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洲象 |
释义 | § 简介 非洲象 非洲象产于非洲,它们可以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 非洲象是陆地上身体最重的哺乳动物。耳朵和长牙都长得较大。象的四条腿看上去像柱子,耳朵披在头颈的两侧。皮厚多褶全身的毛很少。 一条长鼻子可以碰到地面象的长鼻子功能很多,除了嗅觉 以外,象鼻可以说是象四肢之外的第五肢。象还有一对威武的象牙,平均长度为2 -3米重量为25—40公斤,而且十分坚硬,是防御和攻击的最佳武器。 非洲象喜欢在热带稀树的草原上生活。喜欢结群而居,每个象群都由一只老雌象带领。每天最炎热时休息,清晨和黄昏时外出觅食。 它们最喜欢吃多汁的树枝,觅食时用鼻子卷取食物,采摘果实。其实象的鼻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功用,如拔起地上的青草与大树,驱赶蚊蝇, 吸水喷迸嘴里或洒在背上,为自己在炎热天气中降温等。当象发怒时,鼻子还可以当作战斗武器,把敢于侵犯伤害它的人或动物卷扔到很远的地方。 [1] § 发展史 非洲象 历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地区,由于人类侵犯和农业用地不断扩张,非洲象的栖息地尽限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森林、矮树丛和稀树大草原。象群由一头50-70岁的老雌象带领,象群一般由8/10-15/30头大象组成。 母象的孕期大约22为个月(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每隔4-9年产下一仔(双胞胎极为罕见)。幼象出生时大约重115-120公斤,大约到三岁时才断奶,但会同母象一同生活8-10年。头象和雌象一直生活在一起,而雄性非洲象在14-14岁青春期离开象群。有血缘关系的象群关系比较密切,有时会聚集到一起形成200头以上的大型群落,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 雄性非洲象独居或形成3-5头的小型象群,同雌性象群一样,雄性象群的阶级结构也很复杂。在雄象的活跃期,睾丸激素水平上升,攻击性加强。这时眼部分泌物增多,腿上会有尿液滴下。 大象的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最近研究表示大象使用次声波进行远距离交流。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草、草根、树芽、灌木、树皮、水果和蔬菜等。它们每天要喝30-50加仑的水。非洲象的平均年龄在60-70岁。 § 分布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等广大地区,北起苏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东从东非沿岸,西达西非赤道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 分布国家: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 主要食物 非洲象主要吃香蕉,树叶,树皮,果子 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进150到28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 形态特征 非洲象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 [2]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稍大,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 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雄性将长牙作为攻击对手和自我防御的武器,但也为它们招来杀身之祸。 由于象牙用途颇多,十分名贵,很多大象也因此遭殃,成为偷猎行为的牺牲品。尽管象牙贸易在今天是违法的,但这种活动屡禁不止,无法彻底根除,一些种类的非洲象仍被列为濒危动物。大象以草、水果和树皮为食,而且饭量极大,成年大象每天最多可以吃掉300磅(约合136公斤)的食物。 非洲成年象确实强悍,一般体重4吨以上,大的可将近十吨。近年来研究表明非洲象有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见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 § 生活习性 非洲象 非洲象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象群包括一只成年雄象、数只较年轻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单独生活。非洲象很聪明,不难驯顺,但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 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它的步子迈得很大,每一步都尽量高高地弯起腿,跨得远一点,很适于膛过泥地。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额上的一个能震颤的部位发出声音信号,频率大多在低频的14—24赫兹之间,人耳不能听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闻的谐波。 非洲象总是一副泰然自若,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虽然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兽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兽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 极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象自然死亡后的残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为一只非洲象死亡后,家族的成员们会感到非常悲哀,在环绕着它们同类的骨架静默一段时间之后,便把残骸分解,一一取走,将象牙和每块骨头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 生长繁殖 非洲象 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兽的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 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兽一生可以产4—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边。 刚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重约为109千克,雌兽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寻找到雌兽的奶头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兽身边倍感安全,随着身体渐渐长大,眼睛和耳朵也越来越灵敏,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偶而也还会走失,不过当它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员总是应声而来。 雌象每产一仔,一般7、8月间出生,孕期约21-22个月,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 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其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非洲象的寿命约为60—70年。 § 物种状况 非洲象 非洲象被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CITES列入附录I,但是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非洲象被重新划定到附录II。 非洲成年象确实强悍,一般体重4吨以上,大的可将近10吨。近年来研究表明非洲象有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见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性情及其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 但是由于偷猎现象,使非洲象出现了没有象牙的个体变异存在,因为偷猎分子常常会狩猎有长象牙的大象,使得没有象牙的大象幸免于难,在原本的丛林中,没有象牙的大象要找配偶,特别是公象都是劣势的,但是偷猎现象让没有象牙的个体能够有某种优势的繁衍。 赞比亚卢安瓜(Luangwa)国家公园的科学家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公园中不长象牙的大象,比例从1969年的10.5%上升到了 1989年的38.2%。对象牙感兴趣的偷猎者使得不长象牙的大象获得了更多的繁殖机会。而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没牙象通常难以获得异性的青睐。 非洲森林象耳朵圆,个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5米高,前足5趾,后足4趾(和亚洲象相同),象牙质地更硬。最近根据基因分析证明它和非洲草原象不是同一个种类。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有着明显不同的遗传特征,其外表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别:森林象体形较小,耳圆,象牙较直且呈粉红色。过去在非洲雨林中还发现过体形更小的倭象,现在被认为是非洲森林象的未成熟个体。足下肉变大,更适应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非洲象是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态性(雌雄两性在体形或身体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约3米(9.8英尺),重7吨,.而雌性肩高约2.5米重约3-3.5吨,平均寿命60-70岁。 它们厚厚的灰色或棕灰色的皮肤上长有刚毛和敏感的毛发。为了保护避免皮肤不受阳光灼晒或蚊虫叮咬,非洲象经常在泥中打滚,或用它们的鼻子在身体上喷洒泥浆。非洲象体形大过于亚洲象,最长可达1.5米(4.9英尺)的扇子一样的耳朵也比亚洲象的大。非洲象的背上还有一道凹进去的曲线。雌性和雄性非洲象都长有象牙,非洲象的象牙一生都在生长,所以年岁越大象牙越大。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运、作为攻击武器。 和亚洲象一样,非洲象也用它们的鼻子来闻、吃、交流、控制物体、洗澡和喝水(它们并不直接通过鼻子喝水,而是用鼻子吸水再喷入口中)。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两个像手指一样的突出物(亚洲象只有一个)来帮助它们控制物体。 侏儒非洲象 生活在非洲的丛林低地,并在丛林边缘地区与其他体形较大的非洲象交配。侏儒非洲象大约2.4-2.8米高(7.9 - 9.2英尺)、1800-3200公斤(3968-7055磅)重。它们的象牙是笔直地向下生长,而耳朵则呈椭圆形。 § 物种命运 非洲象 非洲象的数目近四十年来大起大落。在非洲工作时曾采访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大象小组的专家。他们告诉我,非洲象的数目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高峰,约有130万头。其中,扎伊尔最多,约40万头,坦桑尼亚次之,约30万头。从七十年代开始,非洲象的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最多的一年竟减少10万头。以肯尼亚和乌干达为例,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年中,大象的数目分别从16·7万头和1·5万头锐减到4·3万头和1500头。到八十年末,整个非洲的大象数目减少一多半,只剩下62·4万头。 非洲象数目的锐减,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对森林、草原的开发与破坏,促使野生动物生存的地盘缩小,环境恶化。结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涨。二是滥加捕杀。过去,非洲人捕猎大象主要是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七十年代之后,象牙成为人们捕杀大象的主要获取物。这不但是因为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上对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还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象牙同黄金和钻石一样,被视为一种价值稳定的硬通货,西方一些大银行竞相争购和储存。八十年代初,国际市场上象牙的成交额每年在130万公斤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非洲。同时,象牙的价格不断上涨。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发价从每公斤13美元上涨到156美元,上涨12倍。获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动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猎象牙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他们总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去捕杀大象。 过去,捕杀大象的多是本地人,使用的是原始的弓箭、长矛、棍棒,规模不大。七十年代之后,非洲以外的人也开始涌来。他们与本地人勾结在一起,甚至买通地方官员,秘密组织偷猎队,使用自动步枪、机枪、火箭筒等现代化武器,使捕猎活动大大升级。1980年4月,在坦桑尼亚中部的辛吉达镇附近的丛林中,发现有人埋藏了1308根象牙。1981年2月,肯尼亚破获一支有几十人组成的偷猎队。据说,他们一个月就捕杀大象200多头。 非洲一些国家先后陷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使大象的捕杀公开化、规模化。1979年,在推翻阿明政权的战争期间,乌干达的卡巴格雷卡瀑布国家公园一次就发现300多头大象的尸骨,据说都是军人开炮杀死的。1982年,趁扎伊尔战乱之机,一支偷猎队把20多吨毒药投放到大象经常饮水的湖泊,结果造成三四百头中毒而死。而后,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拉锯式的战争,使这个国家东部的十几万头大象遭捕杀。长达十六年的莫桑比克内战,长达二十五年的安哥拉内战,则使这两个国家的大象灭绝,最近不得不从南非引进。而素有"大象之国"称号的科特迪瓦,近几年内战连绵,大象也面临灭绝的危险。 从七十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列为"濒危动物"。许多非洲国家颁布禁猎大象的法令,并打击偷猎大象、走私象牙的团伙。对有大象栖息的野生动物园和保留地也加强了管理,进行武装巡逻。同时,在一些国际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的协助下,许多非洲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拯救大象运动",通过捐助、展览、讲座、放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大象的意义和措施。1989年10月,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大会通过决议,十年之内严禁象牙贸易。这些措施对保护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九十年代之后非洲象的数目开始缓慢回升。 非洲象 大象数目的增多激发新的争议。1997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召开第十届大会。津巴布韦、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南部非洲国家提出,它们过去储存下来不少象牙,请求大会准许将这些象牙出售,以便将所得收入用于进一步保护大象的生存。这些国家的建议遭到肯尼亚、印度和西方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代表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任何形式的象牙贸易都会鼓励偷猎,从而危及、而不是保护大象的生存。经过激烈辩论,与会的130多个国家的代表秘密投票,同意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根据严格的条件试验性地"将所储存的60吨象牙出售给日本。所谓"严格的条件",一是必须将出售象牙的收入用于大象保护,二是如果因出售这些象牙引发偷猎活动增加,出售就必须立即停止。所谓"试验性",就是先实行三年,以后是否继续实行要看后果再定。 三年过去后,各方都对这种“有条件的出售象牙”的后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的意见集中反映在2000年4月于内罗毕召开的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第十一届会议上。以肯尼亚和欧洲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的代表为一方,认为放宽对象牙出售的限制是前几年在环境保护方面所犯的"一个绝大的错误"。他们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之中,津巴布韦偷猎大象的活动明显增加,仅1999年一年官方媒体报道的就有84起。整个非洲又出现"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屠杀大象的情况。仅1998和1999两年,就有3万头大象遭到屠杀。另一方是南部非洲国家,认为因为放宽象牙贸易限制而遭到屠杀的大象,实际上只有几百头。现在,南部非洲的大象数已从1981年的7·9万头增加到19·8万头。为缓解居住地的压力,必须有计划地宰杀一些。因此,他们主张,不但应该继续允许出售储存的象牙,还应允许出售新宰杀得到的象牙。会议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最后通过投票,决定维持原来的决议,将不准进行象牙贸易的禁令再延长三年。 2002年11月,第十二届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会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会上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南部非洲国家的象牙贸易问题。经过激烈辩论,会议批准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在三年内出售60吨储存象牙的申请。其他非洲国家因"大象生存条件没有显著改善",类似的申请则未获批准。 现在,关于象牙贸易的争论仍在继续。争论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和不同利益。在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南部非洲国家,大象保护得较好,数目增长较快,有的地方确实出现过剩问题。据报道,博茨瓦纳现有大象10·6万头,但是,实际容纳能力估计只有5万头。因此,过多的大象不但毁坏草场和林莽,使一些地方出现荒漠化现象,而且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也受到威胁。津巴布韦据说也出现类似情况。这个国家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管理局代理局长坎罕加不久前说,津巴布韦的大象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速度在增长,现已有8·4万头,几个国家公园都出现"象满为患"的现象。他认为,大象的过剩不但破坏植被,也给其他野生动物、乃至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多数南部非洲国家主张,不但应放宽对象牙贸易的限制,还应有计划地宰杀一些大象,以维持生态的平衡。 其他非洲国家,特别是中非和东非一些国家,大象的生存情况则完全不同。因为战乱或管理不善,这些国家的大象数目仍呈下降趋势。战乱频仍的刚果(金)、刚果(布)、中非、乍得、安哥拉等国家的情况尤为严重。据报道,刚果(布)的偷猎活动仍很猖獗,大象数目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5万多头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万头。刚果(金)东北部的反政府武装大肆捕杀大象,以每公斤4美元的"超低价格"出售象牙。因此,这些非洲国家和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认为,放宽象牙贸易,必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造成偷猎活动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3年9月,一个关于大象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主题是“人类与大象的关系及冲突”。研讨会认为,人类同大象"一向关系密切",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关系恶化”,目前则“正在陷入生存冲突之中”。一些与会者认为,有些国家大象数目增长过快,不但毁坏热带的雨林草原,还把周围的稻田和果园视为"开放的自助餐厅",横加践踏。有的地方,大象甚至攻击人类,亚洲各国每年就有几百人因此而丧生。另一些与会者认为,人类与大象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人与象争夺生存空间日趋激烈造成的。一些国家的开发缺乏计划性,过多地侵占了野生动物的传统活动地盘,迫使大象不得不进行“破坏性反抗”。著名非洲大象问题专家伊安·道格拉斯-汉密尔顿认为:"如果我们不给大象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那么,我们最终也就不会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从长远来看,这就势必造成大象与人类的双亡。"因此,他指出,尽量缓解人与象之间的冲突,是当前非洲环境保护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大象的命运其实一直同整个非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象牙同黑奴、黄金、香料一样,曾是欧洲殖民主义者掠获的对象。从15世纪起,他们从非洲海岸深入到内地,大肆捕杀大象,掠夺象牙。欧洲国家以象牙为原料制造出一系列产品,从钢琴琴键、鼻烟盒直到弹子球。这又进一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非洲的争夺与瓜分。因此,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欧洲列强对非洲象牙这一特殊商品的永无止境的贪欲,使世界上这块最贫穷的大陆长期陷于血泊之中,构成殖民统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那样的历史悲剧今天不会重演。但是,人与大象的关系却仍然需要协调。"变冲突为和谐相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吁求。[3] § 物种保护 联合国《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执行机构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国际贸易。自禁令实施以来,象牙走私价格迅速上涨,大大刺激了国际非法象牙贸易,引发了对非洲象的新一轮捕猎。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一年,非洲就有2万3千头大象被猎杀。目前,大象已经被列为世界十大最受贸易活动威胁的物种之一。 为了保护濒危大象,肯尼亚等国曾呼吁本次大会能够对象牙贸易实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严惩偷猎行为,防止大象灭绝。 § 保护类别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 与亚洲象不同 非洲象和亚洲象的不同 象是陆地上现存动物中个体最大的动物。肩高 2. 5 耀 3米,体重达 5000 公斤的亚洲象已经够大了,但非洲象却比它更大:高耸的肩胛达 3 耀 4 米,身长 6 耀 7 米( 包括长鼻子)体重的最高记录达 7. 5 吨。 非洲象和亚洲象不光在体形大小上有差异,在形态构造上也有一些差别。 第一,非洲象雌雄都有象牙,亚洲象,只有雄象才有,而且比非洲的要小些。这种长牙是强有力的武器。 其次,非洲象的耳朵比亚洲象大得多。非洲象的耳朵好似两把大蒲扇,直径可达 1. 5 米。象的耳朵是调节体温的绝妙装置。竖起来,几乎增加皮肤表面积的六分之一。遇到天气炎热时,它频繁地扇动耳朵,就能使血流得快,热量散失很快。 第三,非洲象的长鼻上环状的皱纹特别显著,鼻端有两个指状物,亚洲象的长鼻比较光滑,鼻端的指状物只有一个。指状物触觉很灵敏,可以从地上拣起很小的东西。 第四,非洲象的额部拱起,脊背中部凹陷,而脊背的中部却是稍为拱起的。 第五,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前肢虽然都有 5 趾,但它们后肢的践数却不相同,亚洲象有 4 趾,而非洲象只有3 趾。此外,它们的体钯也不完全相同。非洲象和亚洲象在形态上虽然有些差异,但在生活习性上大致是相同的。 § 家族之争 非洲象 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忽略了一个全新的大象种类:他们发现,生活在非洲森林的大象类型和栖息在大草原上的类型并非同一种类--而是两种。现在,另一个研究小组声称,非洲象的种类还需要进一步划分。他们认为,来自西非的两种大象形成了遗传上截然不同的第三个大象种类。 科学家关于非洲象之间的分类问题争论已久,华盛顿Smithsonian机构的环保遗传学家Lori Eggert认为,根据非洲象的生活时期,应将他们划分为18种类型。近年来,非洲象被集总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直到研究人员提供遗传证据证明,这种怕羞的、生活在森林中的大象类型实际上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物种-- Loxodonta cyclotis (ScienceNOW, 23 August 2001),这一切才宣告结束。 然而,去年的研究没有包括西非的数据,那里大象的亲缘关系问题成为研究人员争论的热点。Eggert通过提取大象粪便中DNA研究了居住在加纳、喀麦隆和马里的令人难以捉摸的大象种类。对这些大象对于大象进化树的适合度很感兴趣,她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同事一同收集了西非和中非草原和森林大象的样品。Eggert提取出它们的遗传材料,比较了一个基因和其它5个DNA片段的序列。令研究人员惊异的是,西非的森林大象与中非的森林大象在遗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人员一发现森林大象类型不只有一种,就开始收集其它现已公布的非洲象DNA序列信息。研究小组比较了这些序列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西非的草原和森林大象尽管身体上存在差异,但似乎是同一种类型。这一发现发表在9月12日期英国《皇家协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这些DNA序列的比较数据表明,非洲象之间的遗传差异比早先研究所揭示的还要大,华盛顿大学的环保生物学家Samuel Wasser说道。然而他警告说,这些数据还不具备足够的结论性来断然平息这个问题。例如,Wasser认为,随着更为详细的检验结果的出现,西非的草原和森林非洲象也可能被证明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类型。 [4] § DAN追踪非洲象大屠杀现场 非法象牙贸易,让象群惨遭屠杀 1983年,瓦塞尔在坦桑尼亚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Selous Game )边缘考察名叫马朗德威的一小片森林时,偶然发现了两具并排放着的大象头骨。大的头骨是一头母象的,小的头骨非常小,臼l齿尺寸只有母象的1/4。这两具头骨都还没有风化的迹象。护林员解释说,偷猎者先射杀幼象,诱使悲痛的母象走近,趁机杀死它,取走象牙。这种利用大象的高级社会系统和亲情纽带制造的悲剧,已经在非洲大地上重复了无数次。 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是非洲最大的保护区,也是偷猎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79年–1989年间,众所周知的动物大屠杀就有很多在此发生。至少70万头大象在这10年里惨遭杀害,其中7万头就葬身于塞卢斯。1989年,坦桑尼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新任领导者发起了一项名为Operation Uhai的大型反偷猎倡议。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员、警察和军队三方通力合作,有效地打击了偷猎行为。 接着,坦桑尼亚和其他六国一起加入了一项由联合国主持的协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非洲象列入了1号附录名单。这项公约有效制止了国际上所有的大象和大象制品交易。有关此项决议的宣传激发了大众的同情心,让人们自觉抵制象牙贸易,对象牙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大幅降低,绝大多数偷猎活动也因此终止。西方国家为非洲的反偷猎活动提供了大量援助,以维持这段难得的平静期。这恐怕是野生生物保护立法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同时,舆论压力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但好景不长,这段平静期是如此短暂。部分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反对在非洲实行全面禁猎,而且从未放弃颠覆这项法案。随着西方国家援助告罄,非洲国家只剩下一大堆反偷猎设备,却再也没有钱对它们实行维护。象牙也日益成为远东一些工业国家新兴中产阶级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这些国家以及美国等富裕国家的需求,使得高品质象牙价格水涨船高:从2004年的每千克200美元飚升到2007年的850美元,2009年又翻了一番。据中国官方估计,2008年3月,在中国南方收缴的790千克象牙,其零售价高达每千克6,500美元。 非洲国家要卖,其他国家要买,承受巨大压力的CITES最终决定放宽象牙市场,允许两种形式的一次性合法交易。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易,象牙都只能取自自然死亡的个体,或是经合法途径屠宰的有缺陷个体。参与买卖的国家必须提出申请,并证明在控制本国非法象牙贸易方面有所作为。人们还启动了一个监控项目,以确定合法贸易是否会让偷猎事件更加频繁(不过该项目收集到的数据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由2006年缴获的象牙来估计,每年有超过8%的非洲象从这片大陆上消失 到2006年,已有确凿证据表明,偷猎比禁令颁布前更加猖獗了。仅在这一年,就有25,000~29,000千克象牙在运出非洲的途中被缴获。现在因象牙贸易而被起诉的风险还很低,全球贸易自由化又让大宗走私变得相当容易。冲着这两点,一些大型犯罪集团也开始染指这类贸易,以求从不断增长的象牙需求中牟利。由2006年缴获的象牙来估计,每年有超过8%的非洲象从这片大陆上消失。这一死亡率已经超过了象群在最优环境下的年均繁殖增长率(6%),甚至比触发1989年禁令的年均偷猎致死率(7.4%)还要高。 为了制止这场屠杀,执法部门必须有的放矢,弄清大象到底是在哪里被杀害的。不久以前,研究者还无法通过集装箱里的走私品追踪大象的被害地点:船上的象牙可能在一个国家猎到,在另一个国家加工,再运往第三个国家。 一旦弄清大象的被害地点,就能向对偷猎打击不力的国家施压;大象被害地区分布图也可以揭示偷猎者的行为方式。如果一船象牙都来自于同一产地,我们就可以下结论——偷猎者将黑手伸向了特定象群。在这种情况下,执法部门要对付的就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高级偷猎团伙。如果船上的象牙原产地分散,执法者就可以将目标锁定为各地的一些“散兵游勇”。 为了将走私品与它们的产地联系起来,我们开发了DNA刑侦方法,以确定偷猎行为在非洲最为集中的地方。这种分子技术方法与那些通过犯罪现场证据(如人类血液或其他组织样本)来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手段异曲同工,只不过分析的对象是象牙,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与非洲象各个种群做比较。 给出的第一批证据,来自2006年两个月内连续缴获的三批象牙。这些走私品一共有11吨,占到2006年缴获量的1/3以上(在2006年这个史无前例的年份中,没收的象牙走私品多达25,000~29,000千克)。很少能有一个独立的象群可供偷猎者掠夺这么多象牙,如果它们的产地集中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那就能够证明,某个庞大的非法象牙贸易团伙是这场屠杀的幕后黑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