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明章
释义

§ 基本资料

§ 个人简介

陈明章(1956年7月4日-),中国台湾著名的音乐创作人、音乐制作人、陈明章

闽南语歌手,同时也是吉他与月琴的演奏家。代表作品有《恋恋风尘》

电影配乐(1985年)、《戏梦人生》电影配乐(1993年)、〈伊是咱的宝贝〉

(1993年)、〈流浪到淡水〉(1995年)等。有人称他为“台湾民谣大师”、

“浪子诗人”。陈明章,圆圆的脸上总是眯着眼的笑,胖胖的,也不太高,

总穿着双拖鞋,穿件汗衫,背着吉他,像个流浪汉。谁也想不到,

他就是近来被当作传奇的人物,被视为新台湾歌谣的代表,被誉为陈达台湾民谣的继承人。

快要四十岁的他,从高中时候就开始玩流行音乐,玩得被留级,而大学考两三年也没考上,于是只好去当兵。后来,还成为一个种兰花的生意人。不过,他大概有些「问题」,放着高利润的兰花不种,却投下心血去做最没赚头的「台湾歌」。写歌写到现在,也十几快二十年了,可是他就没有像洪荣宏或叶启田一样,靠歌大卖。他仅以六百元的吉他一把,为电影「恋恋风尘」做配乐,而赢得国片史上第一座国际大奖 -- 法国南特影展最佳配乐奖。

他原是玩西洋热门音乐的,他自己说道∶「当初创作时,心中非常不平衡,因为心中常想,早期的台湾歌谣这么好听,为什么现在写不出来,在当时,我玩一些乐器,想着想着就想做一些动听的台湾歌谣。」「我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在童年时期又碰上了歌仔戏、布袋戏最流行的时代,每天看每天学,到最后连鼓怎么打都学会了。」「做兰花生意以后,常在台湾四处游走,因此,这块土地的人们我非常熟悉。我走向台湾民谣这条路所用的东西,都是老一辈人说的话、所唱的故事,因此,我都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其实他们的心情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是背情台湾。」

有一次,他听到陈达唱的「思想枝」时,不自觉掉下眼泪,口里喃喃的念着∶「我哪会追的上陈达呢?」陈达那种发自生命本能的创作及歌咏,就如脚下土地所发的芽而长成的树,丰富、多彩又能令人安静、清心。陈明章觉得他怎么努力勃长都是「接枝」的,当他谈到台湾文化受到政体伤害时,总有深沉的怨意,因此,他选择站在体制外,与商业体制抗争,拒绝被商品化、庸俗化,在当时 (1970年代) 的政治压制及白色恐怖下,仍然坚持创作能诉说四十年来台湾人民苦痛与悲喜的歌谣。

所谓「现代台湾歌谣」,陈明章并不像其他歌手 (如林强、BABOO、陈升等) 以西洋的摇滚、乡村歌曲、城市民谣或蓝调等创作类型,而是用传统五声音阶的音乐形式来唱出具有现代味道的台湾歌谣。琵琶、唢呐、南胡等乐器常出现在编曲中,即使用了西方的吉他、提琴、竖琴等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仍然是中国 (或说是台湾) 的音乐。例如在新庄街」中,就用吉他弹了一段南管。此外,他也汲取印度西塔琴及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部分特色,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对于后来的歌手在编曲乐器上的选择,多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陈明章创作的台湾歌谣,最大的特色就是从民间生活出发。不论戏仔、渔夫、农民、妓女、酒徒、甚至是生意人及公务员,他从他们的生命经验取镜,忠实而生动的反映这个社会。在轻轻的吟唱中,展现的是一个卑微的人物在面对生命的起伏时,婉然转身的无奈。陈明瑜的词,优美而富文学性,展示了台湾本土语言的文化美学内涵,如「再会吧!北投」∶「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忆,是一朵花沦落的风尘,是三分酒意中的温柔」,简直就是首台湾诗词。但这也许是陈明章的歌较易在校园、知识份子之间流传,却无法如他所期待的,广为一般平民阶层的人所接受的缘故吧。

陈明章对于「歌」,是非常谨慎的,写一首歌的思考准备期可能长达五年甚至十年,像「竹枝词」就写了八年多。他自己也说∶「我写的歌原则就是连自己的不掉泪的歌绝不发表。」

因此在「下午的一出戏」、「庆端阳」、「红目达仔」和「竹枝词」等歌中,不论是对台湾文化的流失感到悲哀与怀念,或是更深层的对现今社会遗忘历史、忽视文化的控诉,我们都能找到他歌曲中的感情基础,而不是徒有怀旧、悲叹的形式而已。这样的词曲一面承续了台湾民谣的哀愁特性,一面则超越纯个人式的抒怀诉苦,以更宽广的视野陈述了社会文化与人的困境。

从「抓狂歌」、「现场作品I」到「下午的一出戏」,他所有的音乐无不秉持这一贯的理念。在批判的同时,其实是对人性更深层的关怀。于是这出戏尽管只有淡淡的情绪、感性而不煽情,留给人的却是最深刻的感动。

§ 童年印象

陈明章在1956年出生于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今为台北市北投区)。在介绍陈明章的时候,陈明章自己的官方网站有这样的描述:“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有的在随手可得的地方,有的在遥远的他方,有的在心底深处,陈明章的,在北投”(陈明章音乐工作有限公司 nd)。

在那时候,由于日本人刚离开,国民党的国族政策虽然已经开始展开,但是还依然在刚开始的阶段,因此,1950年代可以算是台湾本土音乐戏剧逐渐辉煌的时候,根据陈明章自己的讲法:

我小的时候,北投附近的市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大概有三百六十天在演戏。从小天天看北管、南管、歌仔戏、布袋戏,所以,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是从生活里来的,根本不用学。特别是我妈妈常常哼一些台湾老歌给我们听,这些老歌中的腔调虚字都是要口授才知道的,看谱根本不准。(引自陈德愉 1997)

小时候,陈明章的阿公是布袋戏迷,喜欢到处看戏,常常骑著脚踏车载他到处跑,有时不嫌远地从北投骑到新庄、汐止、甚至五堵。回想4岁到6岁跟著阿公到处看戏的情境,陈明章表示,小小年纪的自己,总是被台上的戏偶动作、身段唱腔深深引(郭丽娟 2005)。

§ 惨绿青春的1970年代

§ 高中时期的梦想

陈明章的音乐之路,其实启蒙的很早,从小时候北投隔壁旅馆的那卡西,一直到阿公带他四处探寻的野台戏,都是他早期音乐的泉源。然而,他哥哥的吉他则是启发他从事音乐创作的开始。在学生时代,他的哥哥比较会念书,一路考上高中,妈妈和姊姊就合买一把2700元的吉他送给他哥哥以作为奖励。然而这把吉他,哥哥没摸几次,倒是让当时才国中二年级的陈明章拿了去玩,为他后来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埋下了伏笔(陈明章音乐工作有限公司 nd)。

然而,青春时期的陈明章真正的梦想并不在音乐,而是在棒球。1972年1,不算太喜欢念书的陈明章考上位于北投的复兴高中,“在棒球校队担任一垒手,最大的梦想是如何打进甲组球队,每天晚上都梦见在美国打大联盟,一放学就沉迷于练习棒球不写作业的结果是;人家高中念三年,他却混了四年”(郭丽娟 2005)。

向来只是把音乐当作兴趣的陈明章,在高三那年,却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对于声音特别敏感,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我的阅读速度非常慢,但音乐听过之后,就可以马上把谱抄下来。”(引自郭丽娟 2005) 。就这样,陈明章开始玩西洋音乐,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每天与同学切磋“琴”艺。他这样回忆自己当时的生活:

加入吉他社后,每天从晚上9点练吉他到早上4、5点,回家睡到下午再去上课,到学校最重要的不是上课,而是先到教官室偷换点名单,然后再去吉他社混。(引自陈明章音乐工作有限公司 nd)

§ 木吉他、金韵奖、和退伍后为生活的奔波

1970年代台湾刮起一股校园民歌的风潮,陈明章的音乐创作才华也随之沸腾。他在高中毕业以后,由于对于音乐的热爱,便与李宗盛、江丙辉、郑文魁、胡昭宇、陈永裕等朋友一起组成了木吉他合唱团,并自己开始埋首于音乐创作的尝试。在陈明章1990年所出版的音乐专辑《下午的一出戏》中,他曾经在该专辑的文案写下这样的文字:“民歌运动时曾应征加入木吉他合唱团,因歌声太烂被淘汰”。在2002年的一次访谈中,他也谈起了这段往事:“当时李宗盛他们在明新工专,常常一起练歌,但是我要当兵,当完兵之后,他们可能要找属性相同的人吧,我就没有机会了”(引自尊重爵士 2002)。当访谈者进一步问他和木吉他合唱团的属性到底有什么地方不同,陈明章则表示说:“也不是真的属性不同啦,但是当时李宗盛、郑文魁已经两把吉他了,何必再加我一个,没有位置嘛”(引自尊重爵士 2002)。

1978年,陈明章报名参加第二届金韵奖创作组的比赛,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唱自己的作品,“弹吉他像吃甘蔗一样简单的陈明章说,那时候弹吉他的手,抖个不停”(陈明章音乐工作有限公司 nd)。

陈明章在结束军旅生活后,音乐的路似乎并没有他所想的好走。为了生活,他只好开始四处奔波,去做卖成衣的、卖手表的、卖钢琴的、卖……,能卖的他都卖了,只是心中好像一直缺少了什么真正能触动他心弦的东西(陈明章音乐工作有限公司 nd)。

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285.htm

§ 个人概述

§ 职业生涯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戏梦人生 (1993) .... 音乐设计

§ 个人荣誉

§ 个人影响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