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鱼胡同 |
释义 | § 描述 金鱼胡同,西口是繁华的东安市场和吉祥剧院,东口以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那府为顶端。当年的金鱼胡同也就是两丈宽窄,胡同的两侧是古槐,小碎石头渣子混着沥青铺的路面,路面不平,走路时要是鞋底子薄,遇上翘起来的小石子会硌脚心。即使这样简陋,金鱼胡同也是北京有数的几个最聚人气的地方。 明朝属澄清坊。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1988年,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扩建,将半条金鱼胡同拆去,那家花园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贤良寺,为清北京内八刹之一。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为怡亲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将寺移建于此。因该寺离皇城较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清末,李鸿章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现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鱼胡同,道路宽敞,街道两旁是高大的台湾饭庄、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 § 近况 东华门大街往东走到头,穿过繁华嚣杂的王府井,对面是金鱼胡同。现在叫金宝街,以前金鱼胡同西起八面槽,就是现在东安的北门,东到米市大街,金宝街现在向东一直通到二环了。 金鱼胡同比一般胡同宽,长五百四十米,可算是条马路。著名的吉祥戏院和东来顺饭庄都设在这里。东安市场在胡同里也开有北大门。再往东,是和平宾馆,这儿本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金鱼胡同中段与校尉胡同相交,沿校尉胡同向南到冰盏胡同再往东转,那片毫不起眼的围墙里,便是从前的贤良寺。 金鱼胡同 贤良寺原在校尉胡同西侧,雍正十二年由怡亲王故邸舍地为寺,山门开在帅府胡同,约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的东面。后身也到金鱼胡同。乾隆二十二年迁到现址,规模缩小三分之二。 旧时,佛教和道教的庙宇宫观并不是天天对外开放的,更不收门票。一般多在初一、十五开庙,接受信徒膜拜和香火布施。也有的是一年仅开放几天的,如白云观是每年正月初一至二十日,黄寺是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等等。平常的费用花销,除了靠香客布施和做水陆道场赚取些收入外,大多依赖出租“庙寓”维持。唐代元稹在《莺莺传》中写到张生寓普救寺,遇借宿的崔莺莺母女,就可看出这种房产生意的悠久历史[视频]。 如今在北京卧佛寺两旁,有六七个精致的四合院落,提供开会租用,名曰“卧佛寺饭店”,很有从前“庙寓”的遗风。我对贤良寺感兴趣,是因为这里在清朝时,曾是高级地方官员进京时常借的馆舍,更是直隶总督李鸿章进京时的行辕。那时李鸿章虽开府保定、天津[视频],却以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而据相国之位,是晚清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大员。史载,李鸿章当时外出,必有一百名身穿灰呢窄袖衣,肩抗洋枪的淮军卫队作前导,贤良寺门前冠盖如云,风光一时。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和《中俄密约》,为国人垢病,又被罢去直隶总督的职务,挂着大学士和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在京闲赋;1901年庚子之乱时,李鸿章奉诏从两广总督任上北旋,与各国公使谈判和约,也都住在这里。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东城名刹最少,只有校尉营冰渣胡同内贤良寺。……自李文忠侨居之后,已成什官行台矣”。 § 附近景观 金鱼胡同 东安市场在胡同路南,路北相对的是天源酱园。酱园那奇特的大屋顶建筑在北京是绝无仅有,无论谁进去都感到特别的舒服,绝没有其他地方的酱菜店里那种弥漫着酱和各种菜味儿的污忒味儿。 这座建筑的奇特之处,是在砖雕的大门之后有个长方形的天井。这儿是什么地方?王府井寸土寸金的地界,搁在其它商号早建楼了,可天源宁可让这么大一块土地空着。这座天井是绝对的“天源”特色。别人的天井,尤其是南方的天井要求是仰头见天的。天源的天井是带盖儿的,四角竖起四根大柱子,上面盖有绿色的顶子。赶上天降暴雨,人们呼喊着拥进天源的天井里,既可观风赏雨,又免去了落汤鸡的尴尬。细细体会,天源酱园子没有其它卖酱菜的那股酱菜味儿,大概也归功于这座天井,但凡气味都往上走,酱园子里的污忒味儿就从天井这里“拔”走了。 西口南把角是银行,与古玩店隔路相望。它是分理处一级的单位,老百姓很少去,大家一般都去储蓄所。我到这里办过一次存取款,里面很清净,而且工作人员有礼貌。往东是东安市场的北门,北门已经修过无数次了。后来索性让东来顺占了,建了三层的楼房,买卖火! 过了东安市场北门才是吉祥剧场,别看吉祥戏院名气大,其实它里面容积不大而且设备简陋,小的时候记得里面也就是演演京剧评戏曲艺之类,并不火,北京城里剧院的风头被西单东南角的长安夺了。所以,在白天,吉祥里面演电影的。演的也不是首轮,而是二轮三轮的片子,只是比隆福寺的东四剧场好一点,那里专门演最老的末轮片子。有时候,东安市场里扯着灰白布耍杂耍的说相声的都比它火。 金鱼胡同里也有跑街吆喝的——剃头的、卖风车的、拉洋片的、卖臭豆腐的、鲜鱼水菜的。有一年寒假,我跟几个同学逛完市场逛金鱼胡同,一个胡子拉碴的汉子低着头扛一大面口袋走我们跟前,冷不丁地暴呼一声:“半空儿,多给——”我吓了一大跳,继而琢磨:“他扛那么大的面口袋,也不怕累趴下?”同行有懂的:“傻啊你,那里面是空花生壳子。”原来,那是东安市场里果子局淘汰的炒花生。那时候的炒货,讲究的很,炒前过筛,炒完过簸,决不含糊。顾客买到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这汉子背的就是簸出来的皮子。他花一点钱背走,再走街串巷卖给闲得没事打发时间的居民。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连收音机都没有。尤其在冬夜,两三个人围着火炉子,用“汆儿”给每个人沏上一杯茶叶末儿,再一人弄一堆“半空”,剥着闲聊,吃的着吃不着花生米是次要的,要的是个氛围。一洗脸盆“半空”也就剥出一捧小花生米。 金鱼胡同还有大酒缸,就是一种酒铺,临街的,没有桌子,只有几口埋半截的大缸,上面是大号缸盖,客人喝酒就拿它当桌子,好玩。有人说缸里面有酒,有人说没有。有没有,只有掌柜的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