中人的情态神韵要靠演员心领神会,潘迎紫倾心倾力演好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在《一代女皇》中,她既饰武则天又演太平公主。武则天临终时母女相对流泪哭泣的戏,潘迎紫演得既符合身份又与剧情贴切。由于该剧受到台湾观众赞赏,趁热打铁潘迎紫接演了《一代公主》,饰太平公主,反映也强烈,潘迎紫的演艺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近期拍的电视剧是《名剑风流》、《神雕侠侣》、《慈禧全传》等。 《独臂刀》 潘迎紫拍完这“两代”剧集去美国探亲度假,其后返台拍了反映周璇生平的《一代歌后》剧集。由于编剧缺乏整体构思,边拍剧边写剧情,致使前后不能呼应、松散而不符合实情。如写周璇在感情上接受了朱飞白等人的欺骗,但还把朱飞白表现得那么美好,失却周璇后来神经失常致疯的重要铺垫。许多观众本来是抱着希望看《一代歌后》的,看了几集发觉“太糟了”失去兴趣,转而收看琼瑶文艺电视剧《庭院深深》了。收视率骤然下降,给潘迎紫带来很大压力,她在化妆室内悄悄哭泣,情绪低落,这是她在台湾走红3年来首次遇到的挫折。1987年5月22日视潘迎紫的生日,这一天也是播映《一代歌后》的最后一天,她高兴的不是过生日,而是播映的结束,感慨叹息道:“后‘一代’不如前‘两代’。” 潘迎紫原籍苏州,在香港长大,1965年在香港南国演员训练班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的基本演员,能歌善舞,曾应邀到泰国泰王御前表演歌舞。她拍了不少歌舞片,如《欢乐青春》、《心花朵朵开》等。也拍了不少武侠片,如《大醉侠》、《江湖三女侠》、《绝代双骄》等。离开邵氏公司后,她在台湾拍了不少古装武侠片和警探片,如《男子汉》、《狼吻》、《第三把刀》、《职业杀手》、《西门町小子》、《慧眼识英雄》等。潘迎紫是位文武双全、古今咸宜的女星。她凭着天生的娃娃面孔,一头又黑又浓的长发及齐眉式的刘海,扮演的少女角色楚楚可人,加上入木三分的表演,很是传神,于是电影圈内外都叫她“娃娃”。1981年应邀刀台湾拍电视《综合剧场十一个女人》中的一集《自己的天空》,并以《一加一不等于二》《神雕侠侣》受到台湾观众的欢迎,获得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潘迎紫之所以成为“中视之宝”、当家花旦,原因有三:她注意选择剧本;面孔甜美;配合她演戏的班底较好。她最近的电视新作是《灵山神箭》,塑造的形象“仙”气十足,吸引了许多少年儿童,收视率大增,成为晚上“八点档”黄金时间最受欢迎的节目。潘迎紫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 潘迎紫与男星、第一个情人陈鸿烈结婚后,陈鸿烈自组电影公司,潘迎紫息影帮助丈夫工作。她在生活中,一切以丈夫为中心,做适合丈夫口味的菜肴,自己的朋友如果丈夫不喜欢的就不再往来,唯丈夫所需是从。陈鸿烈把潘迎紫当小孩般爱护。后来,潘迎紫听说陈鸿烈在外面有情妇,还生了小孩。她不堪忍受,于是在1982年以离婚结束了他们7年的共同生活,一年后,双方发觉是误信谣传,陈鸿烈曾主动提出复婚,他找潘迎紫说:“我看过了,也想过了,还是你最好!”潘迎紫是单纯而又固执的,她认为既然离婚就不必复婚了。离婚后,他俩曾在一起拍过多部电影,在银幕上当情侣,也一起参加社交活动。潘迎紫离婚后,星运高照,拍片很多,比婚前出名、走红。 其它资料: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 最喜欢的作者:三毛 最难忘的事:都忘了!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颜色:粉红色 白色 最喜欢的花:满天星 玫瑰花(粉红色&黄色) 最大的嗜好:作家务 美化家庭 初吻的滋味:好好吃哦! 最喜欢的衣著:衬衫 牛仔裤 不演戏想作什么:作生意 最喜欢喝的汤:除了抹布汤外都爱 最喜欢的饮料:白开水 最喜欢吃的零食:巧克力(有果的) 特殊专长:现代舞 芭蕾舞 骑马 最喜欢的运动:游泳(尤其是冬泳) 健美操 最喜欢的香水:c.o.茉莉黄 最拿手的菜:狮子头 红烧蹄膀 最喜欢去的公共场所:电影院 最不喜欢看的电影类型:闹剧 最欣赏的外国演员:莎莉麦克琳 贾桂林贝茜 最喜欢看那一类型的电影:侦探片 间谍片 感动人的也不错 平日最大的消遣:打毛衣(无师自通) 最注重男人的那一部份:眼睛 姓名:焦姣 《独臂刀》 英文名: Chiao Chiao 老公姓名: 曾江 出生日期: 1943年5月1日 出生地点: 台湾 原名: Li-Na Chiao 身高: 163cm 作品集: 1 美少年之恋 (1998) 2 伴我纵横 (1992) ..... 3 飞跃羚羊 (1986) ..... 4 倾城之恋 (1984) ..... 5 杀出西营盘 (1982) ..... 6 行规 (1979) ..... 7 The Drug Queen (1976) ..... 8 Hero (1976) ..... 9 Shan dong lao da (1974) ..... 10 Zhui ming qiang (1973) ..... 11 十二金牌 (1970) ..... 12 Sha ji (1970) ..... 13 Nu xia mai ren tou (1969) ..... 14 独臂刀王 (1969) ..... 《独臂刀》 15 云泥 (1968) ..... 16 千面大盗 (1968) ..... 17 女侠黑蝴蝶 (1968) ..... 18 断肠剑 (1967) ..... 19 独臂刀 (1967) ..... 20 大刺客 (1967) ..... 21 儒侠 (1966) 22 黑森林(1964) 23 山歌姻缘(1963) 简单生平: 出生于重庆,1949年岁家人来到台湾。 1961年考入中影演员训练班,毕业后在多部影片中担任特约演员。 1962年在台视演出首部电视剧《浮生若梦》。 1963年与演员黄宗迅结婚。 1966年正式加盟邵氏为基本演员,凭《独臂刀》一炮而红,其后在多部邵氏武侠片中担任女主角。 1972年离开邵氏公司。 1976年其夫逝世,她专注配音工作。 八十年代再嫁曾江,不时出现在大银幕上。 王羽,原名王正权,1944年3月28日生于上海,祖藉江苏无锡。为空手道好手,香港影视演员、导演、编剧、制人。 《独臂刀》 从影三十年,共拍了五十九部武打片,为新武侠世纪的第一位武侠电影红星。在就读上海体育学院时,曾获游泳比赛冠军。17岁时由沪赴港,进入珠海学院土木工程系就读。他对游泳、骑马与赛车等剧烈运动,不仅有浓厚兴趣,且颇为专精。这些都为他当武侠明星奠定深厚的基础。一九六四年,香港邵氏公司开拍《虎侠歼仇》,公开征选男主角,王羽以优越条件当选。为了要演好片中「雷虎」这个角色,在武师指导下,悉心苦练武艺,因此在该片的演出颇获好评。王羽的演艺生涯,是红于一九六五年《江湖奇侠》 。由于他身手矫健,在危险动作中也不用替身,为公司与自己开创一条古装武侠片的大道。其后,王羽在《独臂刀》(1967)中以惊人的武艺塑造出侠者的形象,写下香港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突破一部影片收入百万元的大关,邵氏也从此在香港武侠电影市场中攻下一席之地。在片中,王羽用仅有的左手拿着父亲临终前所留下的断刀,使出一套刀出人亡,出神入化的独特刀法,为师门报仇,是一位有情(钟情于小蛮)有义(忠于师门)的侠者。该片导演张彻认为,王羽并非英俊小生,也正因如此,使得他能摆脱胭脂味,加上身材高大,完全能表达导演所期望的「阳刚味」。王羽同时又兼具刻苦耐劳,反应又快之特质,使得他成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侠小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王羽曾是李小龙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1970年入嘉禾影业公司。执导的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是《龙虎金刚》和《四大天王》。因李小龙的成功曾往台湾、日本开拓。1971年与日本武打影星胜新太郎联合演出《新座头市,大破唐人剑》。70年代中叶脱离嘉禾公司,加盟罗维独立制片,与成龙联合演出《风云双流星》、《墨水台道》、《直捣黄龙》、《独臂王大战血滴子》等。90年代除少量演出外,活跃于制片领域。 他曾与当时的红女星,有学生情人之称的林翠结婚,并育有一女王馨平(也曾是著名歌星、明星,后结婚息影)。 主要作品: 《鸳鸯剑侠》 (1965) 《江湖奇侠》 (1965) 《边城三侠》(1966) 《独臂刀》(1967) 《断肠剑》 (1967) 《大刺客》 (1967) 《亚洲秘密警察》 (1967) 《神刀》(1968) 《金燕子》(1968) 《独臂刀王》(1969) 《龙虎斗》(1970) 《座头市与独臂刀》(1971) 《仇连环》(1972) 《冷面虎》(1973) 《风雨双流星》(1976)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1) 《火烧岛》1993 § 导演简介 张彻 (Chang,Che,张易扬) 《独臂刀》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制片人。原名张易扬。 原籍浙江青田,生于上海。1940年参加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后就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 1948年与蒋经国结下友谊,借此在台湾执导电影。1949年执导了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的 第一部台湾电影《阿里山风云》、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1957年代前往香港开展创作活动。1960年后加入邵氏电懋等公司编写剧本。先后编写了《一文钱》、《无语问苍天》等 20余部。1967年执导王羽主演的《独臂刀王》成为香港最早的功夫电影。1970年执导《报仇》获第十六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1972年执导《马永贞》、启发了一整个时代的香港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由周润发(周润发新闻,周润发说吧)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1975年返台开展创作活动、至80年代末共创作电影达93部之多。1989年为纪念从影40周年执导了《义胆群英》Just Heroes。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独臂刀 (1967) 编剧 金燕子 (1968) 导演 八国联军 ——导演 小煞星 ——导演 叛逆——导演 南少林与北少林 ——导演 少林与武当 ——导演 哪吒—— 导演 年轻人——导演 金燕子 (1968) 编剧 龙蛇争霸 (1990) 编剧出品人 双凤奇缘 (1964) 编剧 西安杀戮 (1989) 导演 编剧 出品人 晚年张彻 江湖奇兵 (1990) 编剧 《独臂刀》 八道楼子 (1975) 导演 鹰王 (1970) 导演 大决斗 (1970) 导演 报仇 (1970) 导演 水浒传 (1972)导演编剧 刺马 (1972) 导演 编剧 死角 (1969) 导演编剧 大盗歌王 (1969) 导演 编剧 独臂刀 (1967) 导演 大上海1937 (1986) 导演编剧 荒园艳迹 (1949) 编剧 假面女郎 (1947) 编剧 无语问苍天 (1948)导演 少林寺 —— 导演 方世玉与洪熙官—— 导演 射雕英雄传 (1977) 导演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1)导演 编剧 马永贞 (1972) 导演 编剧 五毒 (1978)导演编剧 忍者无敌 (1989) 导演 新独臂刀 (1971) 导演 大刺客 (1967) 导演 大刀王五 (1973) 导演 江湖奇兵 (1990) 出品人 监制人 双凤奇缘 (1964) 作词 贼美人 (1961) 编剧 无语问苍天 (1961) 编剧 海军突击队 (1977) 导演 刺马 ——导演 仇连环——导演 朋友 (1974) 导演 侠客行 —— 导演 方世玉与胡惠乾——导演 残缺—— 导演 珍珠泪 (1963) 作词 编剧 游戏人间 (1961) 编剧 神通 (1993) 编剧导演 边城三侠 (1966) 导演编剧 过江龙 (1987) 导演编剧 保镖 (1969) 导演 第三类打斗 (1980)导演编剧 十三太保 (1970) 导演 编剧 无名英雄 (1971) 导演 少林五祖 (1974) 导演 碧血剑(1981) 导演 拳击 (1971) 导演 七个吸血鬼 (1974) 导演 神通 (1993) 监制 出品人 过江龙 (1987) 监制 服装指导 义胆群英 (1989) 出品人 野花恋 (1962) 编剧 珍珠泪 (1962) 编剧 作词 潘金莲(1964) 编剧 作词 血溅牡丹红 (1964) 编剧 作词 双侠 (1971) 导演 野火 (1958)导演 编剧 作曲 西行平妖 (1991)导演 编剧 出品人 桃李争春 (1962) 编剧 作词 唐人街小子 (1997) 导演 编剧 荡寇志 (1975) 导演 § 张彻:以阳刚武侠打破旧腐陈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起飞”的时期,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是三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导演。1996年李 《独臂刀》翰祥在开工作会议时病发逝世,王晶喻之为战死沙场;胡金铨在终于找到拍《华工血泪史》的资金后,在做心脏病手术时去世;张彻也于2002年病逝。这一代导演的老去和离世似乎也正切合了香港电影从辉煌走向低落的脚步,不过张彻在回答“香港电影为什么不会死亡”时给出的答案或许能给目前处于历史上最低谷的香港电影以几分信心,他的回答是:“香港有活力”。 张彻自称《金燕子》(1968年)真正建立了个人风格,其中可以看到他越来越喜欢体现男性侠士的豪情壮志,对于女性角色较为忽略。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他让另两位侠士跳窗,安排我从大门走,我当时很好胜,就和他争论起来,为什么我不能跳窗走,他说你是女孩嘛,理应走门,后来我终于争取到和侠士一起跳窗出来。我和张导演合作不多,除《金燕子》外就是1969年同罗烈合演的《飞刀手》,合作最愉快也最互相理解的还是胡导演,佩服他的人品、独特的性格,私人感情也更深些[1]。 § 电影大历史:雄性张彻 如果说电影是有性别的话,那么张彻绝对是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性别标签的导演。 《独臂刀》 正如许多人将他的《独臂刀》划作是他个人和香港类型电影时代之作,那么,也就是张氏作品以最强烈也最张扬成了雄性电影始祖。因而,在中国电影中最早结帮组派的也是他———“张家班”的出现。从张家班第一代弟子狄龙、姜大卫、陈观泰、李修贤、王钟到第二代弟子傅声、戚冠军;然后到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弟子鹿峰、孙健、郭追、罗莽等,完成了张氏在中国电影中最彻底的地位。虽然到了晚期他的作品的确一部不如一部,但任何人对他都会脱帽致敬。 张彻“嗜血”。在他之前的电影(不只是中国电影)从来未曾见过什么叫“盘肠大战”,什么叫做“血肉横飞”。人体中枪或被狠狠中刀后,那些血如喷射般喷洒飞溅而出,就是张氏杰作,是他的首创,连好莱坞都要学他。人们最早在他的《独臂刀》、《刺马》、《马永贞》等片中见到了,血腥、暴力与阳刚、雄性相互辉映着,呈现着,恣肆着,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张彻只讲阳,不讲阴。没有人可以记住他的任何作品里面的女性印象,因此他禁欲,因此别说他去塑造女性,也别去说什么山水柔情、马放南山,他面对的永远是刀山火海;因此他好走极端,好斗,好勇。就像《洪拳小子》嫉恶如仇,就像《报仇》那样恣意放肆,就像《少林五祖》“遇佛杀佛”。所以,没有阴阳,没有协调,也没有什么“退一步海阔天高”的禅。 张彻最强调男人间的情谊。这比什么都重要。比报仇雪恨、保家卫国、武林试剑和业建千秋都重要。就算故事是写家国恩仇,但骨子里仍是男人世界。女人、老婆、女友在他这里如敝屣。这就是张彻的作品。故此他会宁愿让他的男人永远蓬头垢面、污糟邋遢也不让他们文质彬彬如玉树临风。最重要而必须的是:一定要让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张氏作品写他的男主角与女人谈恋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尴尬事。也因此,师从张氏的吴宇森,也承传了他师傅最重要的这一面。 香港资深电影记者林冰在生前很早时说过张彻这样一个故事:张彻乘坐当时香港第一部最具男人性格的银灰色雪铁龙跑车到达邵氏片场,他的司机下车为他开门,但此时行动已有些迟缓的张彻其身体刚钻出车厢,手还扶着车厢边时,司机就忙不迭地大力关上车门,“嘭”的一下车门重重将张彻的手指夹住,人们登时都吓坏了,司机脸色大变,马上拉开车门,只见他老人家只是甩甩手,然后竟像若无其事般离开了车,不但没有叫喊半句,更没有责怪司机。别说是目睹现场的人,就算是我们这些听这故事的人也听呆了。“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不应该当导演,应该去当丘吉尔。”林冰当时说。 为什么会将他和丘吉尔联想到一起?因为张彻从影前是从政的。因为张彻和丘吉尔一样喜欢抽大雪茄。当然,还有他那如此淡定的大政治家风度。也许,因为张彻的作品太阳刚、太雄性,也同时具有了它的最大弱点———永远粗枝大叶。因而我们不会见到他有什么精雕细刻的精品。就如他拍清装片那样,不会见到片中人物秃上半个脑袋,全都留发又留辫。所以,张彻最后还只能当上大导演而当不了一个大政治家。 § 影评 影评一 看完《独臂刀》,重温完张彻的青春梦,回头再看花絮里那些业已作古或是衰老的当事人,想起前几日在电视 《独臂刀》上看到中年王羽耍刀(不知道是不是那把独臂刀),真要叫人生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惟有电影还在,如同片中那柄断刀,数码修复之后,熠熠生辉,完好如初。 影评二 在张彻这部早期作品中,很多他后来发扬光大的酣畅淋漓的特色——比如慢镜头,盘肠大战——还只是初露峥嵘,点到即止。仿佛一名初涉江湖的子弟,站在广阔天地前,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刀下去却未知深浅。 影评三 《独臂刀》是张彻的成名作,在香港影史上首创百万票房,首创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先例。其动作的节奏感与美感,处理暴力的手法,也都是后世谈论不休的话题。据说昆汀.塔伦蒂诺因为喜欢片中独特的节奏感与故事的张力,很想重拍《独臂刀》。其实他应该在《杀死比尔》中早已致敬过,比方说乌玛.瑟曼一刀削掉刘玉玲天灵盖的那一幕,就很有此片里王羽在酒肆打斗时同样动作的风范。 影评四 之所以讲《独臂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转乾坤。原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阴盛阳衰,以女星担纲的言情文艺(加歌唱)片最受欢迎,反而男演员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侠》,一举成名、当红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侠“金燕子”的郑佩佩,而非“大醉侠”岳华。直至1967年的《独臂刀》上映后,冷竣落寞的阳刚男主角王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不仅一扫香江银幕的阴柔之气,更成功令男性阳刚武侠片取代言情文艺片,成为港台影坛的绝对主流。 作为阳刚武侠片的开创者,张彻早在台北《联合晚报》的“沉思随笔”专栏里便提出“挽救中国电影应以阳刚破阴柔”的理论主张,他亦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在邵氏拍电影二十余年间,带出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等大批成为当红明星的契仔弟子,他们亦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骨乾力量。另外,张彻又与许多新锐导演有过合作,包括鲍学礼、桂治洪等,同时提携午马、吴宇森等幕后新人,将他自《独臂刀》始创立的阳刚武侠、暴力美学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尤为广泛。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于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都有计划重拍《独臂刀》,如若拍成,未必不会是佳作,但时下观众无论怎样喜欢那些重拍之作,也不能取代《独臂刀》在华语武侠电影史的至尊地位,因为,经典就是经典[2]! § 郎看电影——《独臂刀》 评论张彻导演阳刚武侠的开山之作《独臂刀》很难,因为此片不论业内业外评价都很高,评论也特别多,难出新意,甚至连题目都难拟定。 张彻的第一部武侠片是《边城三侠》 ,不过,张氏武侠的奠基之作当是这部《独臂刀》。本片在当年放映时票房过了百万,好评如潮,可谓邵氏武侠电影的风云第一刀,张彻从此也有了个绰号——百万导演,此片也与胡金铨的《大醉侠》一起,被业内誉为“新派武侠电影”两面旗帜。 这《独臂刀》叫好又卖座,究竟好在何处? 剧本偷招,巧妙。很多人以为是倪匡所编,据八卦小道消息,其实张彻在编剧方面多有干涉,这一点看电影就知道,编剧为二人,张彻在先。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设定灵感来于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主人公方刚、齐佩、小蛮疑似杨过、郭芙和小龙女。在《神雕侠侣》的某一段落上另起炉灶,看似冒险,实则是妙招。金庸武侠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是 《独臂刀》什么?曾撰一小文论述,乃英雄落魄而后东山再起,其中便以杨过断臂为例,因为一落一起之间必有矛盾、冲突、挣扎、释放,就是看点,我想张彻导演当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论是否看过《神雕侠侣》,《独臂刀》的故事一定会打动你,因为它够意外,够合理,也够刺激,够痛快。谈到编剧,提一下剧本的台词,我觉得不论张彻还是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台词都比较考究,文白处理得比较自然,有古意,又不生涩,这一细微之处,值得现在玩武侠的大导演们好好研究,免得总闹“蹬被子”的笑话。 故事叙述,老道。一个好故事还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涉及到多方面,情节的繁简设定、节奏的舒缓掌控、文戏武戏的合理搭配、镜头的远近调度、动静结合等等,都是考究导演功力的地方。虽然只是第二部武侠电影,但张彻拿捏得异常老道。这部《独臂刀》看似剑走偏锋,其实却在偏中求正,可称张彻几十部武侠片中各方面最为平衡之作。就算时隔四十年,依旧可成为武侠电影叙事典范,内地武侠新锐导演在玩画面弄激情之余,实在应该好好向这部《独臂刀》学一下怎么讲故事。 演员选定,恰当。王羽是张彻阳刚武侠男主角的第一代,其外型虽不如其后的狄龙、姜大卫英俊、潇洒,但气质很特别,古装扮相朴拙之中暗含一股凛人的杀气,眉宇间又常有抑郁之色,实乃演绎悲情豪侠的绝佳人选,这一特点在随后的《金燕子》、《大刺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彻的武侠片重男儿义气,轻儿女情长,《独臂刀》是个意外,情义兼顾,两位女演员焦姣、潘迎紫戏份不少,皆有不俗表现,可圈可点。 动作编排,浓重。今天的武侠影迷看独臂刀的动作或许会觉得,不够飘逸,不够花哨,不过,少了几分花哨和飘逸,反倒多了几分浓重,这似乎更与此片凝重惨烈的风格想扣。本片的武指为刘家良,在六十年代,能把动作设计到这样的程度实属难得。此片在武戏方面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场景多转换快,武馆、酒肆、客栈、山路、暗室、集市、乡野皆见拳来脚往刀光剑影,道具方面不仅兵器多,还设计成彼此相生相克,颇有趣味。在动作的拍摄方面,张彻大胆创新,运用大量手提跟拍运动式镜头,突出了动感和张力。虽然此片看不到张彻后期作品中常见的血色慢镜翻滚的招牌镜头,却已显些许端倪,方刚断臂后的逃脱,以及奇门弟子被截杀等桥段,都是不惜胶片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暴力美学已露峥嵘。 主题意旨,颇可玩味。一部好作品当是令人视听过瘾之余,还可玩味。你可以把《独臂刀》看作简单的父仇子报的故事,却也可以从简单中,琢磨出一些不简单的东西。孤苦一人,独留一臂,残存一谱,断刃一刀,这四个意象设定绝非无意,每个都扣了一个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圆。张彻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在编剧时必有所思。人在江湖走总会遭遇逆境,所谓造化弄人,但万事无绝对,阴晴圆缺自有转换化。方刚如果不是孤儿,或许也无缘师从齐如风;如果没被断臂,或许以后只是个护院、保镖或者教头;如果未遇残谱,或许刀法平平;如果不是独臂,或许决战时反丢了性命……正是这一路的缺,反倒最终成圆——情义两全。 命运的改变或许是老天安排的,但意识中的改变却属于自己,方刚最后一战其实并非报父仇,而是报恩,除却这个牵挂,他才得以解脱。人在江湖为何身不由己?就是恩怨缠身。方刚一路偏偏偏,最后偏偏得了个正果,于杀戮中得悟不杀的道理,也不再附庸于谁,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一场惨杀之后,还能全身而退,如此结局在张彻同类作品中凤毛麟角。查其因果,不由得想起禅宗流传的慧可断臂求佛的公案,慧可立雪求佛,达摩祖师得知后对他说:诸佛无上之妙道,于长劫中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而希求无上乘?此唯徒劳而已。慧可闻此教诲,遂取利刀,斩断左臂,置于师前。由此又想到太白《侠客行》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剑走偏锋以求中正,或许这正是张彻心中构思,所以他会想借用杨过作外壳,以残障武功为手段。 细微之处,用心良苦。有个细节似乎被很多人放过,那便是主人公的名字。方刚,血气方刚也,语出《论语·季氏》之“君子三戒”的第二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张彻是文人拍武侠,以他的文学素养,肯定晓得这个典故,“方刚”一名绝非随意取之,当是张彻用心良苦的细微表现。这部阳刚血色的武侠电影看似好勇斗狠,其意旨正相反,恰恰是在提醒血气方刚的男儿:止戈为武,戒之在斗。如此看来,《独臂刀》作为张彻阳刚武侠之奠基极其恰当,这块石头宛如断刀不成规矩,偏狭奇诡,斜插入地。但这一偏一斜,恰好成了中正平和,落一个异常稳固。其后张彻拍摄了大量充斥血腥暴力的电影,竭力渲染英雄人物的悲情惨死场面,引起极大争议,但有了这块奇石奠基,自有人会读懂暴力血色背后的用意,以及张彻那一声悲天悯人的叹息…… 《独臂刀》一刀祭出,名动江湖,其后张彻又拍了续集《独臂刀王》、《新独臂刀》,再后来嘉禾挖走了王羽和日本合拍了《盲侠大战独臂刀》,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再次翻拍成《刀》,可谓余毒无数。纵观下来,号令武林的还是这口《独臂刀》,时至今日,依旧锋芒耀眼。凭栏处细想从前,真个是;满堂惊艳三千客,一刀霜寒四十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