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风雨桥
释义

§ 简介

风雨桥风雨桥亦称花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建造风雨桥现已成侗乡的一项公益事业。

§ 具体介绍

实用价值:风雨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二。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 风雨桥物。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廓避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廓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 风雨桥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建造: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 几处不同的风雨桥

风雨桥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管阳风雨桥:管阳西阳风雨桥,又名老人桥,始建于明正得年间,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桥是明代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桥位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桥自然村,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用整条木筒135支,(不包括横架木筒)其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竖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龙木衔接,上架梁钉椽盖瓦为栋,桥事两侧架本栏,设坐凳,全桥外侧均用木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牢固。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象、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过,今不存在)搬来的。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迹,清光绪间,知县黄鼎翰所编的《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邱阜,瓦洋人,有齿德,为遐迩排难纠纷者数 风雨桥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忿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水死。闾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初,两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氵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氵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当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位置:位于湖南省芷江县 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 风雨桥世界第一大风雨桥。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把芷江侗乡披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位于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风雨桥,横跨在美丽的南江河上,桥身长约70米,宽约4米,距水面高8米。桥上建有三座桥楼,中楼高约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鼓楼,顶上安装有葫芦宝顶,桥两端是三重檐歇山顶高约3米的鼓楼。桥翼角巧装套兽,横廊顶脊装饰泥塑鸯鸯、凤凰。廊内两侧绘有侗族风俗画和花鸟山水画,形象生动。桥北端配建一座高约9米的六角攒尖顶的风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在这里沏上茶水,供来往行人饮用。桥的柱头上挂着一捆捆由热心的侗族妇女扎制的草鞋,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节,寨里的人还轮流挑柴来生火,供行人歇息时取暖。这些暖人的情意,显示了侗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待客的美德。

§ 风雨桥奖

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将侗族文学的最高奖项定名为“鼓楼奖”和“风雨桥奖”。 “风雨桥奖”每五年评选一次。首次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1949—1999)。不分等级,均按得分多少排列名次。 “风雨桥奖”主要颁发给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侗族文学创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含学术资料),包括侗族作家、学者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及兄弟民族作家、学者反映或研究侗族的创作或研究成果。每次20件,首次100件。 “风雨桥奖”以精神鼓励为主,目前只颁发印有侗族鼓楼或风雨桥图案的精制奖状或奖牌。今后如有条件,也可颁发奖品或奖金。 “风雨桥奖”采用个人申请与单位或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申报,每人限报一项;由“风雨桥奖”评选工作委员会评选;由侗族文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 侗族风雨桥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 风雨桥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 侗乡风雨桥

侗乡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标志风物,也是传统交通建筑。此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是一 风雨桥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1]。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学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风雨桥优美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风雨桥遍布侗乡,尤以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黎平等地为最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些地区共有风雨桥330余座,仅黎平肇兴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