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文恪集
释义

§ 韩文恪集

明代诗文集,为明人韩日缵撰写。

韩日缵,字绪中,广东博罗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曾任检讨官职,后累官至礼部尚书。

明朝后期,宦官把持朝政,朝纲败乱,官员人人自危,纷纷屈服于宦官淫威之下,不敢有丝毫违逆之语。而时至礼部尚书的韩日缵澹然独立,以国家社稷为重,不与之同流合污。在充当经筵讲官时,韩日缵分析详明、讲解清晰,甚为熹宗所赏识。他死后,谥号为文恪,故其诗文集被称为《韩文恪集》。

《韩文恪集》共三十卷,其中诗集九卷,文集二十一卷。其文集中采用的体裁多种多样,形式兼备,如墓志铭、祭文、文序、疏、解、表等。

集子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为韩日缵本人是广东人,所以他作的墓志铭、祭文中所悼念的人物多为粤地人民,文中所褒扬称颂的内容大抵上也不出风节高洁凛然、忠君孝国仁义,或者是性情淡泊明志、安贫乐道之类。在文集中出现的序、解、疏、表中,探讨了为君治国之道,为臣效命之行,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时势的认识以及治乱安国的政治主张。在韩日缵为他人诗文集所作的序跋中,则谈及了他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主张,比如在《小影集序》中提到“诗言志”,在《沈郡丞诗序》中谈到“诗之道与政通者”,在《易三房同门稿序》中言及“意象会者为佳”等等。总而言之,韩日缵的文学思想还是承继了中国儒家的传统,主张诗言志,主张诗歌文章要与社会、政治相联系,为国家朝政服务。

作为一个关心国运、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身处于一个内有宦官肆虐,处有强虏扰边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的时代中,韩日缵不可能对北方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势力地速迅壮大、并加紧对明朝疆域掠夺侵占的现实状况视而不见,因此上疏陈表指出外患强大的危险性以及应对之法,旌彰忠义就成了《韩文恪集》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小影集序》中,韩日缵赞赏那些“除凶雪耻”、“尽瘁殒躯”的义者义行,称颂那些“事不避难,毅然请行”的文武将士。这些慨然赴死的勇士们忠昭为国的慷慨志向与壮烈之举从作者笔端流露于读者眼前,让读者在无限的钦佩中去思慕旧日的英雄们。

在《祭督府王存思文》中,除褒奖王存思的报国忠心之外,韩日缵还愤懑地指斥敌虏在明朝国土上大肆侵掠杀戮的残暴行径:“逆奴背命,乱我天常。”对于身为明朝官员的韩日缵而言,在政权仍握于明政府手中的时候,满族的挑衅扰边是无法容忍的,称之为“逆奴”不过是恨意的渲泄。

在《孙初阳诗艺序》中,韩日缵抒发了要“痛打”敌患的恢宏胸臆。“取东奴之血,以饮战士。”如此气势磅礴之欲消取扰边外患,令人读之,钦佩由然而生。

旌彰忠孝,褒扬义勇固然可令国人醒悟,但对朝政的维系所起效用衰微。韩日缵宣扬忠君报国之外,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从明万历年间至明天启年间,明王朝内外发展的形势变化:明王朝统治者昏庸无道,任用宦官专权而导致国家政局日益衰颓,与之相对,北方满族力量不断壮大拓展。正是由于他对现实有着明朗的洞察,因而他有着极强的危机感,并且以笔代刀,将这种对国家命运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全然地融入了文章之中。

在他所撰写的《建州女直考》中率先交待了自己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满族)以智司兵,信赏必罚。不惜名姝,重资交欢。北虏志不小。”可见,当时北方满族如何苦心经营、费力壮大,其志不仅在统一北方,更是在窥视中原。同时,又兼之满族聚集之地——开元、广宁之界“去京师几何”这样令人忧心的现状,促使韩日缵动笔撰写这篇《建州女直考》。这篇文章详尽地描述了满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备筹国者览观焉”,其用意在于:让明朝政府的统治者去充分重视其北方满族势力的崛起,并且要采取相应对策以防备异族地入侵。

文中详细地叙述了女真的前身以及明永乐年代设奴儿干都司以统治镇守其地的情况。当时建酋“呵哈出及其子释家奴俱以效顺立功,赐姓氏”,可见在开始的时候,满族是以卑微的姿态臣服于明朝政府,并由明廷赐姓,每年要向明廷进献贡礼。然而从明正统末年(大约是公元1438~1439年)开始,建酋“董山辈为北虏煽诱,导虏入犯,烽火彻于全辽。”在他们逐渐壮大之后,其野心渐渐显露,侵入辽地,拓展自己的领域。从此之后,女真部落对明朝政府就不再俯首贴耳称臣了,其中有的背叛大明,有的依然自称归顺。

面对这种情况,明朝军队虽然曾经征讨,使“边患稍戢”,然而女真势力却并未因此而削弱。自从努尔哈赤成为满族的酋首之后,“秣马励兵,愤然有薪胆之志”,可见,满族野心之大。但是明朝政府却忽视了奴酋的潜在力量对大明江山社稷的威胁,对他们采取了“不与较”的方针和略带轻视的态度。结果导致“奴酋遂有轻中国心”,并且“以减车价为名,不复贡”,公然采取了轻蔑大明的举动,并以减车价这么一个不知所谓的名目停止了进贡。这显然就是在表示欲与大明抗衡对立的为逆之心。

韩日缵叙述了女真从黑水地区的一个小部落逐渐壮大,先吞并辽国而后又窥视明朝疆土,其欲一统华夏之心不可抑制的发展过程:“特黑水一部落耳,不旋踵而亡辽蹙宋。”“其众至万则炽不可遏。”而后指出建酋民族的特性“其行悍跋扈,视他酋倍矣”,由其民族特性暗指出满族存在的潜藏的威胁性。并且在根据种种现状或历史因素直接地指出:“察影揣情,逆形著矣”,因此,韩日缵在文中提出,明朝政府应当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遏制,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若凭借衰老羸弱的军队、颓废荒坏的边关要塞以及粮饷供给短缺造成的军队士气低落来应付兵强马壮、粮饷充备、士气高昂的奴酋精锐之师,“岂可长几幸乎?”几乎是无胜算的。所以绝对不应当采取所谓的“不与较”的策略方针,而是应当以“廉蠹穴而塞之,饬颓习而新之,建威销萌”的积极战略来取代“实事制于虚文,戈铤制于议论”的消极战略。倘若想要确保国家安定、社稷稳固,永决边塞后患,就必须制其以未兆之时,灭之于未变之际,在他们发难于明朝之前,先彻底灭绝外患。

在文集中表现出的忧边关、御外侮、灭奴酋、保社稷,在他的诗集中同样表现得意志昂扬,淋漓尽致。在《韩文恪集》中有他所作的诗《闻辽事有感》四首,《闻辽警有感》三首就是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危机感观最充分的作品之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阴风飒飒环夷胄,落日萧萧照画旗”,“奴氛已见夷歌合”。作者以飒飒阴风、萧萧落日两处自然景观的惨凄点染出边地战场惨烈场面,并用短短一句“奴氛”与“夷歌”之合道出了北方满族桀骜犷悍、嚣然思叛、屡犯辽地,杀戮边民的危难情势。

“愁杀野■青冢畔,沙场夜哭尽熊罴”,“惨惨黄尘白日昏,铁衣掩泪出关门。枯■未断清闺梦,残垒重招紫塞魂”。在青暮之畔的野■漂浮,沙场之上的惨哭回荡构成了一幅冷凄而令人恐惧的战场残景,也道出了边地之战的残酷凶蛮与艰苦。漫天的黄沙遮云蔽日,军旅已久的战士在离别故土、“奔赴死亡之地时也不免英雄气短,留下思乡苦战之泪。可见,连年的征战已经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伤痛。

“枯■未断清闺梦,残垒重招紫塞魂”的阴森恐怖与“颓垣故垒传宵柝,枯草残烟起暮笳”的孤寂伤感,构成一种尸骨遍野、凄清悲凉的氛围。梦断战场枯魂,边塞残垒尸骨,宵柝声中只见颓坏城居,荒凉战地上扬起缕缕硝烟,句句字字是诗人哭诉战地残酷,行文笔墨是作者在悲叹征战的艰苦。作者抒其愤然,读者看之则会心酸。

“朝餐直待胡儿灭,夕枕须惊圣主明”,诗人通过描写征战将士在战争过程中的生活细节,来褒扬那些奋不顾身、轻身重义、怒发清缨、为国征战的边关将士的慷慨之志和壮烈情怀,只“待胡儿灭”,以报“圣主之明”。

“探骑昨夜边城到,烽火辽东寇未轻”,以看到边城探马到来的情形和深夜禀报军情的细节既反映了战事的艰辛、敌虏的强大,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满族势力日益扩展的忧虑。

尽管诗文集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时事形势,宣扬忠孝之义,但其中遣词造句却颇具大家之范,故从整体看,《韩文恪集》是一部既具文辞风采,又兼针贬时势的佳作。

然而,此集被列为禁毁书目之中,却是意料中事。

首先,诗文集中多处称清廷前身为酋、奴酋、敌虏、寇等,如此充斥轻蔑清廷先人用词的诗文集,怎可不禁?

其次,诗文集中表现了诗人抗奴灭酋的坚定报负和高涨热情,以及列举了种种铲灭满族之法,这是让清朝统治最不能也无法忍受的,所以,将其投入“焚毁之火”中是最好的方法了。

基于以上原因,《韩文恪集》被禁,只是可惜了一部佳作!

§ 相关他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