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释义 | § 名书简介 作者:(德国)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年) 类型: 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1818年 § 背景搜索 阿图尔·叔本华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一个大银行家,精明能干、脾气暴躁,在1805年自杀。母亲是一个颇有才气的女作家,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娱乐活动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旅行就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从小不得不时常随着父母四处出游。 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略带神经质。他自己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写照,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叔本华在先天就已经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了。 1793年,但泽被波兰吞并,叔本华全家搬到了汉堡。叔本华8岁那年,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滞留了一段时间,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 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叔本华画像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在父亲自杀后不久,他就弃商从文,但是性格中仍然保留了商业生涯的影响:讲求实际,洞悉世态炎凉。这使他与不懂实际的、学究气的哲学家截然相反。 1813年,费希特号召反抗拿破仑,为自由而战,叔本华拜倒在费希特的热诚之下,以致想到参加志愿军,并真的买了一套武器。但是谨慎从事的念头及时攫住了他,他最后决定还是回去写了一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 1814年,从耶拿大学毕业。此后先后居住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哲学。1822年担任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可惜听者寥寥。人们当时都推崇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由此叔本华一生以黑格尔为假想敌,不仅在柏林大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而且在哲学著作中也时常针锋相对。 1831年8 月的一场鼠疫迫使叔本华逃离了柏林,居住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这一沉寂便是20个春秋,直到1851年,人们在读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和补充》时,才恍然大悟,认为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于是,叔本华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来,叔本华热一下子便席卷了全德的中产阶层。可是,这时候的叔本华已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倚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睡着了。 推荐阅读版本: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 内容精要 哲学家叔本华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西班牙古城堡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因为意志本身就表示欲望,它所欲求的总是大于它所能得到的。欲望的无穷和满足的短暂是矛盾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余下来就有十个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这好像投给一个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护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拖延到明天。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只要我们还听任意愿的驱使,我们就决不会有永久的幸福或安宁。”即使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也不能摆脱痛苦,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满足了,那么他就会陷入孤寂、虚空、厌倦中。就好像世间的无敌高手总是寂寞的、厌世的。 亚眠大教堂其次,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痛苦是它的基本刺激物和实体,快乐只是痛苦的消极中断。亚里士多德是对的:聪明人不求快乐,只求免去忧虑和痛苦。“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自人们把一切痛苦的折磨变成地狱的概念之后,留给天堂的就只有无聊了。”我们越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就意味着意志越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好比婚姻的例子,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也不幸福;独居不幸福,群处也不幸福:我们像一群聚在一起取暖的刺猬,挤得太近了不舒服,然而分开了又可怜。这全是滑稽可笑的。“如果我们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并且只强调它最显著的特征,那它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它又有喜剧的性质。” 为了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道德的人,就应该抑制人的欲望,去除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忘掉自己和自己的物质利益,把心灵提高到对真理的意志的沉思中去,否定人的生命意志。叔本华提出的具体的办法有,研究哲学、寻求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以进入无我之境等等。哲学净化意志。但是哲学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阅读或被动的读书,而应该是经验和思考。艺术比科学伟大,因为科学由辛勤的积累和谨慎的推理得以进展,艺术则由直觉和表象立即达到它的目标。作为自由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 专家点评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阿图尔·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他像一个在地底的黑暗中生活太久的人,陡然来到阳光灿烂的大地上,各种荣誉和赞美如同眩目的阳光一样扑面而来。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各大报章杂志不断地重复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将他当作神一般地顶礼膜拜。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世人的推崇,只抓住了幸福短暂的末梢,最后大概是“乐极”地躺在沙发上溘然辞世。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 在当时的欧洲哲学界,黑格尔哲学以其体系的恢宏严密、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为反动的普鲁士国家的全面辩护不仅成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而且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对精神”。但就在黑格尔哲学如日中天、他本人甚至被看作“哲学教皇”的时候,此时还默默无闻的叔本华却向老黑格尔发出挑战。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插图1818年,年仅30的叔本华几经周折终于自费出版了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截然相反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对自己的哲学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该书出版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售出100多本,其余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在柏林大学任教时,雄心勃勃、无所畏惧、充满自信的叔本华却在柏林大学把自己的哲学讲座与黑格尔的讲座安排在同一时间,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叔本华指望学生们用后世的眼光来估量他和黑格尔。但是学生们不能预见得那么远,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闷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期待了一生的荣誉。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叔本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他对自己未被别人识出的伟大有一种近乎偏执狂的理解;既然不能功成名就,他便转向内心,折磨自己的心灵了。在他的一生中,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从未改变过,尽管他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然而内心却没有一丝转变,以他灰暗的眼光凝视这个未曾给他温暖的世界。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狂热的民族主义,有的只是不合时宜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中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意味,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也有一种不甘寂寞的创造精神。 在他看来,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问,不过这种智慧不是用来获取衣食的生存技巧,不是“思维术”,而是有关生命、生命意义的本体存在。所以,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工作、职业,不应该是谋生手段,应该是哲学家生命意义的凝结。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都能现出他独特的个性来。正如叔本华本人所说:“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研究,要把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看待。” 叔本华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这是无需赘述的原因;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谓意志为主,智慧为次的理论,人类的行动决定于“意志”而不决定于“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五,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总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欧洲对1848年的理想和努力感到幻灭,几乎赞美地转向这种表达1815年大失望的哲学。科学对神学的冲击,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和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叔本华出名。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叔本华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近代,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在回忆购买、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一个不知名的鬼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去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后就把我的宝贝翻阅起来,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几乎是废寝忘食的沉浸在那本书中了。之后他又说:“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在读到最初一页时,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读完,并且,我一直觉得,我是很热心的注意倾听由他的嘴唇里吐出来的每一个词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教育家叔本华》。把叔本华视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使一切现代人得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尼采之所以能面对现实———冷漠、丑恶而充满悲惨的现实,实在是得之于叔本华的教训,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 妙语佳句 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 相关词条 叔本华;德国;哲学;意志 § 相关资料 《叔本华评传》;《叔本华传》;《历史名人百传》:《叔本华文集》;《叔本华思想随笔》 § 词条分类 叔本华;德国;哲学;意志;世界历史名书;传世经典文学 § 相关链接 http://www.oklink.net/00/0224/pessimism/index.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18/20000324/22915.html http://magic.moo.cc/wen/schopenhauer/beiguanlun_index.html http://info.datang.net/S/S1766.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