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丹麦戏剧
释义

丹麦戏剧丹麦最早的戏剧活动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圣经故事演出,多由教会神职人员或神学院学生在礼拜仪式中进行。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戏剧逐渐取代宗教戏剧,形式有闹剧、音乐剧、喜剧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丹麦戏剧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电视剧的兴起,它对传统和实验性的舞台剧有强烈冲击。

§ 发展历程

丹麦最早的戏剧活动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圣经故事演出,多由教会神职人员或神学院学生在礼拜仪式中进行。最初演出的圣经故事,多用拉丁语。12世纪后出现用丹麦语演出的宗教神秘剧或道德剧。现存最早的戏剧剧本是描写使徒事迹的《多罗西亚喜剧》(1531)。

丹麦戏剧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戏剧逐渐取代宗教戏剧,形式有闹剧、音乐剧、喜剧等,主要演出场地也由教堂移入宫廷。世俗戏剧广泛吸收丹麦民间歌舞的因素,发展出一种称为“歌唱剧”的独特戏剧形式,在巴罗克文艺时期盛极一时,成为丹麦戏剧的传统之一。“歌唱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劳伦伯格(1590~1658)及其《阿里翁》(1599)。喜剧多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生活,代表剧作家是兰克(1539~1607)。他的作品有据普劳图斯《一罐金子》改编的《吝啬鬼》(1599)和《参孙之狱》(1599)等。

18世纪初,丹麦戏剧兴盛起来,剧作家斯基尔(1650~1694)仿莫里哀写了一批喜剧。但真正对丹麦戏剧作出贡献的是具有“丹麦莫里哀”之称的L.霍尔堡。他广泛吸收阿里斯托芬、普劳图斯、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莫里哀的喜剧手法,创作了一批以丹麦生活为背景的喜剧。代表作有《山上的耶柏》(1722)和《政治工匠》(1723)等。

18世纪中叶,丹麦戏剧一度衰落,1775年尼托夫剧院的建立标志丹麦剧场艺术的新发展。尼托夫剧院(现名“丹麦皇家剧院”)上演了布鲁恩(1745~1816)的《扎里尼》(1772),该剧被认为是丹麦第一部标准悲剧。18世纪后期出现的最重要剧作家是埃瓦尔德(1743~1781),他受P.高乃依和W.莎士比亚的影响,创作了以丹麦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悲剧《巴尔德之死》(1773)和具有强烈浪漫色彩的《渔夫》(1779),为19世纪初丹麦浪漫主义戏剧运动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剧作家提出“更新民族喜剧”口号,把剧作内容从反映市民生活转为描绘丹麦的自然、历史和乡土风情。这时产生的一批喜剧作家,以海贝格(1791~1860)为代表,作品有 《四月的愚人们》(1826)等。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G.欧伦斯莱厄受J.C.F.席勒和J.W.von歌德的影响,侧重写丹麦历史事件,歌颂丹麦民族英雄,有《阿拉丁》(1805)和《圣奥拉夫》(1836)等作品。

丹麦浪漫主义戏剧有明显复古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著名文艺理论家G.布兰代斯(1842~1927)提倡文艺批评社会、干预现实。他的理论通过易卜生和J.A.斯特林堡的剧作影响了20世纪初丹麦戏剧。H.伯格斯特拉姆(1868~1914) 仿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出《林格加德公司》(1905)和 《夫人茶点》(1910)。纳坦森(1868~1944)写了讨论丹麦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的《四壁之内》(1912)。S.伯尔伯格(1898~1947)在斯特林堡表现主义剧作影响下,强调对个人心理的研究,代表作有《没有一人》(1920)等。这一时期的剧作家还有G.威德(1858~1914)和 H.德拉克曼(1846~1908)。他们强调戏剧的娱乐作用,致力于形式上的实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丹麦戏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戏剧出现两大倾向,一是主张继承进步传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30~40年代的O.P.L.费舍尔(1904~1956),著有《孩子》(1936)、《替罪羊》(1938)和《月中人》(1951)等。第二种倾向是一些作家既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又充满失望和颓废情绪,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的作品多具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特色,经常在舞台上表现梦境、幻觉和潜意识。代表作家有蒙克(1898~1944)、阿贝尔(1901~1961)和索亚(1896~ )。蒙克著有《理想主义者》(1928)、《单词》(1932)和《罪犯和圣贤》(1933);阿贝尔著有《失去的旋律》(1935)和《夏娃为关心孩子的时代服务》(1936);索亚著有《我是谁?》(1932)、《尼尔松爵士拿掉了遮羞布》(1934)和《我的高帽》(1939),索亚在20世纪50年代还创作了一批所谓“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以反战为主题,如《狮子穿上紧身衣》(1950)等。

20世纪50年代,有些剧作家为寻找新的社会道德基础,重新提倡“人本主义”,如布朗纳尔(1903~1966)写的《同胞们》(1952)强调人类的互相关心。还有一些剧作如梅思林格(1917~ )的《明日》(1950),表现了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失望。

丹麦戏剧20世纪60年代,奥尔森(1923~ )继承30年代左倾戏剧传统,著有《少年之恋》(1962)、《俱乐部宴会》(1966)、《娜拉走后去哪儿》(1968)和《谄媚者》(1969)等。另一位重要的左派剧作家是L.彼得森(1934~ ),著有《女人就是惩罚》(1965)等。流行于30~40年代的“时事讽刺剧”这时更加成熟活跃,尤其盛行于大学校园,主要剧作家有K.里夫博约格(1931~ )等。和左派戏剧形成对照的是反映资产阶级个人危机的荒诞剧,主要作家是L.潘杜罗(1923~1977),著有《提箱》(1962)和《地下室的吃人者》(1962)。后来又有J.埃恩伯(1932~ )和 A.麦德森(1939~ )。前者著有《丢失的侏儒》(1962),后者著有《生活片断及其他》(1967)等。

20世纪60年代丹麦戏剧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电视剧的兴起,它对传统和实验性的舞台剧有强烈冲击。重要的电视剧作家有罗纳尔德(1928~ ),著有《为一人拳击》(1964)、《进一步通知才到达》(1967)和《我要拿回我的一切》(1971)等。彼得森是丹麦广播剧的重要作家,作品有《肯定生活》(1969)和《来吧,吉卜赛人》(1971)等。

§ 丹麦成功举办儿童戏剧节

丹麦戏剧一年一度的丹麦儿童戏剧节在距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约120公里的尼科宾市开幕。戏剧节创办于1969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儿童戏剧节之一,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7届。戏剧节由丹麦戏剧中心和世界青少年儿童剧院联合会联合主办,丹文化部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参加戏剧节的艺术团体全部免费演出,主办方负责接待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部分参加戏剧节的艺术团体已经达到了专业艺术水准。

戏剧节宗旨之一是保证社区的每一位儿童都有机会观看到至少一场演出。2008年,在尼科宾市及周边地区,共有3万张票被免费赠送。戏剧节宗旨之二是通过举办研讨会、展销会等形式,为本国和外国的戏剧艺术家、演出机构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来自90个丹麦和国外专业戏剧团体、公司的约450人应邀参加了本届戏剧节。上海天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应邀参加。

戏剧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儿童。奥胡斯大学文化政治研究中心教授J?rn Langsted认为,“戏剧节为儿童提供了互相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同时也为研究和解决儿童问题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论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 丹麦剧作家

霍尔堡,L. Ludvig Baron von Holberg (1684~1754)

丹麦戏剧丹麦剧作家、历史学家。出身于挪威卑尔根一个军人家庭。1702年移居丹麦,1704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1717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职位,1737年任大学总监。对丹麦启蒙运动发生过重大影响。

霍尔堡是第一个用丹麦语言从事戏剧创作的多产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33部喜剧,全都是为哥本哈根国家剧院写的。 其“性格喜剧”中著名的有 《政治工匠》(1722)、《大惊小怪的人》(1726)、《法国的让》(1722)、《埃拉斯穆斯·孟塔努斯》等,多选择社会上的一些人物类型,展示其性格的缺陷和弱点,进行道德说教。他的“举止喜剧”著名的有《假面舞会》(1724)、《蒙面女郎》和《亨立克和潘尼拉》等。这类喜剧大多描写年轻男女一见钟情、几经曲折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伊萨卡的尤利西斯》(1723)和《梅兰培》(1723)是对德国冗长的历史大戏和法国亚历山大诗体悲剧的戏拟之作。

霍尔堡的喜剧从题材到风格都深受莫里哀影响,剧中常以小市民、农民等小人物为主人公,充满浓郁的平民生活气息和情趣。著名文学作品尚有讽刺长诗《彼德·鲍斯》(1719~1720)和幻想旅行小说《尼尔斯·克里姆地心游记》(1714)等。丹麦文学史家称他为“丹麦文学之父”。

欧伦斯莱厄,A.G. Adam Gottlob Oehlenchsleger (1779~1850)

欧伦斯莱厄,A.G丹麦剧作家、诗人、小说家。1800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北欧历史和神话学。1808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美学教授。23岁时以描写古代丹麦神话的长诗《黄金号角》(1802)成为丹麦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

当L.霍尔堡的喜剧衰落时,欧伦斯莱厄选择了古代历史、传说和异教神话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剧和神话剧,为丹麦戏剧带来了生机。他的著名历史剧《帕尔那托克》(1807)、《斯特科德尔》(1812)等,反映了新与旧、民权与王权、人道主义与社会压迫之间的斗争。他在18世纪30年代以后创作的《玛格雷特女王》(1833)、《圣奥拉夫》(1836)、《克努德大帝》(1838)等历史剧中,流露出把王权理想化的倾向。他的著名剧作还有悲剧《哈姆雷特》(1846)、童话剧《阿拉丁》(1805)、悲剧《善神巴托尔》(1807)和《哈康伯爵》(1808)、《阿克塞尔和瓦尔堡》(1810)、《瓦里亚格人在君士坦丁堡》(1827)、《查理大帝》(1829)以及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生平的《克雷吉奥》(1811)等。此外他还著有诗歌、小说、自传、回忆录和美学论著,享有“斯堪的那维亚作家之王”盛誉。

§ 相关词条

西班牙戏剧 希腊戏剧 新加坡戏剧 新西兰戏剧 匈牙利戏剧 伊朗戏剧 印度尼西亚戏剧 印度戏剧 英国戏剧

§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religion/2008/200801021124280.html

[2] http://www.souku.com.cn/viewtitle.jsp?url=4210327

参考书目

[1]Firedzich Gundolf, Goethe, Berlin,1930.

[2]Georg Lukács, Goethe und seine Zeit, Berlin,1959.

[3]H.A.Korff, Geist der Goethe-Zeit,Leipzig,196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