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陵[汉] |
释义 | § 简介 长陵封土坡面上的塌陷 长陵的陵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远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胜景,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著名的枢纽要地。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陵墓,陵园遗址至今尚存。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32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汉长陵正面 长陵以东是陪葬墓区,绵延达15里。根据史书的记载,萧何、曹参、张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贵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诗人唐彦谦有诗云:“长陵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这些累累连绵的坟冢,从某种角度再现了汉初文治武功的盛况。位于咸阳城东北16公里处渭城区窑店乡汉陵村。汉高祖刘邦墓。墓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00米,高31.94米。东边 不远处有皇后吕雉墓,与高祖同陵园不同穴位。阙东有功臣贵戚陪葬墓63座,名臣萧何、曹参、周勃等葬于此。陵北怡魏村一带有邑城遗址。近年在长陵周围及其陪葬墓区发现了许多从葬坑,其中周勃父子墓旁1965年出土西汉3000兵马俑,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军队编制、雕塑艺术、贵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汉高祖长陵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汉高祖长陵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汉高祖长陵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135米,高33米。汉高祖长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汉长陵在长陵附近曾出土有“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篆文的瓦当,1968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颗有“皇后之玺"篆文的螭虎纽白玉印,可能系吕后之印。长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现在测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宽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长陵亦称“长山”或“长陵山”。取名“长陵”或因与所在地古称“长平”或“长平阪”有关。也有人认为“长陵”是以西汉都城“长安”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实际上开国皇帝陵多名“长陵”,“长”就是“长”(zhang)的意思。长陵陪葬墓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燃、田胜及平原君等人的墓。1966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批玲现精巧的玉琢小件,其中一件骑手驭马奔驰在刻有云纹的托板上,观之有天马行空之感。 § 古墓构造 汉高祖刘邦的长陵 长陵是汉代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史书记载,墓冢高三十丈,东西宽一百二十步。这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现在,这座黄土夯筑的覆斗形墓冢,仍高达三十三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一百五十三米,南北长一百三十五米;墓冢顶部东西宽五十五米,南北长三十五米。 长陵的陵园为正方形。现在,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尚存。根据实测,每边城墙长七百八十米,北墙厚十五米,其余三面墙厚七到九米。在长陵陵园内外,原来布满了建筑。寝殿、便殿、陵庙以及陵园管理人员的办公室、住所等,一应俱全。现在,这些建筑早已没有了,但遗迹还不少,还可供人凭吊和考察。在长陵陵园东门外马路北侧,就是陪葬墓区。长陵的陪葬墓区,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公里。现在,这些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 长陵陵园之北,就是当年长陵邑的所在地。长陵邑的南墙,也就是长陵陵园的北墙。现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陵邑南墙的长度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五米,西墙长度为二千二百米,北墙残长二百米。东墙没有任何发现。这些墙的厚度,一般都为七至八米。由此可见,当年的长陵建筑,规模是多么的大,墙垣又是多么的坚固结实。 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 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印有“宫二”、“宫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这应当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寝殿是汉代皇帝或皇帝陵园中的主要祭祀场所,殿堂正中摆放亡者的神座,陵园中的宫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饮食,这就是“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便殿是寝殿旁边休息闲宴的场所。寝殿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前后,众多的参与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还存放着皇帝(或皇后)生前用过的衣物,供四时祭祀。 陵园以北350米处是长陵邑所在地,位于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 《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今遗址处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故城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 《汉书·地理志》载,刘邦生时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冢于陵邑中,让其供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人口达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近年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 院、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 陵园以东,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人数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规整,在汉代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长陵。陪葬墓从陵园东门一直到泾河岸边,广延15华里。据说,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在尚可见到的还有70多个墓冢。每个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间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大致相当,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最知名的有萧何、盲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较帝后陵小得多,形状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形三种。 在陪葬墓区的中心位置,曾经出土“齐一宫当”、“齐园宫当”。“齐园”文字瓦当。这说明在陪葬区内还有“齐园”建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封八子为王,“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刘肥是刘邦宠爱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显贵,死后陪葬长陵,并为之建筑园寝。出土的“齐园”等瓦当便是曹夫人寝园遗物。 § 关于刘邦 刘邦刘邦,字季,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二零九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放称沛公。他与项羽起义军一起消灭了秦王朝。在楚汉战争取得胜利后,刘邦即皇位,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刘邦即位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以后便因他们谋反或借口他们谋反,先后将其中六个除掉。在他取得政权之前,尚能豁达大度,以大局为重,所以刘邦阵营,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取得政权后,就疑虑多端,生怕众臣谋反,容不下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斩韩信、诛彭越、伐陈源,贬张良,故有歌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玻,谋臣亡。”刘邦居帝位后,途经故乡沛县,设宴招待众乡亲,酒意微熏之际舞剑作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风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三尺宝剑,斩白蛇,进咸阳,取得天下的人。 他在位期间,消灭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了农业生产,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死后被谥为高祖,葬于长陵。在他晚年时因征讨英布,箭疮复发,在回军路上病例,吕后给他请来医生,他拒不就医,认为他的命运是由天安排,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谥号为“高皇帝”。 刘邦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不愧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转化为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长安志》和《咸阳县志》记载,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于长陵周围,由于长陵建于渭水北岸的边缘,远望若山丘高耸,显得非常雄伟。 § 吕后之墓 吕后 据《关中记》载:“长陵城墙有南、北、西三面,东面无城,陪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东南200米处为吕后之墓。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这可能是为了表明刘邦与吕雉这对昔日的患难夫妻生死相依,甘苦与共吧。吕后是刘邦微时之妻,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彭越惨败,刘邦落荒而逃,吕雉被俘,在楚营作了两年多的人质;刘邦建汉朝之后,仍南北征战不已。吕雉与萧何坐镇长安、她巧设计谋,诛杀了威震天下、对刘邦威胁最大的两员虎将—韩信和彭越,有力地支援了刘邦的事业。刘邦与吕后绝非一般的帝后关系可比,他们永相厮守,是很自然的。刘邦死后,吕后专权,立其子刘盈为帝(惠帝),剁去刘邦生前爱姬戚夫人手足,挖去双眼,置于厕中将其害死,又以鸩酒毒死其子如意。惠帝死后,吕后大封吕氏宗族,独揽天下。她称制八年,病死于长乐宫,合葬长陵。1976年,吕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玺”一方,可能是吕后之物。 吕后所作所为引起朝廷大臣不满,两大势力展开斗争。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以周勃、王陵为首的汉室元勋抓住时机,一举诛灭了吕氏集团,拥立刘桓为帝,即汉文帝。由此,吕后的女皇梦破灭,结束了动荡的政局,汉代进入了“文景之治”阶段。 § 史书记载 长陵近景(注意封土上的塌陷坑) 《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长陵,高帝置”。可见刘邦生前已为自己选址,修了陵墓。长陵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南北相距27里。晴天丽日,如果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长陵山”清晰可见。 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陵园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 《三辅黄图》 ),折合今天长度为3150米。围绕陵园有高大的墙垣,东西南北四面墙均于正中开门。考古工作者据此对陵园四周进行测量,发现陵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实测的结果与文献记载大体吻合。陵园的四面墙壁均有遗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墙保存得最好,尚有高3米、长600米左右的一段墙赫然矗立。西墙下4米的深处,还发现了五条水道并列的一组排水管。这种房脊形的水道高宽各50厘米,为秦汉时常用的标准水道。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续汉书·祭祀志》 ),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据《关中记》载:“长陵城墙有南、北、西三面,东面无城,陪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长陵东南200米处为吕后之墓。据《长安志》和《咸阳县志》记载,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于长陵周围,由于长陵建于渭水北岸的边缘,远望若山丘高耸,显得非常雄伟。 § 考古发现 吕后陵正面 1965年冬,在长陵陪葬墓中,出土了驰名中外的3000彩绘兵马俑。在陪葬墓区发现东西两排,两两相对的 11个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当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那么高。虽不是真人原大,但个个威武十足。他们身披各式用绚丽的红、白色描绘出甲片的黑色销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骑兵俑葬于6个坑内,他们身着红、白、绿、紫等颜色的服装,上面还有彩绘的图案,大多也披着黑色铠甲。所骑之陶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贴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鸣,似急欲出征。这批兵马俑显然是殉葬用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为谁殉葬的呢?为揭开此谜,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乐器,彩绘漆木车、漆箱等用具。特别重要的是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银缕玉衣下葬的,身份相当高。有学者参照《水经注》的记载,认为这两个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应当是可信的。周勃为沛人,从公元前209年便跟随刘邦起事。他为人质朴少文,深得刘邦信任。刘邦临终前预言将来“安刘者必勃”。果然,在诸吕图乱、刘氏 之朝岌岌可危之际,周勃作为手握重兵的太尉,立即与丞相陈平谋划,诛灭了诸吕,迎立了文帝,为刘氏王朝立下了一大功劳。周亚夫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文帝临终告诉太子刘启,若一旦有危急,可以周亚夫将兵。刘启(即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东方地区便爆发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受命出征,三月之内平定了酝酿已久、声势浩大的叛乱。周氏父子对安刘定国,功劳可谓大矣!在汉代,重要的军事将领死后,朝廷给以隆重的礼遇。以军阵送葬。杨家湾庞大的陶俑群,正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以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们在汉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军阵送葬,在当时该是名正言顺的吧!西汉灭亡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今二千多年过去了,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古原上。 中国第一枚皇后专用玺·皇后之玺。 在长陵附近曾出土有“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篆文的瓦当,1968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颗有“皇后之玺"篆文的螭虎纽白玉印,可能系吕后之印。长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安城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方通体晶莹润泽的玉印,它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为螭虎纽,虎形呈伏卧状,头尾微向左边蜷曲,怒目张口,造型生动。玉印四周有线雕云纹。印面为正方形,边长各2.8厘米,上面赫然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经考证其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专家认为它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迄今已发现的若干皇后印玺的主人中时代最早的,故极为珍贵,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在长陵邑、陵园和陪葬区范围内均发现有汉代遗物,有汉代砖、瓦、瓦当、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铁铲、铁夯头等,其中以瓦当最多。种类有圆形和半圆形,带字的和图案花纹等。圆形的以花纹图案为主,半瓦当多为素面。带字圆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长陵西神”、“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陶水管有圆水道和五角水道两种。花纹砖为最常见的回纹和菱形纹,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花纹作几何形、菱形、柿蒂叶等。砖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宫二”、“宫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 旅游指南 长陵[汉] 美食 臊子面 特点: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汤多面少,面条热得烫嘴,油要多。 简要介绍: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武功镇起花面 武功镇起花面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 兴平醪糟 兴平醪糟为汤式食品。选用高级糯米,经筛、捡、淘、泡、蒸后,并拌入特制曲母,利用一定温度储封发酵而成。以气味醇香、清甜质绵、耐饥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 永寿安宫桥大麻花 永寿县安宫桥大麻花主产监军镇安家宫村,生产历史悠久。采用细白面,经多次揉制,再用菜籽油两次炸制而成。成品长尺余,粗如手臂,个大色亮,香味扑鼻,干脆爽口,宜于存放,为馈赠、佐餐之佳品。 购物 淳化刺绣 俗称绣花,扎花,民间视为女红首技。旧时姑娘到十三、四岁、绣花为必习技艺。新娘出嫁,绣花枕头,绣花鞋和绣花裹肚等为亮嫁妆必备之物。县刺绣厂集淳化民间绣花之大成,有绣花姑娘数10名,技艺娴熟,花样翻新,技术力量雄厚。产品供县内市场,畅销县外。以装饰生活必须品为主,如床罩、床帷、被罩、枕套、门帘和台布等。图案有飞鸟虫鱼,梅兰竹菊,果品蔬菜和戏曲人物等。技法分直纹绣、悬纹绣和机绣三类。针法有齐针、套针、游针、平针、平针参线、跳针参线、挖孔、贴花和拔眼等。一绣在手,美观实用,物美价廉,实为装扮生活的最佳选择。 彬州梨 彬县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彬县分布广泛。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 彬州梨种,目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到2003年全县彬州梨栽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经测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县人民将彬州梨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发展彬州梨生产。1991年彬州梨参加陕西省果品评优会获得第一名。1995年彬州梨再次参加全省水果评优会,获得陕西省优质果品称号。彬州梨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大晋枣 彬县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县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明诗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树龄300年以上的大晋枣药用极高,自古以来为历代贡品。大晋枣色泽鲜艳,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浓,营养丰富。鲜果含糖量20.6%,干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质1.2-2.3%,脂肪0.2-0.4%,并含有铁、钙、磷等矿物质,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维生素D3000毫克,营养成份高于其他枣类。大晋枣重鲜果单果最重达50克,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美誉。在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被誉为“枣王”。彬县大晋枣分布面积,主产区在泾河川道。彬县目前有大晋枣面积1.2万亩,年产量1000吨。彬县大晋枣是食用、药用的佳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交通 咸阳火车站乘5、8路公共汽车直达长陵。 § 参考资料 [1] 中国通用旅游 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19996.html [2] 中华传统文化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1-12/2180317232.html [3] 2003年版 《中国名陵》,百花文艺出版社 [4] 自助游服务网 http://www.cms4.cn/Pro_show.asp?proid=290 [5] 古城旅游网 http://www.16trip.com/silu/letterShow.asp?ID=1009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