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白象镇 |
释义 | 北白象镇 - 简介 北白象镇现已建成厂房总面积18.5万平方米,总投资1.97亿元的三个现代化工业园区,并形成低压电器、电子、 北白象镇家电家俱、机械制造、服装工艺、建筑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铁皮、建材、家电、服装、小商品、摩托车、矽钢片、螺丝标准件、农副产品等十大专业市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39659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29201万元,财政总收入705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867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温州市30强镇和浙江省百强乡镇行列。 北白象镇1995年被乐清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卫生城镇和文明镇,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1996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卫生城镇和文明镇,1997年5月被省文明委确定为首批省级文明镇示范点。前岸村成为省奔小康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省级文明村示范点。 北白象镇 - 区域人口 面积63.62平方千米,人口9.92万人。镇政府驻象南西路39号,邮编:325603。 北白象镇下辖3个居民区:象东、象南、象北94个行政村:白象、岭门、塘下、鹤浃、旺林、前西漳、后西漳、西刘宅、赖宅、后岸、中西漳、白塔王、东巉头、西巉头、南巉头、沙门樟湾、前岸、前程、河深、车头、商量桥、万南、东斜、西斜、赵家硐、下庠、涂岙、万茗、车岙、水塔头、西垟、张家湾、塘上、马路角、桥下、前星、南岙、金炉、蒋家桥、洪渡桥、黄庄、乐东、城田、项岙、印屿、炉岙、坂塘、下安、高西、瑞里、陈家桥、新皇岙、新桥、高中、高东、赵岙、岭西、白鹭屿、楼桥、双庙、沈岙、后潘垟、硐桥、前黄、前潘垟、琯头、后西岑、前西岑、王家店、水潭、四房、三重炉、前五宅、大新、三房、大星捕捞队、大港、七宅、山东、中方、山下、小方、前方、小港、泮珠垟、莲池头、东河、万仓、上垟田、东垟田、中垟田、盈仓捕捞队、豹屿捕捞队。 北白象镇 - 人文历史 乐清历史悠久,相传王子晋骑鹤云游至此,叠石为台,引箫吹奏,“乐音清和”,故谓“乐清”。乐清于东晋宁康二年(347)建县,始称乐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名乐清,一直沿用至今。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清县,设立乐清市(县级),为省直辖,省委托温州市代管。 北白象镇文物 乐清经济开发较早。据80年代白石镇杨柳滩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先民已从事农耕渔猎活动,种植水稻,使用鱼网捕鱼,而且有捕获大鱼的能力和设备。南朝时,境内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出产甘蔗、香螺、文蛤、宛鱼等。唐宋时期,兴修水利,建陡闸,筑海塘,浚河道,开运河,农业得到发展。宋时,沿海渔村形成,设盐场,产海盐,手工业有制陶业等,柳市、新市等市镇形成,且有闻名的富商。元明清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稻、麦、麻、菽、果、蔬等品种多样。缫丝、织布、造纸、制革、铁作、铸造、榨油、酿造、制作木竹藤革器具和砖瓦等手工业工场作坊遍布境内。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时有兴衰起落,但仍连续未绝,至清已有相当发展。商业初步繁荣,镇和市街遍及全县,大荆、虹桥、芙蓉等地的定期集市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发展。 北白象镇文物 民国时期,机器工业兴起,碾米、发电、化工、纺织、采矿等近代工业始有发展,但手工业仍为主体。到民国37年(1948)乐清解放前夕,全县仅有私营工业48家,职工469人,其中碾米厂20家,酿造厂20家,棉织厂8家;城乡手工业从业人员4940人。工业手工业主要产品为棉布、黄白酒、酱油、原盐、铁竹木农具、砖瓦、陶器等。农业缓慢发展,曾建立苗圃和农业推广所,推广良种,但范围小,耕作制度、技术、工具等基本沿袭清代,改变甚小。民国30年,粮食总产5万吨,消费量6.55万吨,不够自给。民国37年粮食总产10万多吨,年平均亩产200多公斤。民国开始,棉布、肥皂、煤油等工业品先后出现在市场上,各集镇店铺大增。开始向上海、福建、台湾等地输出土特产,输入南北货、百货等商品。民国29年(1940),全县有商业集镇12个,商业街48条,经登记的商业有668家,乐成、大荆、虹桥、柳市、白象为境内商业繁荣的集镇。 北白象镇文物 乐清人民勤劳勇敢,具有坚强不屈的反抗御侮精神。南宋嘉定二年(1209),翁垟一带盐民聚众500多人,张旗持械,抗议官府的剥削掠夺。德祜二年(1276),鲍叔廉立寨抵抗元军,英勇牺牲。明代倭寇骚扰沿海乡村,军民奋起抗击,涌现了崔兴、冯春、方辂、赵连、连树等一批英雄人物。清顺治六年(1649),陈杜之、胡元响应嘉何兆龙反清起义,攻占县城,建立政权,时间虽然短暂,却震动浙江大地。清朝未年,革命志士陈梦熊、邵杰三、张云雷、滕华钦、冯豹和僧华山、月空等,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而进行不懈的斗争。辛亥革命期间,为光复金陵(今南京),攻克天堡城,胡金发、郑佑宸、仇溥、倪飞鹏、冯连升等英勇牺牲。民国5年(1916),柳市镇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 北白象镇文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乐清人民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五四运动发生后,乐清县城和大荆、虹桥、柳市等地群起响应。民国15年(1926)春,中国共产党乐清支部诞生,乐清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县境北部发动农民,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民国19年,乐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加入红 北白象镇古迹军行列。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乐清县委组建抗日武装,联合友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国34年,中共乐清县委策动警四队举行虹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政权乐清县人民抗日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乐清(括苍)中心县委建立括苍游击根据地,为浙南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解放乐清、玉环、黄岩、温岭、双溪(今永嘉)等县,建立人民政权。无数乐清的优秀儿女,为了人民民主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从容就义,他们的光辉业绩,将长留在乐清的青山绿水之间,彪炳千秋。 北白象镇古迹 乐清自古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辈出。从南宋始,共出文科状元1人,进士196人,武科状元1人,进士7人。在近现代史上,这些人的名字不该被遗忘: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诗人翁卷,武科状 北白象镇古迹元、抗击元军而牺牲的侯(福字的右半边),在国家危难之秋毅然携家奔赴国难的吏部尚书刘黻,元文学家李孝光,明尚书章纶、高友玑,武器发明家赵士祯,清后期改良派思想家陆虬,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的张冲,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法学家林彬,胸腔外科名医石华玉,地质生家物家陈旭,水利专家陈庆,版画家野夫、张怀江,国画家周昌谷,文学翻译家郑嘉治,学家王明,农学家王益滔,国学大师南环瑾,地理学家陈正祥,“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林立,原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长周丕振,1971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格秘密访华而领航的徐柏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立明,生物学博士杨焕明,101毛发再生精发明者赵章光,等等,他们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乐清人民的杰出代表。 北白象镇 - 风景名胜 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市境内,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 雁荡山是一座大美之山!纵多诡形殊状的峰嶂洞瀑,错落分布于45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以至于三顾雁荡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全山分为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八个景区,其中东南部风景荟萃,“二灵一龙”(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雁荡风景以峰、洞、岩石、泉、门、嶂称胜。奇峰怪石,悬崖叠嶂,崇耸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回;飞瀑流泉,碧潭清涧,如带若练;雁湖日出,百岗云海,一向为游客所赞赏,至于灵峰夜景,灵岩飞渡更为神奇幻绝。据说最早叩问雁荡之门的著名文人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但他显然在云遮雾罩、乱石荆蔓挡道的门前蹑足而止,未能一窥仙山的“庐山真面目”。 “始于唐,盛于宋”,雁荡山来晚了一步,未能在“五岳”中分得一席之地,所以它从来没有一位称为什么“大帝”的山神,只有秋雁曾年年飞临山顶栖息于苍苍蒹葭之中。没有金碧辉煌的涂饰,村野之山的雁荡倒因此多了份游洒风神。“雁荡自奇,不附五岳;龙湫所注,别为一川”,在前辈文人所有关于雁荡出的文字中,此联最足令人神往。雁荡,自有它不同于别的名山的独特性在! 风光秀丽的中雁荡山,是雁荡山脉的趾部,座落在乐清西南隅。中雁荡山总面积84.54平方公里,分7个景区,300多处景观。景区内峰湖相映,瀑潭相叠,岩洞相连,素以峰雄嶂险、洞幽寺古,瀑美湖秀,潭碧林翠著称,层峰起伏烟云绕,峭壁嵯峨冰雪残;玉甑峰上,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八折瀑中一潭碧水浮明月,八折飞泉舞玉龙;钟前湖中鱼欢跃,玉屏嶂上龙鹰翔,奇峰异石,古洞灵幽,金石碑刻漫山坡。这种湖山如画,峰奇谷幽的景色,倾倒无数文人骚客,早在南朝就有“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的遗迹,宋朝的王十朋盛赞中雁荡山“千里湖山翠黛横,两溪玉斗琮争”。 中雁荡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馈赠,亦是一座“文史宝库”。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雁荡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9年,国务院批准中雁荡山划入雁荡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北白象镇 - 名优特产 海鲜 乐清市海岸长129.64公里,海岸线边缘为广袤的海滩涂,一系列北东向排列的岛屿散布其间,形成著名的半封闭的浅海内湾——乐清湾。湾内港叉密布,潮流畅通,水质肥沃,资源丰富多彩,大自然的赐于,给乐清人民以捕捞、养殖之利。这里滩涂广为分布,潮涨为海,潮落为滩,海产丰富,有缢蛏、泥蚶、牡蛎、西施舌、海瓜子以及各种螺类、鱼虾蟹类。所以,乐清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 土特产 雁茗 雁茗 又名“雁荡毛峰”、“雁荡云雾”。是一种烘青绿茶,必须在清明谷雨之间采摘。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三叶的初展肥嫩芽叶制作而成。色泽翠绿,香气扑鼻,味道清醇。明代开始列为“雁山五珍”之一。《瓯江逸志》曾说:“瓯地茶,雁山为第一”,这并非过誉。雁茗在宋、明、清三代、皆列为贡品;1954年被选为国家名茶;可谓载誉全国。雁茗,出产于龙湫背、元宝心、莲花洞和雁湖岗等山高多雾的地方。那里湿度大,香灰土养份丰富,茶树生长特别旺盛,芽肥汁厚,品质优异。 石斛 石斛 俗名“吊兰”,又叫“仙斗”。属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多产于悬崖峭壁。茎直立,黄绿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槽纹。叶片长椭圆形,生于茎的上部。夏季开花,花白色,微带紫红,可盆栽供观赏。茎可入药,性微寒,味甘淡,具有养阴生津的功能,主治热病伤津、阴虚内热、口干烦渴等症。本地群众,从山上掘来,常种在浅竹筒里出售。 红心李 红心李 李也是乐清的一种名产。宋代王十朋见梅溪书院李花开时,写过一首和韩愈《李花》的诗,可见雁荡山栽培李树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明代,据有关记载,李的品种就有“绿李、朱李、紫李、玉李、黄李诸种。”李树的优良品种,主要有红心李和牛心李两种,果皮鲜红色,肉质汁多味甜,特别好吃。同时,李具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等功用,唐代名医孙思逸曾说:“肝病宜食之。”但多食也会生痰、助湿,不可不知。 工艺美术 乐清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精品佳构叠出,主要有黄杨木雕、细纹剪纸、玉石镶嵌、画帘、十字花、竹编、草编、石雕、首饰龙等种类,其中以黄杨木雕和细纹剪纸最负盛名。 石雕:孔子周游列国 巨型玉石屏风:红楼梦故事图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枣木雕、唐梨木雕等等,通称木雕。其中当推黄杨木雕为重。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齐称“浙江三雕”。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黄杨木雕创始于乐清,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世温州黄杨木雕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永嘉艺人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他创作的《济颠和尚》,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洋第一次国际比赛上获优等奖。民国4年(1915)另一作品《捉迷藏》又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深受人们注目,从艺者亦日众。 建国后,黄杨木雕发展迅速,技艺进一步提高。除单人立体圆雕外,还发展了拼雕、群雕技术,把传统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在一起;作品题材亦扩大到现代人物,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展出。 细纹剪纸 细纹剪纸 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 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花乌》、《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陈朝芬《八角双鱼》1956年获国际奖金,张侯光剪纸1987年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 北白象镇 - 文化艺术 乐清地处东海边,有山有水有平原。独特的海乡地域所产生的民间歌谣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风格,艺术生命力很强。它是乐清人民精神生活的美好结晶。 北白象镇 乐清民间歌谣的历史到底有多长,由于民间歌谣属于口头文学和音乐,缺乏文字和曲谱记录,现在已难说出确定的时间。乐清有记载的书面诗歌文学创作自宋代中叶始,那么根据民间口头创作早于书面创作的常规,乐清民间歌谣的历史肯定还要早得多,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时代。南宋永嘉邵守谢灵运作有《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有句云:“依稀唱菱歌,仿佛含颦容。”这种采菱人唱的歌就是乐清民间歌谣。以后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乐成尉张子容宅度岁,所作诗中也提到听民间歌女唱曲的事。可见,乐清明间歌谣的历史比文人诗歌创作的历史至少要早上八百年。虽然我们见不到古代乐清民间歌谣的记录文本,但相信那些优秀的民间歌谣通过代代口耳相传,已融入了后世的歌谣之中。 乐清民间歌谣纵跨不同时代,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多彩。研究乐清民间歌谣,可以有多种角度。单说分类,就有多种分法。歌和谣本身就有不同。凡是有伴奏的、可唱(对唱或独唱)的属明歌,凡是不唱的、仅限口头吟诵的属明谣,合称歌谣。如果从音乐角度考察,乐清民歌可分为山歌、田歌、渔歌和明间小调四类。本文拟着重从文学角度对乐清明间歌谣作一初步的梳理。如按《中国明间文学集成手册》规定的分类法,民间歌谣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盘对山歌、杂歌十一类。本文删繁就简,另作归类,分为生活类、劳动类、爱情类、时政类、童谣类五大类,按此分类,排除相同于全国普通流行的歌谣,专就乐清独有的民间歌谣作一番概述。 北白象镇 一、生活歌谣乐清民间歌谣中这类歌谣居多。日常生活中有关社会、家庭方面,人们对重要事件、习间事物往往直接抒发情感,表达看法和追求。有祝福的、劝告的、逗笑的、仪式的、酒场的、嫁娶的、安魂的等等,真实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劳动歌谣将劳动的艰难倾诉出来,渔歌、田歌、山歌时时可闻。渔歌别具一格,多是无词号子,嗨罗呵,噢罗呵,依哎呵地唱,在劳动中起了协调、鼓劲作用。渔歌号子有长号、短号、拔蓬、打水、起锚、摇撸等等。 三、爱情歌谣这类歌谣在乐清很多,颇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原因面貌、韵味特色一直保留至今。爱情歌谣表现乐男女之间的微妙情感,是爱情追求的一种诉说方式。 四、时政歌谣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时政、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承载了民众的真实情绪。 五、童谣乐清童谣(儿歌)很多,随时可闻。童谣往往是儿童游戏时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儿童对事物简要认识的知识性歌谣。以童趣、娱乐为主。 北白象镇 乐清民间歌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艺术特色表现特点大致如下: 比兴手法乐清民间歌谣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乐清民间歌谣也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有些比喻极为微妙传神,如“辱起乌云飘飘飞”、“表妹端茶表兄喝,表兄肚里生草筋”等等。属于兴的辱“月光光,佛上堂”、“落雪霖霖,老娘炒鸡”、“山茶花开红盈盈,妹问哪月哪时辰”等等,用词鲜明生动。 幽默诙谐这种艺术特色篇篇俱到。如“盖缸新妇盖缸应”、“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吹灯烧破嘴唇皮”、“喜哭猫”等等。 顶针格如乐清县弹琴,弹到沙门;沙门煺鸭,煺到白塔,白塔烧蛎灰......”又如“燕,燕,飞过杭州店,杭州店门关,飞过山,山平,地平......”又如“打平杯,平杯打不准,蒲岐买冬笋。冬笋冬笋壳,,买萝卜。萝卜萝卜蒂, 北白象镇 蒲岐买糖蔗。糖蔗糖蔗渣......”顶针格的修辞手法有音味回环感,琅琅上口,分外亲切生动,且易记诵。 口语化乐清民间歌谣的口语运用高妙,恰切,生动而又微妙地表现乐人们的心理。如“表兄肚里又草”,“辱起乌云飘飘飞”,“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接力清水等,黄昏看电影”等等,不胜枚举。 双关语如“一根扁担射过窗”,“麻雀,两只眼睛两支翅膀腿”,“猫儿怎样叫?捏噢叫”,“妹妹河边洗菜,赐我贫僧一捏”等等,耐人寻味。 对话体带问答性。如《和尚妹妹问答》、《盖缸新媳》、《对鸟》等篇,都一问一答,或双人对唱。此外,必须提一提《对鸟》这支曾经打向中国和世界的乐清民歌。标准歌词人人皆知不再罗列。除此之外,相同形式相同曲调的其他歌词还很多很多。 北白象镇 - 经济发展 该镇类似朗诗德电气有限公司这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利用高新技术,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家。2004年,全 北白象镇镇完成工业总产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业企业销售产值79.67亿元,产销率95.78%;税收入库总额4.7亿元,同比增长74.07%;税收增长率创近10年新高。北白象镇温州大桥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镇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0%多。可以说,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园区已成为北白象镇工业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北白象镇北白象镇面对要素制约的严峻形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区的整合完善和扩容提升,最大限度地挖掘用地潜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附加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一批中型企业开辟了发展新天地。 北白象镇现形成低压电器、电子、家电家俱、机械制造、服装工艺、建筑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和铁皮、建材、家电、服装、小商品、摩托车、矽钢片、螺丝标准件、农副产品等十大专业市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4.6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4.5亿元,财政总收入1.34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410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温州市30强镇和浙江省百强乡镇行列。 北白象镇 - 教育事业 北白象镇万家中学 北白象镇 乐清市万家中学坐落于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村附近,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求益学堂,历史已达百年,初为小学,后分开小学部和中学部。1993年迁至新学校。 新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绿化得当,办学条件极佳,占地26亩,从1993年—2003年陆续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及学校食堂;建有标准250米环行跑道操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学生停车场各一个;教室宽敞明亮,统一配置新课桌椅;配备学生图书馆、阅览室,藏书达数万册。音乐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体育室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余人,学生数800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尤其近几年,学校狠抓教师队伍,以科研兴校为指导方针,教师论文获奖数目为兄弟学校所不及,现有一级教师二十余人,到2004年将实现一线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自创办以来,培养人才无数。学生参加乐清市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文艺活动屡获殊荣。98年、2000年的乐清市高考文科、理科状元均就读于本校 北白象镇中心小学 北白象镇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毋庸置疑,教育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白象小学及其前身金鳌书院的创办,为白象社会的文明进步点燃了一盏长明灯。 1807年,郑瑞云(瑞里村人)、戈印清(磐石西门人)等22位乡贤,在白象山金鳌峰南坡山腰文昌阁旁筑舍五楹创办了“金鳌书院”。这是白象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开创了我们白象地区社会化教育之先河。 1907年,金鳌书院改办成“白象乡第一国民初级小学”,地点在白象山“鼻梁”北侧山麓的“三圣阁”(白象禅寺旁)。首任校长位黄挽臣先生。是年,乃白象小学诞生之年。从此,白象教育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1927年,白象及附近地区的有识之士王锦帆、倪悟真、黄挽臣、高兴朴等13位先贤,考虑到“三圣阁”范围小,且“初小”的四年学制不能满足儿童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发起创办了“乐清县立第六高等小学”(倪悟真先生为校长),并筹资在现今的教育东路南兴建了校舍。这是白象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北白象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革命家预言“试看明日之中国,必是赤旗之天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乐清县人民政府接管了白象小学。从此,白象小学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但是,学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曾几经曲折。1942年前后,日寇两次把校舍焚烧成废墟。然而,教育前辈们在曲折和困难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毅和奋斗。正如老校歌所唱的“虽几经浩劫,虽几经浩劫,却依旧精壮依旧精壮而年青。”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改革开放后,迅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1995年,白象中学迁至西巉村,其占地15亩的老校园整体有偿并归白象小学。至此,白象小学校园的范围由9亩多扩至约24亩,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历史的车轮滚滚,实际的鼙鼓声声。2001年,学校迎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如今,校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带着岁月沧桑印记的老校舍轰然倒地,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了。以启智楼、科技综合楼为标志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校园网,多媒体,100多台电脑组成的办公、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施纷纷进入校园;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本科、大学专科毕业的达70%以上。学校获得全国红旗大队、省百年名校、温州市示范小学、温州市文明学校、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三连冠”、市教科研先进学校(连续7年)、市首批“三星级”小学等100多项荣誉。教育教学质量名闻遐迩。 北白象镇 白象小学诞生至今已100年了。10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白象小学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原始到现代,从几度浩劫到几度复兴,从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就读到全面普及,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到名闻乐清、温州乃至浙江的学校的创建之路,发展之路,辉煌之路! 百年沧桑,实际辉煌。100年来,以为国育才为己任的白象小学,共培养了2.5万多学子。他们烙着母校的胎记,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这其中,不乏有政治家、科学家、教授、书画家、诗人、企业家等。可谓人才济济,英才辈出。张淮南(国民党前中央执委、中共挚友)、吴澄宇(抗战期间滇缅公路设计总工程师之一、工程处处长)、郑亦同(国民政府前驻伊朗王国大使)、陈洛涟(抗战女英烈)、王俊(温州市第一个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及广大校友,在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默默奉献着自己壮丽青春与宝贵年华! 北白象镇 - 农业信息 北白象镇早稻面积增加2000余亩 北白象镇 北白象镇是乐清市经济大镇,同时也是农业重镇。开春以来,该镇切实做好春耕生产工作,狠抓早稻面积落实。 为了切实做好早稻种植面积任务落实,该镇一是早宣传、早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市春耕备耕会议后,镇党委政府及时部署,做好宣传发动,从实从紧抓好早稻生产;镇举办了由265人种粮大户参加的技术培训班暨春耕备耕恳谈会,及时了解早稻生产和早稻面积落实情况;镇政府又召开早稻生产再动员、早稻面积再落实会议。二是开展以面积落实为 北白象镇重点的春耕备耕巡查。为确保完成市府下达该镇23400亩的早稻种植面积任务,镇里成立春耕备耕巡查队,于2008年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上旬,赴田头检查现状,到户头了解动态,为落实早稻种植面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采取措施,确保早稻面积落实。在检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逐片逐丘落实,防止连片抛荒或季节性抛荒。茗西片历年以单季为主,为遏制单季,多种早稻,镇政府多次到村到户进行落实,通过努力,该片早稻种植面积增加1000多亩;2008年 北白象镇4月上旬,在检查季节性抛荒中,发现新桥、新皇村、高西片因绕城高速公路工程影响农户想插种单季稻时,镇政府领导及时召开会议,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对种粮的扶持政策,村干部亲自到户动员落实任务,镇农技站做好直播稻技术指导和种子、稻田除草剂等物资调运以及农机具调派,在镇村干部的重视下,落实直播稻近千亩;2008年4月29日,检查中发现西漳村、后西漳村、塘上村一些农户仍然想插种单季稻的现象后,镇领导和农技站人员,放弃“五.一”节假期休息,立即召开村干部会议,动员农户插双季稻,同时镇农技站从种粮大户中调集三部拖拉机,到永嘉县调秧130亩,委托农业服务组织主动予以插种,在2008年5月5日保质保量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务。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农技部门各种服务的到位下,充分调动了种粮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了2008年全镇早稻播种面积的落实。据统计,全镇共增加早稻种植面积2000余亩,并超额完成早稻任务。[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