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亮(1143~1194) |
释义 | § 陈亮(1143~1194) § 正文 南宋思想家。字同甫。婺州(今浙江 金华)永康人。因此,他的学说称为"永康学派"。宋孝宗乾道时,向朝廷进《中兴五论》,力主抗金,未受重视。后归故里,设学授徒。淳熙五年(1178),又接连三次向朝廷上书,陈述应武力抗金以收复中原的主张,虽引起宋孝宗赵眘的注意,欲加重用,却因触怒当政大臣,为所阻挠,未能面见孝宗而归。九年春,访朱熹于婺州、衢州,此后数年,双方书信往返,就"王霸义利"展开辩论。他反对朱熹所谓"道"是脱离人和物而独立存在的理论,也不同意朱熹所坚持的天理盛行于三代,而汉、唐只是人欲横行时代的观点。陈亮认为"道"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单独存在,并希望宋朝也像汉、唐那样强盛,能够抗金雪耻。朱熹把陈亮的意见归结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八字,陈亮大不以为然,强调自己的主张乃是王霸一元论和义利一元论,即他所说"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这就是宋代思想史上有名的"王霸义利之辩"。陈亮提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功利主义,反对空谈性命道德的理学家,认为这些"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不关心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人,是"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同时还认为:宋朝的法制虽不可以轻易变革,但亦应有所变通,以适应新的形势。陈亮还是文学家。他的政论文章气势磅礴,所作词亦很豪放。他早年与辛弃疾相识于临安,淳熙十年访辛弃疾于铅山瓢泉,从此歌词唱和。他写出了"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等词句,以抒发其抗金爱国之情。陈亮自乾道时上书宋孝宗,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直言不讳,不断受到当权者的迫害,不仅科举考试屡次落第,而且受诬陷连遭大狱,几被置于死地。出狱后不改初衷,仍倡导功利主义,主张抗金。绍熙四年(1193),年五十一,中进士第一名,授承事郎,签书建康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他及第后,复赋"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等诗句以明心见志。但未及赴任即病卒。他著有文集四十卷,词集四卷,现在传世的《龙川集》仅三十卷,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本子。 参考书目 邓广铭:《三十卷本陈龙川文集补阙订误发覆》,《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邓广铭(恭三):《陈龙川传》,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