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洪 |
释义 | § 杨业之后 杨家子孙杨洪(1381-1451)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将杨业(即电影、戏剧《杨家将》中的主人公杨继业的原型)的后代。据墓碑记载:杨业与宋赠封太师的播州(今贵州)杨端属同谱同宗,杨端于唐末以挠勇应募,并应诏攻陷播州后,子孙仕官,从而继守播州,人称“杨播州”。杨业生莫州刺史(莫州:河北任丘一带)杨延朗;延朗生广州刺史杨充广;充广生德州刺史杨贵迁。杨充广曾持节广西,见杨播州之孙杨昭无子,甚为怜悯,便以其子贵迁过继给杨昭而嗣之。从此,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代。贵迁生促义即光震;杨光震生武节大夫文广;杨文广生三子,长子名惟聪,杨惟聪生子杨选;杨选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杨辀,南宋时曾为江苏六合县令。自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遂称为六合人(《明史》也称杨洪为六合人)。杨辀又数传约四至五代至杨顺,杨顺(杨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其子杨政(杨洪祖父)倜傥有志,又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陕西)汉中卫百户令。其生三子,长子名杨景(杨洪父),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明初,杨政杨洪随主帅常国公(常遇春)攻克姑苏(苏州),正值杨景及冠,杨政有意为杨景在苏州城择配完婚。部属都说:若要择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杨政采纳众言,遂娶世居姑苏府城骆驼桥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杨洪母)。施子良,吴郡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后代,世为官族。子良有隐德,其女施妙岩聪慧贤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闺门,足未尝至中庭,习知女史,为子良所钟爱。”“杨氏即纳聘,施氏妙岩遂聘于杨氏”《施氏基表》。杨洪母施妙岩与其父杨景成婚后,“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辑睦,抚子女,慈而知教;持家务,宽而有制。秀外惠中,是仪是则,咸称贤淑”《施氏墓表》。 § 征战的开始 征战的开始建文四年(1402年),即“靖难”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洪父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洪母施氏得知这一恶噩“绝而复苏,号恸不止,闻者感泣”。然而洪母不仅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丈夫殁于王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对其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显现了一个熟读女史的女性的刚烈和母爱的伟大。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袭父职,远戍塞外开平(今内蒙正兰旗东北),而后回苏州迎母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其母必恒诚曰:“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也!汝父殁于战,吾虽常痛其不幸,然无益之,汝当奋身以绍续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为意也!”《施氏墓表》。杨洪奉承唯谨。凡战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极品,萃兹一门,芳声伟绩迈于当世,皆以其母教诲之力所致也!在正统十年(1445年)杨洪为其母立的墓表中,后人会深深地感到,杨母把一腔浓浓的母子之情,都寓于在那报效国家的深明大义之中。因此,杨洪对其母敬重异常。 永乐元年(1403年),22岁的杨洪袭父职(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开平卫。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杨洪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郭亮,合肥人,“靖难”战役初为永平卫千户。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开平卫),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郭亮当时一见杨洪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曰:“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杨洪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 § 功升三品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1427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薛禄,后军都督,山东胶县人,排行第六,军中称薛六,以勇武善战著称至官,位尊之后,改称薛禄。宣德间为镇朔大将军,巡边并充总兵官,多次备御宣府、开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向朝廷上书,建议在永宁卫(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并发军民三万六千人赴工筑城,精骑一千五百人护之,皆听薛禄节制。由是,赤城、云州、独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独石、云州古城至今还巍然屹立。大松岭之战,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获其人马而还,升为正千户(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赤城县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时地方高级长官)脱脱等。敌虏尽服,奏闻朝廷,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赤城县马营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时至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若登上城内西山俯瞰全城,面对那高大的起伏于平川与山梁上的城墙,感叹之情会悠然而生。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遂与广大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马营”这一名字,赤城北部马营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九年(1434年)追袭剿边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十年(1435年),朝廷以问边计驿,如杨洪至北京升指挥使(正三品),并命其充游击将军、统率万全都司(今万全县)精兵二千、厩马一千二百。巡备北边至开平旧治簸箕河一带,因大破敌众,生擒敌首脱脱白暧台,以功升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 深受朝廷信任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束鹿人),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者都指挥使(正二品)安敬,使边境肃然。回京后向英宗帝进言:“边军怯弱,应速选人加强训练,杨洪可当此任。”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后起,又以敢战而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虽为偏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也有个别人想诋毁他,但总是被英宗帝曲护,由此杨洪则得以施展其才华。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源督边事到马营,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帝采纳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将杜衡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由此还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马营的佛爷——狗吃了”。即:久戍边关的杨洪,不仅力倡修武,更图文治。他极好建庙宇以行高台教化;立社学训育边地军民。在他的倡导下,于马营城中兴建各种庙宇。值此,杜衡、李全之辈诬告杨洪意在马营城中修筑宫殿楼台。想拥兵自立称王称帝,与朝廷分庭抗礼。英宗帝信以为真,速派人调查此事。消息由京师传到塞外,急坏了正在督工修庙的杨洪。面对一座座没有圣像的庙宇、殿堂,怎么辩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议,用荞面捏圣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马上就能彩绘。杨洪采纳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间用荞面塑好了各庙宇中的所有圣像。京师来人见城中井然有序,庙宇栉次鳞比,圣像妙好庄严,一派和平景象,决无构筑宫殿、分庭抗礼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辈诬告休矣!待钦差走后,庙内看护松懈,城中猎狗嗅到荞面香味,诸多圣像有的被啃坏,有的被吃掉,这就是“马营的佛爷——狗吃了”。杨洪奸人诬告未成,反使杨洪深得朝廷信任,当时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杨洪被命协助李谦守之(即为协守)。李谦年老胆怯,当杨洪每调兵出战,李谦都面色沮丧,冷嘲热讽;当杨洪鼓励士卒杀敌,李谦便冷笑说:“北敌如野草,你能杀尽吗?”后来由御史张鹏弹劫罢免了李谦,即命杨洪代其镇守赤城、独石。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此间,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今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即:龙门守御千户所(今龙门所),其为龙门卫(今龙关)派出机构,属中北路。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五二品)。正统四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七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此处极为要害,非宣府能比。在明代诸多论及防御的军事奏章中,总要提到“独石”、“张家”二口,而且首先要论述独石之险。可见其重要之极。正统八年春(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从一品)。九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统改元至此,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屡屡升迁,由偏将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正统十年至十二年,官拜都督、位居一品的杨洪在边事宁息的闲暇里,出私币重建了(赤城)云州崇真观并请于朝廷赐名“灵真观”。此观为元初全真道继丘处机之后的大宗师祁志诚之道场,统领全国诸路道教,声赫南北。于元、明、清历代皆由朝廷直接拨银扩建和修葺(今天被开发为金阁山森林度假村);于龙门卫城(今赤城县龙关镇)唐代古刹的旧址上主持重建了重光宝塔;今天的重光塔仍依然屹立在龙关城中,为省保文物单位。还重修了赤城温泉瑞云寺(即今天的瑞云宾馆处)和赤城城内的静宁寺等;并为其母墓前增修了神道及石像生;这些名胜古迹至今仍保存尚好,为塞北赤城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苍茫。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取代郭玹镇守宣府,府城将士欢声动地,喜得良帅。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自永乐初至此,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敌人深知其厉害,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曾与其修好,经常写信问候他,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帝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迤北诸部如瓦刺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七月,英宗皇帝被瓦刺兵俘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镇守宣府。英宗帝御驾北征至沙岭(今宣化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帝师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如此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足见英宗帝恐慌至极。土木一战,亲征大军全军覆没。瓦剌太师也先掠英宗帝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诡计,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攻占宣府城以作为其寇犯北京的根据地。杨洪识破此计,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谕,并命其对城下人说:“吾等所守之城乃皇家之城,吾城主帅乃皇帝亲敕的封疆大帅。责任在封疆者重在封疆,坚守城池乃吾等天职,况且吾帅又不在城中,无帅令城门绝不能开。请恕罪。”也先见诈不开城门无奈掠英宗帝经大同返回漠北。八月末,太后命郕王监国,九月廿日,郕王即皇帝位,尊其兄英宗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九月廿一日,抄王振家,杀其全族。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英宗帝还京,由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而来。也先复令英宗帝谕书与杨洪,杨洪不敢自置,将谕书封好,急送京师呈与景帝,景帝驰使告谕杨洪说:“上皇谕书,乃敌人诡汁,切不可信,至今即是真书,也不能私自受理处置。”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城池。也先复无奈,取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卫,驰至,敌兵已退。复令其与孙镗、范广等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敌寇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论功,杨洪由昌平伯进为昌平侯,兼掌左军都督府事。并赐有金织绮文玉带、冠帽等。复令其率所部暂留京师,督练京营军马。此时杨洪已高龄六十八岁,且战功赫赫,位登极品,朝廷也以其为宿将,谏言多被采纳。其曾向景帝呈陈御寇三策;又奏请简汰三千诸营将校;建言:不得以孤弱充伍等,皆被景帝采纳。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朝廷赐杨洪浩券勋阶,即授为“奉天翔卫宣力武臣”。 § 战死沙场 寇遂东入大同,杨信又应诏还镇大同。成化六年(1471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匹,受到朝廷玺书奖励。《明史》也曾赞道:“杨信在边三十余年,镇以安静、人为乐用。”成化十三年冬,卒于所镇大同,赠“彰武侯”,谥“武毅”。 景泰八年二月,杨洪长子杨俊获罪下狱被杀后,“昌平候”爵即废。杨能“武强伯”爵也未能流传于后,独有杨信“彰武侯”爵,传其子杨瑾,于弘治初(1488年),佩将军印宿卫京师。三传至曾孙杨炳,隆庆间协守南京,后又奉诏掌管京营戎政,屡加少师。逝后敬谥“恭襄”,并传子至孙,直至李自成攻陷京师战死。 § 人物评价 杨洪杨洪墓前《神道碑》中赞道:“洪健在时,在边巡哨,潜藏在山谷间的敌人,只要窥见旌旗知为杨洪,便奔窜相告:‘杨王来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镇塞神威可见一斑。“杨洪二十八岁从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为将帅,还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陈忧国为民、兵戍御卫之策,所呈则屡见嘉纳。”由此可见:“杨洪为人,孝友忠信,果敢刚毅。在边四十余年,悉以边事为心。自始有众五百,以至于领三千之众;自统一方士卒,以至于总天下之兵。不以一将者寡,而屈于人下;不以所率者众,而旁若无人。敌强不以自怯,必熟计而后战;战胜不以自骄,必量敌而后安。有功不专诸己;有惠必分诸人。故其驭下维严,而人乐为之用。整饬边防、屯垦良田,训练士马、振起荒颓。建立庙学,以教兵戎子弟;赈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为有仁义之政焉。”《明史·杨洪传》也赞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当时称名将者,因首推杨氏。”“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曾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宣府等处,以教诸将子弟。” 杨洪一生得寿七十,然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二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他创筑马营城,固筑独石、龙门、赤城诸城堡;修葺温泉瑞云寺;重建金阁山灵真观;请建龙门等八城社学;兴建龙关重光塔等,其胜迹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赤城一带的民风淳朴、士卒真诚,热土忠魂又使他遗情依恋,以致死后不辞山高路远,由京西而迁葬于塞外赤城。纵观杨洪一生,守边抚民,御外诲内,勋功卓著,位登极品。碑石有铭,史书有传。塞外各地民间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传五百余年而不衰。 杨洪所处的永乐至正统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边防问题又一直困扰着明王朝的始终。尤其是迤北边境,元亡之后,蒙古各部退败漠北,但其复辟之心不死,入犯、反扑彼伏此起。“靖难”之战后,永乐帝即位,首先就是迁都北京以固边防。然而北京三面近塞,巩固北方边境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宣德初,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宣府遂成为屏蔽北京的要镇。宣府统领着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的八达岭外围边城,为北京的门户所在。边墙起伏于峻峰深壑之间,烽堠相接、隘口相连,沿边屯兵守御的延庆、永宁、怀来、雕鹗、赤城、独石、马营、龙门、赵川、宣化、宁远、万全、柴沟、渡口等诸城堡星罗棋布、卫所林立,是阻挡由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南侵之敌的第一道山地防线。杨洪从士卒到将帅,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长期镇守宣府,戍卫独石、张家二口,征战、开拓在赤城、宣化、马营、独石一带,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战略区位,造就了杨洪及其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戍边大将。同时,透过杨洪在塞外征战开拓、戍边卫国的不凡经历,也可以看到张家口、宣化、赤城一带数百年来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开发、拓展、兴衰、变迁的缩影。 § 三国人物 杨洪杨洪 字:季休 生卒:?-228年 终属:蜀 籍贯:益州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蜀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於州,为蜀部从事。军师将军诸葛亮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反,洪使将军陈曶、郑绰讨之,生获元。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六年卒官。 § 相关词条 杨业杨景永乐帝土木之变 孙承宗王骥马芳张辅 § 参考资料 [1]、《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中华书局 1974年04月 [2]、http://www.zglsrw.cn/Article/mingqing/Article_1359.html [3]、《蜀汉风云人物》 惜秋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