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阳城县
释义

§ 历史沿革

阳城县皇城相府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

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祐二年(905),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

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

§ 地理

阳城县卫星地图

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中、东部较为平坦,是该县主要农作区。境内南部山区,山岭陡峭,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且制高点,关隘口、天然石洞繁多,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部山区的云梦山,海拔1951米,为该县最高峰,西北部为丘陵区,属太岳山余支。河流以沁河为主,并有芦苇河、西治河等支流汇入。县境南部还有几条河流注入河南省。 [1]

§ 气候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阳城年平均气温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无霜期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时。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全县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西起索泉岭,东至三盘山为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以北主要有沁河、芦苇河、获泽河。全县地下水、地表水总储量3.8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22亿立方米,地下水1.984亿立方米,重复量为1.502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1.5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0.31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1.229亿立方米。太行山西支伸入县境南部,中条山东支伸入县境西南端,太岳山从北延伸县境中南部。

§ 资源

阳城县水资源

矿产资源 阳城县境内地下矿产资源拥有20多种,主要有: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白云岩、镁等,尤以煤炭、铝矾土、陶瓷粘土储量丰富,是国家优质化工原料无烟煤生产基地。其中煤炭储量 56 亿吨,镁矿探明储量达42亿吨。

电力资源

亚洲第一大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的阳城电厂6台机组已全部投产。全县电力由供电公司提供。目前有1座110KV变电站主变2台63000KVA;9座35KV变电站主变12台63750KVA,可确保电力畅通。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1082.4平方公里,合16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丘陵面积787.2平方公里,合118.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海拔700——1000米之间;河谷平川面积98.4平方公里,合14.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海拔600米左右。

农林资源

全县耕地总资源36542公顷,常用耕地面积26366公顷。牧坡草地面积32.97万亩,森林面积1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其中红豆杉、领春木、山白树、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为中国特有的树种,有中草药300多种。

其他资源

阳城县地上动植物11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0余种,植物3种,有300余种野生中药材,红豆衫北方罕见,山茱萸全国最佳,是中国四大山产地之一。

水资源总量4.67亿立方米。

§ 经济

阳城县

一、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阳城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注重发展和推广运用科技,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8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5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114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6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6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9亿元。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小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2000年,全县粮食产量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袭击,总产量达到12966.2万公斤。种植业结构开始向优质、高效方向调整。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宽裕型小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县新建成7个宽裕型小康村,近1.5万农村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三.城乡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依托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在提高产品质量、品种和经营规模上下功夫,拓宽了二次创业的新思路,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到18365户。

四、“瓶颈”制约明显缓解。能源工业高速发展,2000年原煤产量达到739.12万吨,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电力供应基本满足需求。

§ 交通

阳城县侯月铁路

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晋城至禹门口的干线公路途径县城,是该县对外交通运输的主线。此外还有以县城为中。心的县级公路多条。各工矿、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部分山区以驮运为主。

交通条件发生巨变,全县通车里程达250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镇镇通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尤其是旧城至济源、垣曲、晋城三条公路和候马至月山铁路的建设,为阳城“北上南下”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电信事业近年普及了程控,开通了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分级交换系统,建成了SDS同步传输网和DDN数字数据网。

阳济路 为晋豫两省省际二级公路。起于阳城县东河大桥西端,在阳城县三窑乡孤山村东南入河南省济源市,全长68公里。

晋阳路 高速公路。全长36公里。与晋焦高速公路相连。可直达郑州、焦作、武汉、南京、济南等地市。

晋韩路 晋城至陕西韩城,途经阳城,可直达侯马、运城、临汾、西安等省市。

侯月铁路太原至宜昌、大同至南京西、洛阳至嘉峰等车次,途经阳城站。为东进西出的必经之路。

航空 阳城距郑州机场约200公里;距通用航空公司太原机场300多公里;距长治机场120公里。

§ 行政区划

阳城县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048100。代码:140522。区号:0356。拼音:Yangcheng Xian。

§ 旅游

皇城相府的旅游图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延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

河山楼

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

冢宰第

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

石牌楼

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御书楼

"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匾、联均为原来之实物。

龟城

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紫云阡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皇城古八景:石壁飞鱼、南宅观书、樊溪春晓、静坪红叶、土垸流泉、黄阁青山、梅庄杏花、午亭山庄。

§ 文化

独特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名扬华夏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众多志士仁人。南宋时阳城人萧照,是与李唐齐名的大画家。清代的张敦仁,是著名的数学家、汉学家。自隋朝科举以来,阳城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其中有出过王国光、张慎言等4位尚书和田从典、陈廷敬两位宰相。清朝时期,阳城10人同中进士,10人两次同中举人,夺得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绩,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赢得了“康雍盛时、名列三城”的美誉。

§ 教育

科教兴县硕果累累,教育事业日益受到重视,2000年,全县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共计达732所,幼儿园共计达192所,职业中学8所,劳动力平均受到教育年限8.9年,教学质量在晋城市名列前茅,高考成绩全省有名。科技事业硕果累累,20多年间,申报列项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30余项,农业先进技术650项,引进开发工业新产品上百种,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36项,1996年步入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

§ 社会事业

阳城县就医条件大为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1978年,全县仅有电视差转台一座,现在已发展有线电视台18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8座,天线系统76座,加密电视联网3万余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各种娱乐场所星罗棋布,娱乐设施更为先进,人们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20多年间,全县卫生机构由28个增加到72个,卫生技术人员由580人增加到1571人,就医条件大为改善。全县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到95%,儿童保健覆盖率达88%,全县共有8万人口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

§ 人物

陈廷敬

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quot;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