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 |
释义 | § 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是金针菇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生产影响较大。子实体染病后,轻者产生斑点,不宜罐装,重者整丛变黑腐烂,失去食用价值。 §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合理安排栽培季节,南方要使子实细菌性褐斑病症状 体发生期在3月底以前结束,以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及时防治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发病初期可用漂白粉或漂粉精兑水喷雾(溶液内含有效氯1%—1·5%)金针菇。 § 病害症状 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成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转为酱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病菇形态变化不大,也不会引起腐烂。金针菇菌盖病斑外围色较深,呈深褐色,潮湿时中央灰白色,气候干燥时中央部分凹陷,菌柄上的病斑菱形,褐色,有轮纹,外面一圈色较深。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病斑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成褐色,不能直立,有黏液,最后整朵菇变为黑褐色甚至腐烂。[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