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除虫菊素 |
释义 | § 简介 1840年前后,除虫菊在波斯(今伊朗)即有栽培,十九世纪中叶传人欧洲,后又传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中国都有种植和利用除虫菊的历史。非洲肯尼亚是大量种植除虫菊的国家,所产除虫菊花中含除虫菊素高达3%。据肯尼亚除虫菊展览馆历史记载,肯尼亚种植的除虫菊是从中国经过波斯湾地区引进的。 除虫菊素是除虫菊花中的杀虫成分,一般含量为0.9~1.3%,高者达3%。除虫菊干花经石油醚回流萃取、浓缩,得粗制浓缩物,含除虫菊素20~30%,经过脱蜡、脱色,得含量为60%的精品。若用硝基甲烷或混合溶剂如甲醇/煤油、石油醚/乙腈、石油醚/硝基甲烷精制,可获得含量80~85%近于无色粘稠状高纯度产品。[1] § 性状 本剂是用多年生草本植物除虫菊的花,经加工制成的植物源杀虫剂。主要有效杀虫成分为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除虫菊素Ⅰ的毒力比除虫菊素Ⅱ约高1倍。原药为黄色黏稠油状液体,具有香味,与除虫菊干花的气味相同。 除虫菊素不溶于水,能溶于醇、卤代烃、硝基甲烷、煤油等多种有机溶剂。对光敏感,在光照下的稳定性为:瓜叶菊酯>茉酮菊酯>除虫菊素,而II的光稳定性又稍大于它们相应的I。除虫菊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遇热易分解,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失去活性。 制剂有粉剂、乳油等剂型。[2][3] § 制剂加工 除虫菊干花用石油醚回流提取、脱色、浓缩,再加工成乳油、气雾剂或浸膏。 除虫菊干花直接粉碎加工成粉剂。由于除虫菊干花粉在贮存期间因空气中氧的氧化作用,一年间将丧失20%的活性,故在粉剂中常需加入抗氧剂,如对苯二酚、连苯三酚、异丙基甲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丹宁酸等。 增效剂如增效醚(PB)、增效胺(MGK-264)等能大大地提高除虫菊素的杀虫毒力。它们与除虫菊素的用量比通常为2:1~10:1;有时在复配制剂中还同时采用两种增效剂,其配比一般是除虫菊素:增效醚:增效胺=1:2:3.3。例如美国Mcalughlin Gormley King Co.商品牌号Pyrocide Fogging Conc.5628的浓雾剂中,三者的配比为3:6:10。但应注意,这两种增效剂在蚊香中不起增效作用。[4] § 应用 除虫菊杀虫谱广,击倒力强,残效期短,具有强力触杀作用,胃毒作用微弱,无熏蒸和传导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如蚊、蝇、臭虫、虱子、跳蚤、蜚蠊、衣鱼等。在农业上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蓟马、飞虱、叶蝉和菜青虫、叶蜂、猿叶虫、金花虫、椿象等。[2] § 毒性 本剂为低毒杀虫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584-900毫克/千克,大鼠急性经皮LD50>1500毫克/千克,对人、畜安全,因分解快,残效期短,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但对鱼有毒。[2] § 分析 (1)气相色谱法 用10%NPGS Chromosorb W柱,在160℃以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可以将除虫菊素的6个活性成分分离;若用150~225℃,2℃/分钟程序升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则效果较好。也可用3~5%SE-30 Chromosrb W柱,气化温度190℃,柱温和检测器温度为205℃进行分析。 (2)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硅胶HF-254薄板上,采用正己烷/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可将6个除虫菊素组分分开。 用Lichrosorb Si-60正相柱,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流动相溶剂,1.5ml/min,紫外检测在254nm可以实现6种除虫菊素的分离和定量测定。[5] § 使用 (1)除虫菊素见光易分解,喷洒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进行。 (2)除虫菊素不能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松脂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 (3)商品制剂需在密闭容器中保存,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 (4)除虫菊是强力触杀性药剂,施药时药剂一定要接触虫体才有效,否则效果不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