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锥栗
释义

§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锥栗

锥栗

种拉丁名:Castanea henryi (Skan) Rehd. et Wils.

种别名 :珍珠栗

科中文名:壳斗科

科拉丁名:Fagaceae

属中文名:栗属

属拉丁名:Castanea

国内分布:豫,陕,皖,苏,浙,赣,湘,鄂,川,黔,闽,粤,桂,滇

海 拔:100-1800

中国植物志:22:011

英文植物志:4:316用  途:是我国重要木本粮食植物之一。果实可制成栗粉或罐头。木材坚实,可供枕木、建筑等用。壳斗木材和树皮含大量鞣质,可提制栲胶。

分  布:产神农架南部及东部。

生  境: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与响叶杨、灯台树等混生。

繁殖方式:播种繁殖,也可嫁接繁殖。

习  性:喜光,耐旱,要求排水良好。病虫害少,生长较快。

[1]

§ 概述

锥栗,野生于武夷山脉东南麓的中国锥栗之乡一建瓯市及政和县。历史上有名之贡闽榛就产于此,据《本草纲目》记载:栗、肾之果也,栗能通肾,益气温胃,久食必强健。

锥栗是我国名特优经济林干果,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2000年3月建瓯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2000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建瓯锥栗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东南麓。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温度18.7℃,年降雨量1670mm。非常适宜锥栗、杉木、毛竹等树种生长。

§ 正文

建瓯锥栗 锥栗

(《广西药植名录》)

§ 异名

栲栗(《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拷的种子。

§ 植物形态

桂林栲,又名:山锥、锥子树、勒翠。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暗灰色,老时不规则开裂;小枝有椭圆形成孔。

锥栗 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常圆形,稍斜,上半部边缘有疏而利的锯齿,侧脉约10对;叶柄长1~2厘米。花细小,单性,同株;雄花绿白色,排成直立、分枝的穗状花序簇生于小枝顶部;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总苞径约2.5厘米,外面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内有坚果一个。坚果近卵形,长约12毫米,黄褐色。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及山谷,常与他树混生。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广布长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果壳(锥栗果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发源地、主产区

据史料记载:建瓯栽培锥栗已有1800年历史。历史上有名的“贡闽榛”就产于建瓯市。近年来,建瓯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锥栗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

锥栗 有力地推动了锥栗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经测定,建瓯锥栗蛋白质含量在7.6%以上、脂肪含量在2.0%以下、水溶性总糖含量在13.1%以上,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口感香、甜而不腻、营养丰富、键胃补肾等特点。产区群众习惯用锥栗粉代米给儿童食用,是老少皆宜地天然木本粮食。

建瓯是中国第一个“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建瓯锥栗”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锥栗的栽培面积达42万亩,在锥栗的栽培品种、面积、产量上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全市年产量2.9万吨,产值达1.8亿元,栗农年人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锥栗产业正成为建瓯农产品中的一道“招牌菜”,让锥农的腰包越来越鼓。

§ 福建省政和县

中国第二个锥栗之乡,地处闽北山区,这里出产的锥栗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政和县处在南平市V字形的锥栗产业带上,锥栗年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加工后制成的即食锥栗、手剥锥栗也远近闻名。

§ 采集

夏、秋采集,晒干。

§ 性味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平。"

§ 功用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滋补,健胃。"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健胃,补肾。治肾虚,痿弱,消瘦。"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炒食;或与瘦猪肉同煮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