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采桑子
释义

§ 名称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唐五代时期教坊名曲。

§ 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1]

§ 作法

本调四十二字,前后阕各二十一字,三句。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应注意的是:(一)前后阕前两句意思一般都连成一气,第三句可另起一意;也有三句一气贯下的。(二)后阕前两句一般都要求用对仗,只有个别词作例外,如韦庄词:“暗想玉容何处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1]

§ 赏析

采桑子(彭浪矶1)

《采桑子》朱敦儒

作者: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2,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3,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

1.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2.扁舟:小舟。

3.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评析

此篇亦是作者南渡之后的作品。开篇直言自己乘舟南下,如旅雁孤云一般流落到了江南。一个“客”字,点出作者并未像当朝权贵一样,只管偏安江南,错把他乡当故乡。下句顺势带出故国之思,回首处仍可见中原万里的战乱烟尘,不由泪满巾袖。下片重在写景,然而景全是清冷之景。暮色四沉中,苍碧的山峦对着冷寂的汀洲,枫叶、芦根皆为深秋特有之物,令人联想起“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之句,且又是将落的一轮残日,无波的一汪静水--正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触目是这样萧瑟的秋景,萦怀是这般凄凉的冷泪,怎不愁损这背井离乡的去国人?全词流畅清丽,而又蕴涵着沉郁痛挫的情致。

欧阳修《采桑子》

《采桑子》欧阳修

作者: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③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安徽颖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②残红,落花。③阑干,栏杆。④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冯延巳《采桑子》

《采桑子》冯延巳

作者:冯延巳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评语

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

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

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

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仅寓孤闷之怀。江左自周师南侵,朝政日非,

延巳匡救无从,怅疆宇之日蹙,“夕阳”句寄慨良深,不得以绮语目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触景感怀,文字疏隽。上片,径写独游之悲,笙歌原

来可乐,但以无人偕游,反增凄凉。下片,因见双蝶、双燕,又兴起己之孤独。“绿树”

无名氏《采桑子》

作者: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鉴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

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

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晏殊《采桑子》

作者: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鉴赏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澈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晏几道《采桑子》

晏几道

作者:晏几道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歌罢还颦。

恨隔炉烟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鉴赏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

上片着力“泪”字与“颦”字。歌女的凄凉身世,痛苦心情,词人对她的同情和爱慕,都这里表达出来了。如俞陛云所说的:“不过回忆从前,而能手写之,便觉当时凄怨之神,宛呈纸上。”下片写别后相思,楼外柳、楼中人对举,全从倦客写去。过片两句,言自从分别过后,想那楼外垂杨,又该几度春天更换枝叶。“垂杨”,旧体诗词中,往往有着各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古来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因而见到杨柳便使人联想到别离;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几换青春”,犹言过了几个春天。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青春。”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绿,故云青春。词中说青春几回更换,语意双关,亦暗示人的年华渐老。“倦客红尘”,犹言红尘中之倦客,词人自谓。上与“别来”“几度青春”相应,飘零岁久,故云“倦客”;下连“长记楼中粉泪人”。“红尘”对照“楼中”,“倦客”对照“粉泪人”。“楼中粉泪人”,篇首所写初见时歌女形象,至此特再大书一笔,不但词的作法上做到首尾相应,思想感情上也是以初见时她的“泪粉偷匀”的情景最撼动人心,因而别来长记不忘。至此,作者对这一歌女的形象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苏轼《采桑子》

《采桑子》苏轼

作者: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鉴赏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吕本中《采桑子》

作者: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鉴赏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纳兰容若《采桑子》

纳兰容若

作者:纳兰容若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鉴赏

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 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 哀怨动人。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浮荷《采桑子》

作者:浮荷

天堂有思楼船雪,逝随情空。逝随情空,无情不恋只落红。

人间不思楼船雪,冷落清宫。冷落清宫,愁写江天一色中。

主旨:对被无情之人冷落的惆怅。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鉴赏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 《采桑子》别名的典故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即《采桑子》,宋泽元校本 《草堂诗馀》因黄庭坚“丑奴儿”词而误将李后主一首《采桑子》作《丑奴儿令》。宋黄庭坚《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乾。 佳人别後音尘悄,消瘦难拼。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此词按律既是《采桑子》,为什么黄庭坚将《采桑子》作《丑奴儿》呢?从黄词来看,黄庭坚“丑奴儿”三字应该只是该词的题,后人误将“丑奴儿”三字作为《采桑子》的别名。“丑”有怨义,《淮南子·说林》:“莫不丑于色”即是此义。从黄词也可以看出此词所述的就是“怨妇”。

《罗敷媚》

《罗敷媚》 源自汉乐府《陌上桑》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和采桑女秦罗敷的故事。据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王,驻地在邯郸。秦罗敷是邯郸城里的大美人,因而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着迷。她十八岁嫁给王仁为妻,王仁在赵王府担任千乘,夫唱妇随,情爱甚厚。白天王仁出去公干,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农闲时便以弹筝唱歌自娱。

一天,赵王经过一带桑林,发现桑荫中有一丽人,秀艳动人。便上前调笑,丽人不为所动。经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 子。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怀,玄思冥想,决定宴请秦罗敷,然后再相机行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赵王已有几分酒意,逐渐话语有些轻薄。这时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赵王不好意思拒绝,秦罗敷便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赵王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赵王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无奈只好怅然作罢,而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

因采桑女名秦罗敷,宋·陈师道词《罗敷媚》:“春风吹尽秋光照,瘦减初黄。改样新妆。特地相逢只认香。 南台九日登临处,不共飞觞。镜里伊傍。独秀钗头殿众芳。”按律,此词也是《采桑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