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慧英 |
释义 | § 简历 清华大学 1928年4月15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6-1950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50-1952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1952-1987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至1954年)、讲师(至1979 年)、副教授。 1987年至今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89年至今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博士生导师。 § 生平 陈慧英 陈慧英,1928年4月15日出生于上海。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曾于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在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工程系与材料科学系任访问教授,合作进行有关医用高分子表面性质的研究。 陈慧英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4年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教授指导下,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化学专门化实验室,从头合成多种单体供学生实验。1978年起开设“生物医用高分子化学”研究生课程。当时,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不仅是融合了生物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而且内容新颖,代表了当代的科研前沿。陈慧英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她对研究生不仅要求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科学思维、实验能力及技能的训练,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正如一位博士生临毕业时说:“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大胆的创新精神、忘我的工作作风及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是我今后治学和为人的楷模。”陈慧英 陈慧英近20年来主要的科研方向是研究医用高分子中新型抗凝血高分子的合成及其组成、结构,尤其是表面动态性能与抗凝血性能的关系,为寻找新的、有效抗凝血高分子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她设计并合成的一系列抗凝血性能良好的(甲基)丙烯酸烷基磺酸盐,以及带有烷基磺酸基侧链的聚醚氨酯,具有创新性。尤其是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表征了它们的结构与性能、表面结构,包括表面动态性能、动态和静态激光光散射性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性质和抗凝血性能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邀请参加编写有关专著,并于1988年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鉴于陈慧英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她被聘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透析与人工器官》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与此同时,陈慧英还将等离子体聚合技术用于制备高分子量线型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发现了经等离子体引发聚合能显著提高聚合物分子链的规整性。 陈慧英又与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学系等同事合作,进行光、电活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研制超高密度信息功能材料。她勇于探索,首次提出采用等离子辉光放电技术和离子束飞行质谱等手段,合成了一类具有C-N共轭体系的分子量较高的线型聚腈类高分子,并系统地从分子和超分子水平研究了其化学结构、膜形态与其光、电性能关系。发现此类聚合物不仅具有相当高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而且还具有电学双稳态性能,是制备超高密度信息功能器件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因此,1994年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北京大学第五届科技成果一等奖。 陈慧英十分重视实验工作,虽已至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有时,她还亲手做实验,严密观察实验现象,对学生所获结果总要反复验证,一丝不苟,绝不放过一个疑点。她常说:“当前前沿课题大多是综合性、边缘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求实、创新、探索”是她一生不息的追求。 § 主要论著 1 郭海清,陈慧英,冯新德,《甲基丙烯酸己磺酸钠的等离子体引发聚合与嵌段共聚合》高分子学报,1989,3:374 2 陈慧英,冯士清,孙学慧,《医用含离子嵌段聚醚氨酯的合成、精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3,12(2):79 3 赵雄燕,何元康,陈慧英等,《具有超快光Kerr效应的线型共轭聚苯基腈的合成》材料研究学报,1997,11(3):287 § 参考资料 [1] 信息网 http://www.bjpopss.gov.cn/asp_xxgl_400/ReadEI.asp?ID=354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