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陵画派 |
释义 | § 画派简介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世称“金陵画派”。一般认为以龚贤为首的八位画家代表了这一流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还有樊圻、高岑、邹喆、蔡泽、李又李、武丹、高岑。另外还有人把施震、盛丹、王概等人列为八家。可见,当时的南京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画家。龚贤曾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南京)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彼此除偶有笔会以外并无深交。他们相聚在南京,用各自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他们的艺术成就各不相同,而声名最高、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1] 清高岑 松窗份瀑图 清樊圻 春山策杖 清龚贤 寒林古屋图 § 画派代表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 长期侨居金陵(即今南京),位居“金陵八家”之首。 他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他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13岁习画,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已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随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在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中,他顽强地学习绘画艺术,还写了大量深沉悲壮的诗歌,倾吐民族志士的一腔忠言。 清顺治二年(1664)前后,龚贤的妻子及其他亲人相继有8人去世,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在南京,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又自写小照,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龚贤晚年幽居于此,赋诗作画,描写祖国的江山之美,抒发爱国情感。 孔尚任是孔夫子的后代,是龚贤的一位“忘年交”。1689年,孔尚任来南京,拜访了龚贤,病中的龚贤讲了许多官场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后完成了名剧《桃花扇》,其中许多内容就是龚贤在南京的亲身经历。龚贤逝世后,孔尚任帮助归葬昆山故里。[2] §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有:《深山飞瀑图》、《急峡风帆图》、《木叶丹黄图》、《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云林西园图》等,其著作为:《画诀》、《香草堂集》、《柴丈人画稿》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