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铜陵市 |
释义 | §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 地理 铜陵市 地理位置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使铜陵的交通便捷、快速。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71.63万人。 § 气候 铜陵气候 铜陵地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气温前高后低,降水除一月份异常偏多外,其它月份偏少; 春季气温偏高、雨水前少后正常;夏季雨少气温偏高;秋季前期降水少气温高、后期降水多气温低。 降水:年降水量1052.4毫米,较常年偏少24%。冬季(前一年12月至该年2月)降水175.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1%。初雪日出现在11月27日,较常年(12月15日)偏早18天, 终雪日2月3 日,较常年(3月8日)偏早34天,雪期69天,比常年偏少15天。其中积雪2天,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春季( 3--5月 )降水量3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7%。春季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对油菜生长及春耕春播十分有利。夏季(6-8月)降水量22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7%,降水异常偏少。秋季(9-11月)降水量25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秋天雨日多,给水利兴修带来一些困难。 气温:年平均气温16.8℃,较常年偏高0.6℃。终霜日3月8日,较常年(3月13日)提早5天;初霜日11月3日,较常年(11月16日)提早 13天;无霜期239天,基本接近常年的247天。冬季平均气温4.5℃,较常年同期偏低0.1℃;最低气温-7.8℃,出现在1月27日。春季平均气温 17.3℃,较常年同期偏高1.8℃,夏季提前。夏季平均气温27.9℃,较常年同期偏高0.6℃;最高气温39.1℃,出现在7月16日,35℃及其以上的高温日25天,比常年的18天多7天,天气炎热。秋季平均气温17.2℃,较常年同期偏低0.2℃。 主要异常气候:夏季及秋季前期降水异常偏少,加上气温高、蒸发量大,农作物旱情十分严重,山丘区部分地方发生人畜饮水困难。 § 资源 铜陵凤凰山铜矿矿区 矿产资源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农产资源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水产资源 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 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木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旅游资源 在二十几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铜文化特色尤为明显:铜陵牡丹(亦称“凤丹”)与洛阳、荷泽牡丹齐名:养育的“江豚”等珍稀动物世所罕见。安徽省六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的“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新颖独特。 § 环境 铜陵市以建设生态山水铜都为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实施了铜都大道、石城大道和环天井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建成铜文化园及观湖、临湖等游园广场,整治了一批老旧小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城市环境景观明显改善。 新建和改造湖东路、北京东路、隆门路等城市道路76.4公里。 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开工在即,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铜陵港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 经济 铜陵市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了两个百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6%,总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跨过五个十亿元台阶,由9.4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9.4%,总量在全省前移9位。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9%、41.8%和58.1%,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60万吨磷复合肥、海螺三期、国电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相当于2003年前47年投资额的总和。 § 交通 铜陵交通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投资软硬环境良好。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距九华山和黄山分别为80和120公里),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铁路连通浙赣线、淮南线,连接上海——武汉的铜九铁路即将新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陵长江公路大桥贯通大江南北,沿长江走向的快速通道使铜陵与东至上海、西至武汉的广阔区域紧密相联,南北向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正在积极建设,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铜陵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铜 陵 市 面积1113平方千米,人口71万人(2003年)。 铜官山区 面积 30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44000。 狮子山区 面积 53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244031。 郊 区 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 5万。邮政编码244000。 铜 陵 县 面积876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244100。县人民政府驻五松镇。 § 旅游 铜陵长江大桥 铜陵北接巢湖,南连池州,毗邻长江,远眺九华山,地理位置重要,因古代就是生产青铜器重要地区而素有“铜都”之称。 古代的人民给铜陵留下了众多青铜采矿和冶炼的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牛洞采矿遗址,它的发现解开了我国古代史许多关于商代冶炼的谜题,现在的金牛洞虽不像商代那时热闹非凡,但在此仍能感受到当时工人们干劲十足的场景。每年9月到10月,在铜陵都会举行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节,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推向世界,也是人们认识铜陵的重要平台。 具有先进桥梁设计的铜陵长江大桥,横跨长江,站在桥南公园,远眺大桥,巍巍壮观的长江水通过大桥,气魄非凡;华灯初上的大桥,桥上的彩灯倒映在江水中,江桥一色,美不胜收。 § 旅游景点 城市中心旅游区 1、铜流源头景亦秀——铜官山 2、佳景胜过美沃洲——五松山 3、天然秀色冠江南——天井湖公园 4、琼楼鸟瞰趣盎然——螺蛳山青年公园 5、道教洞天景尤奇——葛仙洞公园 6、休闲娱乐绝佳地——东湖休闲娱乐中心 7、时代气息竞风流——城市广场 8、江南特色陵烟波——江南文化园 凤凰山风景区 1、金凤展翅形传神——凤凰山 2、河水难隔至深情——相思树 3、八宝之地引凤凰——凤凰落脚石 4、旷古帘泉成奇观——滴水崖 5、体味原始与古朴——金榔古树名木 6、山清水秀瞻前贤——陈翥墓园 7、山腰石有千年润——灵窦泉 8、商务休闲娱乐地——钟鸣永泉山庄 大通沿江景区 1、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镇 2、八百里皖江第一跨——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暨桥南公园 3、历史上的小上海——和悦洲 4、水中“熊猫”的天堂——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5、珍稀动物的乐园——皖陵养殖场 6、长江中的大草原——“太阳岛” 7、铜陵的“制高点”——天门山 工业旅游景点 1、悠久历史展雄姿——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2、中国之最今世奇——罗家村大炼渣 3、国际合作硕果丰——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4、铜花飞溅别样红——金昌冶炼厂 5、千磨万琢出玲珑——金蜗牛铜工艺品厂 6、琳琅满目赛胜景——铜商品市场 7、艺术展示铜特色——城市铜雕 8、文明长廊喜迎宾——铜都景观大道 农业旅游景点 1、游客纷纷齐称道——钟鸣农家乐 2、科技创新更诱人——新桥农业示范园 3、一片清凉景自新——叶山林场 4、四季长青春意浓——大通蔬菜基地 5、“三分天下自春色”——凤凰山牡丹园 红色旅游景点 1、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铜陵乡间风光 2、中共铜陵特支遗址——钱家湾 3、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新屋里周家小学 4、中共皖南地委机关驻地——钟鸣上山缪 5、抗日英雄垂千古——范家湾烈士墓 6、“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兴洲王家旭 7、凭吊先烈激后人——笠帽山烈士塔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1、铜陵宗教文化概况 2、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 3、誉为“小九华山”佛教寺庙——上清凉寺与下清凉寺 4、荆公赐匾声名赫——大明寺 5、竹篁木森闻禅声——云崖寺 6、蜘蛛救主获圣封——护国寺 7、“送子赐福”人气旺——西明寺 历史古迹旅游景点 1、大通五里亭 2、大通钟楼 3、周氏古名居 4、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5、赵祠古戏楼 6、江村古民居 7、大通龙泉古井 铜陵旅游八景 鹞山盆景:鹞山像个环形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新春一到就山花烂漫,翠柏青青,十分美丽.因而人们称之为"鹞山盆景". 南湖落雁:铜陵县城关以南,有一片湖,称为南湖.每年一到秋天,成群的大雁自北飞想南方,途经南湖时,便暂停下来栖息进食.故称"南湖落雁". 凤凰晓月:铜陵市东南郊的凤凰山,有一块 凤凰落脚石.传说在古代,当月亮刚刚升起时,成群的凤凰就站在这块石头上翩翩起舞,留下的这块石头便叫做落凤石.这虽是一个美妙的传说,但古人却给它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叫"凤凰晓月". 新庙晨钟:在铜陵市去狮子山区的路旁,有个村庄叫"新庙村".传说这里曾经有过一坐佛寺庙宇,每当拂晓的时候,寺庙里的和尚就撞起铜钟.那清脆洪亮的钟声能传遍整个铜陵,给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因此,人们给他起名"新庙晨钟". 横港归帆:每当夕阳西下时,一艘艘挂着白帆的船从远处归来.站在铜陵江段横港码头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帆船归航的壮丽景象.从此这里便成了一个胜景,名曰:"横港归帆". 金牛观树:在铜陵市郊凤凰山上,有两棵相拥相绕的连理树,名叫"相思树".这是两棵树隔着一条河相拥着,就象恋人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传说是牛郎织女的化身.而在不远的金牛洞,有一头金牛,传说是带牛郎上天的神牛,它天天望着"相思树",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白头偕老.日久天长,这个景致便有了美丽动人的名字:"金牛观树". 白鹤望江:在通往铜陵长江大桥的路旁,原有一片松树林,里面长年栖息着许多的鹤,它们很幸福安宁的生活着.后来人们乱砍伐树木,迫使白鹤离开家园欲飞向长江对岸的另一片松树林.但它们飞不过那么宽的长江,只好在快到长江的的发停下,天天望着长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飞过长江去.人们为了告诫那些乱砍树木的人,要保护树木与绿色生态环境,便给这一景观起个"白鹤望江"的名字. 西江夕照:铜陵市区地处长江向北拐的地方,铜陵人称之为西江.每当太阳快下山时,余辉便落到江面上,给人一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感觉.于是,人们便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西江夕照"。 § 主要企业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采选、冶炼、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铜生产企业。 公司位于长江经济带,总部坐落在风光旖旎、素有“中国古铜都”之誉的安徽省长江南岸城市铜陵,主要生产基地坐落在铜陵、芜湖、张家港等长江沿岸城市。 始建于1951年的一冶,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了中国铜工业多项第一:中华民族铜冶炼史上第一次采用工业化提铜技术、生产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个发明转炉、第一个制订出中和法测定铜精矿硫量国家标准、第一座转炉渣浮选试验厂、第一次采用冶炼烟气制酸……“三千年炉火照天地,六十载风雨铸辉煌”,这是原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第一冶炼厂的写照,更是所有一冶人、所有铜陵人的骄傲。公司1992年6月经安徽省体改委批准设立,是安徽省第一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公司股票1996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国铜工业板块最早上市发行股票的公司。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1年,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集团公司现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在岗员工7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4人。拥有控股、参股子公司共16家,其中全资子公司8家,控股子公司8家,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即:“六国化工”和“安纳达”。集团公司是全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100强,排名2009安徽企业100强第23位。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安徽省化肥产业和铜陵市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 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铜峰电子集团原为铜陵市的一个集体性质的服装小厂,1975年底转产电子,在公司主要创始人陈升斌"科技兴企"战略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员工们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铜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型电子工业企业,全国生产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百亿元工程第一批重点承担单位,安徽省改制先进企业。公司系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安徽省重点企业集团,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铜陵市电子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领头的重点骨干企业,集团控股的核心企业---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电子行业暨全国同类产品企业首家上市公司,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公司综合实力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 教育概况 铜陵基础教育 一、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219所。其中基础教育212所(中学49所,小学122所,幼儿园40所,特教1所),中等职业教育7所。 二、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7585/6587人。其中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7245/6333人,中等职业教育教职工、专任教师数为340/254人。 三、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114096人。其中基础教育102632人,中职教育11464人。 铜陵高等院校 铜陵学院(主校区(翠湖校区):安徽省铜陵市翠湖四路1335号; 老校区(育秀校区):安徽省铜陵市北京中路297号)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铜陵市宝山路85号)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铜陵市长江西路274号) § 文化 青铜文化 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 教育 铜陵学院 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区域交通枢纽、沿江生态山水名城--安徽省铜陵市,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与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合并,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陵学院。至今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28亩(约885357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翠湖校区), 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老校区(育秀校区)位于铜陵市文化、商业繁华地段--铜陵市北京中路。 § 名人 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铜陵市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 陈尚和(1911—1947) 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 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 巫希权(1911—1943),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 铜陵市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 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 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 特产 铜陵市铜陵白姜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铜陵凤丹 牡丹是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经培育繁衍至今已有几百个品种,分属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和江南牡丹等三个品种群,铜陵牡丹属江南品种群,其根皮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药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亮星多、久贮不变质等特色,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亦是全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铜陵丹皮主要出产于新桥镇和金榔乡,其中新桥镇凤凰山地区的凤凰、牡丹、陶凤三个村,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 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在本市及周边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及美誉度,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优农产品。特点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 铜陵野雀舌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野雀舌茶由五松茶林场组织生产。野雀舌茶及松兰茶1992年、1995年两次获得省级名茶并授予优质农产品称号;1992年获铜陵科技一等奖;1993年获安徽省星火四等奖;1994年荣获首届“中茶杯”一等奖;1995年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2001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松兰茶1995年获铜陵科技进步三等奖。 § 荣誉 铜陵环山、抱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其文化深厚,物华天宝入选“CCTV2004”全国20家魅力提名城市。并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