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蕴华 |
释义 | § 生平简介 金蕴华,女,1925年11月生于北京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浙江绍兴。他后来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曾任中央防疫处处长、卫生署署长等职,经常到农村、疫区、前线等贫病交加的地区视察和解决疾苦。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期间,她学习刻苦认真,一直名列前茅,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46年她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远渡重洋,到美国求学。1950年在美国普度(Purdue)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哲学博士学位。金蕴华义无反顾,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与发展机会,满怀赤诚之心回国工作。 回国后的金蕴华,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药学教育事业,先在母校上海医学院任教,没有教材,她自己编,没有实验规程,她自己设计,没有英汉化学字典,她自己创译,就这样,为新中国造就了第一批药物化学人才。 1954年她调到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任教,同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兼职任导师。她除了教授药物化学外,还在毕业班开设药学文献课,编写了《药学文献简介》一书。1959年她调到化工部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合成室主任,大力开发以鄂西北黄姜为原料生产甾体药物氯地孕酮的工艺。并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奔波于武汉三镇,为业余大学讲授药物化学,1960年她被评为武汉市先进工作者。1964年8月她又调到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新药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随全院一起迁至湖南,后又被下放到河南化工部干校。1972年调回化工部。1978年随机构变更,进入刚成立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SPAC),开始首批中外合资制药企业的谈判工作。在进行“华瑞制药”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她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作法与中国当时的程序有机结合,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建成了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其中特别是静脉全营养输液项目,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8 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79年她提出中国既然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就要遵照国际对知识产权的规则,建议医药产品应尽快从以“仿”为主,转向以“创”为主的新观点。1982~1983年她在国外访问期间,收集整理了4个发达国家的新药审批法规和跨国制药公司的新药开发程序及有关文件,在全国跨部门宣讲,并结合她当时参加领导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以下简称药动学)和生物(体液)分析两门学科引入中国。1983年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聘为顾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聘为专家。1986年她翻译了《美国制药工业的竞争地位和决策》一书,为中国制药工业的战略决策、战略目标和工业政策等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同年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负责全国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与规划,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 1990年金蕴华受UNIDO委托,由UNIDO与SPAC在北京联合举办“药用植物工业利用研讨会”,她被选为大会主席,推进中国及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药的工业化生产。1991年她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审定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她被聘为局长顾问至今。 金蕴华于1955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于199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国内外的兼职:中国瑞典新药开发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顾问、国家“863”项目第一届评审委员、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制药工业协会顾问、北京市政府顾问、国家科委中国技术创新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委新技术投资公司顾问、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国家进步奖评审委员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沈阳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美国美中医学科学中心会员、美国药学会会员、美国药学史学会会员、许多杂志和大型参考书的编委。 § 新药研究 青蒿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即使是基本的药物供给也难以解决,加上抗美援朝的急需,对当时医药工作者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六十年代初期国家粮油棉的紧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口增长太快,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要求自力更生,研制计划生育药品(甾体化合物),并同时解决甾体激素类药品的生产问题。化工部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在鄂西北(神农架)地区采集到薯蓣科植物,判定可能作为生产这两类甾体药的原料,金蕴华拿着标本只身乘轮船到南京,又步行十几里路,找到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园的专家鉴定,专家当即鉴定为黄姜(Dioscorea Gingerberensis),其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的含量较高,是很好的起始原料。自此,武汉所在她的领导下,开展用这一原料生产系列甾体化合物,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这项研究不仅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中国西南各省种植的也是这一品种,其系列产品,如去氢表雄酮(DHEA)出口美国等地,其他深加工产品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较强的竞争力。 六十年代后期,由于已有的抗疟药已经产生抗药性,加上因抗美援越的需要,同时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遭受疟疾的肆疟。1982年金蕴华任“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药物开发及对WHO等国际组织的技术谈判。金蕴华认识到中国必须马上建立药动学、生物(体液)分析学及高水平的安全评价中心,一方面她奔波于瑞典乌普洒拉(Uppsala)大学、凯诺林斯卡(Karolinska)医学院和中国各药学院所间,组织瑞典著名教授来华讲课,在国内创立药动学、生物(体液)分析学等课程,呼吁建立安全评价中心。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她陪同瑞典药学院院长巴佐夫(Paalzow)教授到外地讲课前,她的腰部摔伤,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生警告她千万不要行动,但为了工作,她拖着病身从上海讲到南京,再到沈阳。特别是在沈阳,讲解刚进行了5分钟,担当翻译的外语系主任就昏倒了,65岁的金蕴华亲自上台当翻译,她用手按住疼痛难忍的腰部,依然站不住,她就背靠墙站,连续几天下来,听课的学生和教师无不为她动容。她另一方面又向瑞典方面争取了6名进修人员的奖学金,分别在药理、毒理、药动、药效学方面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当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血药浓度在国内无法测定,金蕴华就亲自在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药学系和Astra研究开发部的分析室进行研究,建立了先用七氟丁醇从病人全血中提取出青蒿素类药物,再用高效液相色谱后柱法测定,纳克(ng)级含量的生物(体液)分析方法,论文发表在《瑞典药学学报》上,并被瑞典国家药品监督局采用至今。关于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在Uppsala大学又延续了4届博士论文,并扩大了适应证。巴佐夫教授还专程来访问桂林制药厂。 § 交流合作 1978年中国终于打开了被封闭已久的国门,国家经委代表中国政府与瑞典国签署了两国政府在科学、技术、工业的政府间协作协议,共有包括制药工业在内的11个领域。在瑞典贸促会的兰生(Lansing)先生的邀请下,1979年4月18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派出由金蕴华为主的代表团赴斯德哥尔摩谈判,先参观访问了瑞典制药工业协会(The Swedish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简称LIF)的各成员制药公司,包括它们的生产及研究开发部门和大学。给金蕴华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卡比•维切姆(Kabi Vitium)的静脉全营养输液,特别是其中的脂肪乳剂(Intralipid)。静脉全营养的发明人瑞特林(Wretlind)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被尊称为世界静脉全营养之父)亲自指导,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谈判工作是艰苦卓绝的,从意向到立项,从可行性研究到协议,从政治到经济,从经济到法律,从选址到建设,从试车到生产,哪一项的背后都有着金蕴华的汗水。当时中国还没有《合资法》,她就努力地学习别国的相关法律,借鉴国际惯例;有很多新知识、新词汇她不懂,她就一条一条地学,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她严谨的作风和兢兢业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外方人员。1982年9月15日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字。 从1978年开始直到现在,她从事合资企业谈判已经20多年了。她让国人学到的东西很多,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很多。譬如: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中国自开国以来一直是执行苏联的体系,开放以前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工业项目的立项等程序,这一点瑞典企业家们也知道,由雨果•铁林(Hugo Thelin)先生代表瑞典制药企业送给她一本UNIDO编辑出版的专著《工业可行性研究手册》(Industrial Feasibility Study Handbook),她看起来非常吃力,因为很多概念没有接触过,有的名词英汉词典上也没有对口的译法,她边读边干边问,最后终于融会贯通。回国后,立即向领导汇报,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翻译,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内。有些在国际上交流的报告,特别是UNIDO会议上代表中国的发言,她都是先把它录下来,用自己的耳朵一遍遍听,一遍遍修正内容和发音,直到吐字清晰,阴阳顿错,恰到好处为止;为了在谈判时,应用自如,她将很多法律条款录下来,吃饭时听,做家务时听。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发展中国家的疾苦,将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 § 工作履历 1950年-1954年 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任教。 1954年-1959年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任教。 1959年-1964年 化工部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室主任。 1964年-1972年 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技术指导。 1972年-1978年 化工部医药局干部。 1978年-1998年 国家医药管理局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1998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顾问。 § 主要论著 1 金蕴华.药学文献简介.北京,中国药学会,1957. 2 金蕴华译.美国制药工业的竞争地位和决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3 刘淑贞,房安石译,金蕴华审校.药物控释系统和治疗学入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 4 “中国制药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政府政策与法规对制药工业的影响”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技术工作年会,2000,长沙. 5 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申请在中国沈阳成立“制药工业信息、开发及培训中心”申请书,金蕴华、张小明合写,国家医药管理局技术委员会,1987. 6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可行性报告.主要执笔人:金蕴华(中国)、雨果•铁林(瑞典)1979~1983. 7 赴瑞典医药工业技术考察报告,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情报中心站印发,1979. 8 介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编写的《工业可行性研究手册》翻译并讲课,国家医药管理局,1979. 9 《GMP的含义、内容及要求,介绍瑞典医药工业的执行情况》,国家医药管理局,1979. 10 药物化学(教科书)与林启寿合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1 《发酵、药品、石油——药品的发酵法生产和有关情况》.石油化工规划设计杂志,1973,(8). 12 《国外发酵自动化简况》.石油化工规划设计杂志,1973年第8期. 13 《日本制药工业统计资料》.石油化工规划设计杂志,增刊,1973 年第12期. § 家庭 她说我很富有,但富有的不是金钱,是知识、是经验、是信誉、还有美满的家庭。她丈夫是中国第一代的老革命家(1927年党员),大工业家(1932年辅仁大学毕业,双学位——化学及西洋文学),历任部级领导,最后为兵器工业部部长的张珍同志。金蕴华同志说张珍不仅是位好丈夫,还是她的大师长、大兄长。张珍虽然已年逾90,但仍健在。金蕴华说她之所以愿意在百忙之中写此传记,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父亲金宝善(帮助学业及为人)和她的丈夫(帮助提高思想境界与决策水平,特别是在重大工业项目上与外方有纠纷时)。 父亲是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金宝善,中国预防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 评价 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发展中国家的疾苦,将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金蕴华热情爱祖国的药学教育事业,她将极大的热忱与精力献给了祖国,她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及周恩来教导上,能学以致用,在以上工作中体现了“要过河需要先解决‘船’与‘桥’的问题”;“舞台是有限的,却可以进行无限的表演”;“要迎头赶上”,她能抓住时机,关键时刻当仁不让,能身体力行,别人做不了的任务,她亲自动手到试验室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