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陵天妃宫 |
释义 | § 金陵天妃宫 妈祖何许人,天妃又从何而来?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有诗云:“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名林默,昵称默娘,诞生于福建莆田市湄洲附近的一个小渔村。林默自幼聪敏,稍长从塾师就读,精研医学,通晓气象,尤善水性,是一位热心救助海难的勇敢的渔家女。每当东海海面上经过的商船渔舟遇到风险,她便前往救助。公元987年,她在最后一次救海时,不幸遇难,时年27岁。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这位海的女儿的英勇事迹很快传播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地,人们无不感动,捐款立庙奉祀,称为海神妈祖。 妈祖神迹逐渐由民间传到官府,宋徽宗下诏给妈祖庙赐以“济顺”匾额,而金陵天妃宫里的神像则被封为天妃,封号从最初的“济顺”二字,累加到八个字,即“护国庇民普济天妃”,从而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 天妃封号又与郑和航海事迹有关。公元十五世纪初叶,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一开始船队就是从下关惠民河出发,然后沿着长江顺流出海的。传说他率船队七下西洋中,第三次宝船穿过台湾海峡时,遇上狂风恶浪,有人巅落水中,林默驾舟踏浪前往抢救,化险为夷。当郑和船队从西洋顺利归来,将海上转危为安的经过上奏皇帝后,即封海神娘娘为天妃,并于永乐14年(即公元1416年),在京师石头城仪风门(今兴中门)外,大兴土木建造天妃宫。 当年天妃宫建筑选址狮子山麓、长江之滨,不仅地理位置好,风物幽雅,而且与妈祖神迹相吻合。整肃的庙道,庄严的仪门,庙中的两边廊庑绘有海上女神显灵救助的各种壁画,栩栩如生。后殿安坐着端庄的天妃神象。据记载,原先东海一带的妈祖庙里的塑像,是一脸虔诚的渔女形象,而金陵天妃宫的妈祖,因被封为天妃,头戴凤冠,身穿龙袍,内饰霞帔,庄严大度,双目凝神,给人以安然镇涛、威慑四海之感。天妃宫落成后,凡下江下海的人,都要前来朝拜,所以历朝历代香火十分旺盛。需要提及的是,郑和的后裔对妈祖尤为尊奉虔诚。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有一支庞大的后裔。现在后裔中辈份最大的是第十七世孙,辈份最小的是第二十一世孙。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不时到惠民河祖先出海的起点缅怀观瞻,还到天妃宫(遗址)谒祖,寻幽探胜。 金陵佳丽地,兵家必争处。当年那座十分壮观的天妃宫,也毁于兵燹,后人难以窥其貌了。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天妃宫石碑。石碑高四米,宽一米五,碑身立于一只大神龟之上。石碑用材质地坚固,碑额雕有四条穿云纹龙,工艺极为精湛,富有艺术想象力。碑上书刻十一个大字“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全部用正楷书写,记述建宫起因,歌颂护海女神无数次踏浪救难的事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