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陵之战 |
释义 | § 简介 马陵之战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 战争背景 战国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其军队也比齐军来得强大,所以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竟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住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挥方面,孙膑能够正确分析敌我情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马陵之战迫使魏军回师救援,然后以逸待劳,乘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胜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另外,主将田忌虚心听取意见,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挥,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顿兵坚城,造成将士疲惫,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鼻子走,终于遭到挨打失败的命运。 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为可观的实力。到了公元前342年,它又穷兵黩武,发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如当年那样,召集大臣商议此事。邹忌依然充当反对派,不主张出兵,而田忌则主张发兵救韩。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便侃侃谈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从而“尊名”“重利”一举两得。他的这一计策为齐威王所接受。 § 战争过程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 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马陵之战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 战争影响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 古战场考证 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晋·虞喜《志林》。 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郭沫若《中国史稿》马陵之战马陵,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时属齐——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公元前341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击魏救韩,魏军在马陵(今山东濮县)为齐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申、庞涓都战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于是设下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 齐田盼伐魏,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田珏张习孔《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这时,齐军已退到齐国境内。经孙膑计算,魏军这天晚上将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可爱的山东丛书《悠久的古代历史》。 威王十六年,(田婴)与田忌、孙膑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历史人物辞典》。 齐军设伏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郑云山等《中外史地知识手册》。马陵之战莘县,春秋时卫莘邑。汉置阳平县,隋改莘县。以县北古莘亭得名。……古迹有马陵古战场遗址。建有鲁西北烈士陵园——1999年版《辞海》。 公元前341年,齐军用孙膑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天黑道狭,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文史知识辞典》。 公元前341年,齐军师孙膑率军屯驻马陵、道口(今莘县大张家乡马陵和樱桃园乡道口)——《山东各地概况》。 马陵,在山东濮县北三十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马陵,在(濮)州北三十里——《大清一统志》。 马陵,在旧治北三十里。……庞涓所死之地,至今堤歧交错,行者多失道——《濮州志》。 马陵,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志谓即孙膑擒庞涓处——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范县县志》。 马陵堤,在县东南十八里,接濮州界。……庞涓死于树下,即此——《观城县乡土志》。 今日范县: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范县今归河南濮阳管辖。马陵之战位于范县城西南的马陵,今属莘县大张家镇。认定其为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有以下依据: 1、郭沫若、翦伯赞、谭其骧、何建章、张习孔等史学大家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台湾三军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此早有定论,特别是1999年修订出版的国家权威辞书《辞海》明确地将“马陵古战场遗址”置于“莘县”条目之下。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出现的情况下,此说是不宜改变的。 2、莘县的马陵一带战国时期是齐魏交界处,也是齐攻魏最便捷的路径。齐魏两国直接交战,决不会绕道别国来个大迂回,也不会涉过黄河跑到北面去。 3、孙膑是鄄人,他的家距马陵只有60华里,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这是他决定在马陵设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800里外的陌生地域作战,他是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 4、莘县一带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如廪丘、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战场的主要依据顿丘、牡丘、犬丘、帝丘、茌丘等。土丘经大水多年冲刷,形成许多数丈深的大沟,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葫芦道”。在这种大沟两旁设伏,强弩最易发挥作用。后来黄河向南改道,在黄水的淤积下,沟壑渐趋平缓,但直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沟壑仍未完全消失,车马行其中,远近皆不可见,抗日军民把这些深沟当作天然的交通壕与日寇周旋。据说,距马陵约7华里的道口村是马陵道的入口,一旦进入马陵道,便难辨别方向,故素有“迷魂阵”之称。范县旧志所载咏马陵诗中有“茅屋多斜曲,歧路几回旋”和“两岸阴森一路低,险同函谷塞丸泥”等句,描写的就是这种特殊地形。 5、马陵的“陵”字,本义是土丘,并由此演变为土堆的坟墓。“陵”字的本义是对马陵一带古地貌的最好诠释。莘县南部一带至今仍有许多村以“山谷”为名,这是此地当年并非平原的又一力证。 6、《水浒》中所描写的野猪林就在马陵之北约18华里处。当地旧志记载,古时这里大冈起伏,林木丛生,是荒凉险恶的去处。要知马陵当时的险要,此条可为旁证。马陵旧有黄桑冈,据说即是庞涓自刎处。 § 相关链接 古马陵之战风景区道口村:战国时期,道口村只是个普通的村落,没有正式名称。孙膑率部撤至齐国境内时,已走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士兵们口渴难忍。忽然发现一片樱桃林,遂命士兵摘食樱桃解渴。孙膑自己也摘下一串樱桃,尚未入口,忽闻魏军已经逼近,于是手持樱桃指挥军队迅速向马陵道方向进发。走至道口,得知魏兵已停下来吃樱桃,孙膑这才将手里的樱桃放进口中,后来人们便称孙膑吃樱桃的地方为“到口”。马陵之战后,因为到口村是马陵道的入口处,便谐音改为“道口”,连齐军曾驻足吃樱桃的地方也被命名为“樱桃园”(今为莘县樱桃园镇政府驻地,亦为1957年后迁建的范县城。河南的范县城四面被莘县地包围,城中有莘县樱桃园镇的镇直机关,可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世纪交接之际,范县城在金堤河南建设新区,旧城区仍旧归其管辖)。 锅台村:马陵村东北20华里处有个谷疃村,此村曾名“锅台村”,村名来历与马陵之战有关。 当年孙膑奉齐威王之命率军击魏救韩,途中驻军于谷疃。晚饭后,孙膑坐车出外察看,见街道两旁有许多被烟火熏黑的土灶。一打听,才知道此村是个集市,卖吃食的人各自在街旁垒起灶台,逢到集日,放上锅便可生火营业。集日一过,把锅揭走,便剩下一街两溜的空灶台。孙膑大体看了看灶台的数量,便知这个集市的规模不小。既然从灶台数目上可知一个集市的规模,那么从灶坑的数目上也一定可以估算出一支军队的人数。孙膑越想越远,一个减灶骄敌之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 孙膑率军由魏境撤入齐境时,又驻扎在谷疃村。军队征用了街旁现成的灶台,又在村西南地里挖了很多灶坑。孙膑坐车上街察看,向一位姓高的老汉打听:“马陵道有几个出口?”老汉说:“马陵道西头是黑迷寨,有出口,不宽,人马可行,车辆难过。东头的进口叫道口,路倒挺宽,就是街道复杂,进去容易出来难。”孙膑说:“咱们齐国的军队要进马陵道,老人家能不能给带带路?”高老汉说:“都是自家人,带路是小事。道口这地方我常去,保证进得去出得来。”后来,果然是高老汉带领齐军进入马陵道设下了布袋阵,随后又按照孙膑的安排将庞涓的军队引进了埋伏圈。至今,谷疃的高姓人提起此事仍引以为荣。因为孙膑是受该村灶台的启发生出了减灶之计,齐军进入马陵道前又在此处吃过饭,当地便称此村为“锅台村”。后来有人觉得村名不雅,遂谐音改为“谷疃村”,但至今仍有老年人习称该村为“锅台”。 百寨村:马陵东北15华里处有个百寨村,据说当年孙膑曾在此扎了一百个空寨迷惑庞涓,从而赢得了在马陵设伏的时间。 孙膑以减灶之计诱魏军追赶,三日后,齐军到达谷疃村。在谷疃吃了一顿饭之后,便率部向西南方向退去,给庞 马陵之战纪念馆 涓一个既不敢决战,又不愿引狼入室进入齐国腹地的假象。来到一处开阔地,孙膑命士兵停下来,砍树挖壕,迅速扎起了一百座营寨,并放风说:齐军已回到本国境内,有了依靠,要在此与魏军决一死战。附近的百姓闻听此言,皆四散躲避。 庞涓在途中遇到不少逃难的百姓,从百姓中口知道了齐军要决战的消息。到达后,见百座新寨绵延数里,十分严整,不敢贸然进攻,遂止住军队,摆开决战的阵势,看齐军如何行动。观察了几个时辰,寨中却只见彩旗飘扬,不见一点动静。庞涓求胜心切,麾军冲击,发现一百座营寨空无一人。原来孙膑布寨是为了迟滞魏军的追击速度,齐军却趁机向西南奔马陵道设伏去了。庞涓一见受骗,暴跳如雷,下令放火烧寨,然后顺着车辙和马粪痕迹向西南方向追赶。烧寨的烟火等于给齐军发出了魏军已到的信号,齐军立即刀出鞘,箭上弦,出其不意地在马陵道大败魏军。齐军设空寨处后来建起了村庄,使命名为“百寨村”,以示纪念。 § 咏马陵诗 马陵白书 (宋)曾胡 飒飒寒风九月天,驱戎独过马陵前。 路旁古木白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马陵道中 (元)孟之普 广衍东原境,势匪峨眉巅。 夹堤积冲撞,倾崩成大川。 茅屋多斜曲,歧路几回旋。 奇哉孙子智,减灶擒庞涓。 马陵道中 (明)李先芳 回合长堤卫水秋,满林黄叶荻嗖嗖。 居人近指马陵道,遗迹遥传瓦屋头。 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尚含愁。 不知七圣皆迷路,犹自停车吊古丘。 马陵 佚名 两岸阴森一路低,险同函谷塞丸泥。 孤军深入兵原忌,大将成功树可题。 日暮貔貅空万灶,风高鹅鹳奋三齐。 驱车问俗今朝过,辄慨当年喧鼓鼙。 § 传说 化整为零 据老年人传说,马陵之战打了一年多,马陵道是最后决战的战场。战场涉及范围很大,连马陵以北上百里的地面都涉及到了。当时马陵一带土冈深沟很多,路在沟中,冈上长满大树和灌木丛,很适于隐蔽。孙膑将打伏击的主力隐蔽在马陵、道口、黑迷寨一线,其他士兵则化整为零,换上老百姓服装分散在马沟、焦村一带,每人在土冈上挖一个掩身洞,上面盖上杂草树枝,只待马陵方向火光一起,便赶来参战。他又命士兵在一些要道上洒下鸡血、猪血之类,扔下一些损坏的兵器,做出溃不成军的样子。这样,庞涓发现不了伏兵,便可放心前进。待进入马陵道后,冈上伏兵齐出,周围化整为零的军队再合零为整从四面赶来,不但已进入马陵道的魏军跑不出来,连尚未进入伏击圈的太子申率领的后队也无路可逃。就是这种小伏击、大包围的战术,终于使魏兵全军覆没。[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