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科
释义

§ 简介

始祖马

马科Equidae有1属9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是现存奇蹄目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人们最熟悉的一科。体格匀称,四肢长,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

如野驴(骞驴)Equus hemionus,尾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远端部有披散的长毛,分布在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一带,为家驴的祖先。

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 przewalskii为家马的祖先,原产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新疆交界处,[1]现野外已基本灭绝。家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s现是最为重要的家畜之一。[2][3]

§ 马属

马科现仅存的一属。由中新世的草原古马经过上新世的上新马Pliohippus演化而来,其特征是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很长,尺骨和腓骨均退缩。第三趾发育,掌骨非常长,而趾(指)骨则比较短,单蹄。

颊齿高冠,P1很小,或很少存在;上臼齿釉质层褶曲精细。出现于第四纪的南、北美洲和欧、亚非洲,现仅限于欧亚大陆和非洲。

家马

家马

家马(Equus caballus)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员,5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为家畜,用于拉车、耕田、比赛、打仗等,现在经过改良和培育,已有200多个品种。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

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听觉和嗅觉敏锐。

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

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

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部分家马起源于欧洲野马(泰盘野马),后者已于1876年在人类捕杀下灭绝。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E.ferus przewalskii)又称蒙古野马、野马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耳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机警,善奔跑。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头马群,营游移生活。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野生种群现已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

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部分普氏野马后来进化成现在的家马,也就是说部分家马的祖先是普氏野马。[4]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驴(Equus asinus)是家驴Equus asinus asinus的祖先。体长200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约275千克。耳较亚洲野驴长。前腿内侧有一块黑色圆形裸斑。身体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浅灰色至淡黄褐色,但在腹部及脚部很快转为白色。鬃毛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横纹,尾尖有长毛。栖息于干旱半干旱的裸岩荒漠地区,耐热和烈日暴晒,对水源要求不高,以沙漠植物为食。常10~15头结成小群,由一头机警的雌驴带领。圈养下寿命可达40年。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

家驴

家驴

家驴(Equus asinus asinus)是由非洲野驴Equus asinus驯化的后代,也是世界重要家畜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养驴历史悠久,根据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驴有关中驴、泌阳驴,体高130厘米以上;中型驴有辽宁驴,高110~130厘米;小型俗称“毛驴”,以华北、甘肃、新疆等地居多,体高85~110厘米。

驴形似马,多为灰褐色,不威武雄壮,它的头大耳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较短,因而体高和身长大体相等,呈正方型。颈项皮薄,蹄小坚实,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驴很结实,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温驯,刻苦耐劳、听从使役等优点。肉可食用,质细味美、营养丰富;皮可制革,也是制造名贵中药“阿胶”的主要原料。

骡是公驴与母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或称“马骡”。公马与母驴杂交的后代称“驴骡”,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驴骡的体型要比骡小。至少在3000年前,在亚洲某些地区人们已经用骡来驮运物品了,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仍在使用骡来干重活儿。骡能吃苦耐劳,可以在马、驴等牲畜不能承担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

骡的高度、皮毛的均匀度、颈部和臀部的形状与马相似。此外头部短而粗,耳长,肢瘦,蹄小和鬃毛短,这些方面像驴。骡的毛色通常为棕色或栗色,高约120~180厘米,重275~700千克。骡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这是因为公骡的生殖器官因缺少某种激素而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母骡的生殖器官虽能产生卵细胞,但缺乏助孕素,因而卵细胞也不能成熟。

亚洲野驴

亚洲野驴

亚洲野驴(Equus hemionus)外形似骡,体型介于家驴和家马之间,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典型荒漠动物,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

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8~9月份发情交配,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蒙古野动物。驴具有极强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由于“好奇心”所致,常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给偷猎者可乘之机,遭到大量捕杀。分布于中亚及西亚各国,我国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我国一级保护,IUCN濒危,CITES附录I。 草原斑马

亚洲野驴是亚洲仅有的野生马类,有数亚种,多数处于濒危状态,其中青藏高原的亚种常被单列为种,即西藏野驴(藏野驴)Equus kiang,数量相对较多;印度和伊朗的亚种有时也被单列为种,即波斯野驴Equus onager。

草原斑马

草原斑马(Equus burchellii)又称普通斑马,体长200~24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尾长47~57厘米,体重约350千克。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具有保护作用。雄体喉部有垂肉。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栖息于水草丰盛的热带草原。一般结成由一头成年雄性为首的10~12头小群生山斑马

活,有时牛羚、狷羚、黑斑羚、鸵鸟等其它动物混群。食物短缺是可形成大群迁徙。有多个亚种,如查氏斑马Equus burchellii chapmani。

山斑马

山斑马(Equus zebra)肩高仅120厘米,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斑马,也是首次得到科学描述和定名的斑马。耳狭长,鬃毛很短,吻部棕黄色,身体条纹粗而少。仅产于西南非洲及南非开普省的山地,指名亚种E.z zebra分布于南非,现已已经绝灭;西南亚种E.z hartmannae分布于西南非、安哥拉。[5]

细纹斑马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野生马类,肩高可达145~155厘米。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最大识别特征是条纹较其它斑马为细密。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

1882年由非洲的阿比西尼亚皇帝赠送给法国总统格雷维一匹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便被叫做格氏斑马。现处于濒危状态。

斑驴

斑驴

斑驴又被称为拟斑马(Equus quagga)颈部和躯干前半部有黑白条纹似斑马,但躯干后半部为棕色似马。曾大规模分布于南非基普省和桔色自由州的南部地区。

过去认为是普通斑马的一个亚种,经对标本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在12万到29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斑驴就开始脱离普通斑马种群,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曾被利用守护家园,而且在经过驯服后还能拉车,1830年英格兰一度兴起斑驴拉车风气。但由于人类因食用和毛皮对斑驴的捕杀,最后一头于186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死去[6]

§ 其它(马科)

明朝将领

崇祯初即从李卑平流寇,后归洪承畴麾下。

李自成欲入川,科与曹变蛟败之,并穷追之至潼关,参与潼关南原大战,大破闯军。

旋任山海关总兵,从洪承畴援锦州,与王朴等溃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