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驼背大麻哈鱼
释义

§ 简介

俗名:罗锅子

驼背大麻哈鱼又名细鳞大麻哈俗称粉鲑,全长76厘米(有说90厘米),鳃耙26~32根;幽门盲囊105~210个。腹鳍的起点位于背鳍之后;具较大的脂鳍;尾鳍浅叉形。鳞细小,侧线鳞147~205枚。

体背部及尾鳍具黑色大斑;降海前的幼鲑没有其它大麻哈鱼所特有的幼鲑斑。

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和美洲大陆(北纬72~27度),性成熟后进入太平洋北部沿岸的河流产卵繁殖。我国产于绥芬河及图门江。该鱼还先后被引进到德国和伊朗,并偶然得到与大麻哈的杂交后代,这些后代是可育的。[1]

§ 产地产季

驼背大麻哈鱼

驼背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中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1月份为生产旺季。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大力加湖上通浓江,下联黑龙江,水产资源丰富,县境荒地多,土质肥沃,适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和谷子,现已开垦5万公顷,仍有近27万公顷宜农荒地可供开垦。抚远镇位于黑龙江畔抚远山麓,依山临江,景色壮丽,形势险要,为重要边城。城东城子山有辽金“莽古塔”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驼背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们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

§ 生活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

驼背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

驼背大麻哈鱼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驼背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驼背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坏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驼背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驼背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驼背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肥育、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中国江河中产卵的驼背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驼背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驼背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无,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部分雌鱼仍然返回海洋,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常态。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 介绍

主要特征和大麻哈鱼相同。背部和尾鳍有较大黑斑。生殖季节雄性头后明显隆起呈佝偻状。

名贵珍稀鱼类之一。降海洄游型鱼类,每年6-7月份见于图们江支流珲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数个体有较明显的佝偻状,雌鱼生殖腺不发达。2龄性成熟。卵径5.8-6.1毫米,卵红橙色,怀卵量平均约1700粒。产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温6-13℃。幼鱼在江中栖息时间较短,于翌年4-5月份开始降河。是我国鲑鳟鱼类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已濒于绝迹。[1] 驼背大麻哈鱼

系冷水性鱼类,在大洋深处、半咸水和淡水都可以生活,在200米的深水层也可以发现。适应温度范围0~21摄氏度,最适水温为10~18摄氏度,低于8摄氏度或高于20摄氏度都会影响其摄食生长。其对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一般应达到6毫克/升以上。在淡水到盐度10‰的水体中均可良好生存和生长。以小杂鱼及水生昆虫为食,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

在其分布区内又在数个地方群体,例如黑龙江中的驼背大马哈来自太平洋的沿岸,堪察加各河中的大部分则从白令海经过北千岛群岛而来,所以其大小不一。黑龙江驼背大马哈的平均长度为44厘米;堪察加的为49厘米,并且雄性比雌性要长得大些。[2]

§ 产卵

2~4龄性成熟。到达性成熟后,便开始洄游到河中产卵。产卵场比大马哈的要离海近得多。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并被上了婚礼装,特别是雄鱼,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口裂变形,下颌呈钩状,吻端向上翘起,使上下颌不能并拢。背部颜色渐趋深,体侧呈现棕绿色的斑块。

每年仲夏,黑龙江驼背大马哈便开始产卵,夏末达到盛期;在堪察加,产卵期要比黑龙江稍迟。临近产卵期的细鳞大麻哈侧线色彩鲜艳,尾鳍摆动游于水底。雄鱼相互咬斗,追逐雌鱼。

黑龙江雌鱼怀卵量平均约1700粒;在堪察加,其平均产卵量10000粒左右,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温6~13摄氏度。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卵红橙色,卵径约6毫米。

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尽管如此,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1]驼背大麻哈鱼卵

卵孵化期为110~130天。幼鱼一般在年底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育肥长大。最大年龄为3龄。

驼背大马哈隶属大马哈属。从渔获量来看,无论亚洲沿岸还是美洲沿岸,驼背大马哈在本属中均占据首位。但在我国却是最少的一种,濒临绝迹。

驼背大马哈,全长2米。 吻部色深;尾鳍布满黑点。

分布于北太平洋,东至阿拉斯加的育康河(Yukon River),南至中加州的萨克拉门托河,西至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及日本北部。在美国,现在已移殖到北美五大湖区和一些大型水库。

驼背大马哈是为了产卵才游入江河的。当它们处于鱼苗和幼鲑阶段时在江河生活1~2年,待到2~3岁便游回海洋。它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海水中的,有时可长达5年之久,最后再游回它们出生的河流产卵,完成生儿育女的使命。

§ 洄游产卵的秘密

秘密一

驼背大麻哈鱼在海洋里生长4年左右之后,会不顾路途遥远,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准确洄游到它诞生的淡水江河中产卵。由于驼背大麻哈鱼数目之众,并且它们的这一旅行是单程的(一般产卵后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会把他们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带回到内陆,养活了内陆许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种十分依赖驼背大麻哈鱼的动物,北美的驼背大麻哈鱼洄游区域内就有200多类物种把驼背大麻哈鱼当做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一区域的森林里80%的氮是由驼背大麻哈鱼从海洋带进来的。所以,大洄游实现了大自然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秘密二

驼背大麻哈鱼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为驼背大麻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但目前仍然是迷。

秘密三

驼背大麻哈鱼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新研究显示,驼背大麻哈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帮助它们在地球上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

秘密四

驼背大麻哈鱼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肾脏和其他器官要适应突然缺盐的环境,对它们是一个生死考验。一般情况下,它们进入江河后会停止进食,甚至停止喝水,它们奋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体内贮存的能量。

秘密五

驼背大麻哈鱼做好产卵准备时它们的体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得非常鲜艳,比如北美驼背大麻哈鱼就会变成红色(参见形态特征目录下的图片)。当然,这一变色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从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时就开始的。

秘密六

驼背大麻哈鱼的鱼籽是鲜艳的红色的,且直径有7毫米,相对一般鱼籽来讲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鱼子酱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驼背大麻哈鱼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这时, 驼背大麻哈鱼会跳过去,这是驼背大麻哈鱼经过六百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能力。它们这一跳,有时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了4层楼的高度。 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驼背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后都会死去,而大西洋驼背大麻哈鱼则不然,他们是年复一年的洄游产卵。但是太平洋驼背大麻哈鱼的被腐蚀的尸体滋养了江河,为它们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 产量及应用

最早的商品驼背大麻哈鱼产自美国萨克拉门托河和湍急的哥伦比亚河。在19世纪初,这种鱼在大圆桶中盐脯后远销至伦敦、智利和夏威夷。  驼背大麻哈鱼

在正常年景,美国渔民捕捞6000~8000吨驼背大马哈,占美国太平洋鲑鱼总产量的2%。其中半数以上由钩钓捕捞船捕捞。驼背大麻哈捕捞季节从春末持续至秋初。冬季在阿拉斯加出产少量钩钓驼背大麻哈。

驼背大麻哈因其高含油量而成为价值最高的太平洋野生鲑鱼。鲑鱼洄游得越远,含油量越高。驼背大麻哈之王当属育康驼背大麻哈,这种大鲑鱼在60天内(停止进食的情况下)不停洄游3000多千米到达加拿大育康区产卵。洄游如此之远之快,需要有足够多的能量:育康驼背大麻哈最大40千克,含油量高达25%。[2]驼背大麻哈鱼

驼背大麻哈的高油成份意味着它的鱼片和鱼块可以熏制、烧烤、炒、并加一点佐料后即可食用。用它制成西式菜肴如烤驼背大麻哈鱼排和意大利面条、烤醋驼背大麻哈鱼块、炉烤茴香驼背大麻哈,都成为西餐中的精品。

少量阿拉斯加驼背大麻哈具有白色肉质。它们的售价以往通常较低,但目前由于一些美食家寻求一种特别的口味,使它们的售价提升。

§ 现状

本世纪兴建的众多水力发电大坝和其他设施造成驼背大麻哈产量急剧下降。

驼背大麻哈鱼

虽然可以用网箱养殖,但养殖驼背大麻哈比养殖大西洋鲑鱼难度大得多。尽管养殖成就可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和新西兰仅出产不到1万吨驼背大麻哈,而养殖大西洋鲑鱼产量可高达50万吨。驼背大麻哈在美国没有养殖。

驼背大麻哈隶属驼背大麻哈属。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