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逆转录 |
释义 | § 概述 1970年H.Temin和D.Baltimore分别从RNA病毒中发现了一种酶,能催化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的反应。反应过程先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催化合成一条单链互补DNA(c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RNA酶水解后,再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催化合成第二条单链DNA。催化此反应的酶称为逆转录酶,也称反转录酶。酶的作用需Zn2+的辅助。合成方向也是从5′→3′方向延伸新链。全过程所用的引物,现在认为是病毒本身的一种tRNA。 逆转录酶具有3种酶活力:①它可利用RNA为模板合成互补DNA链,形成RNA-DNA杂化分子(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②它以新合成的DNA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DNA链,形成DNA双链分子(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③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专门水解RNA-DNA杂化分子中的RNA链。 § 过程 逆转录过程是依赖RNA的DNA合成作用;以RNA为模板,由dNTP(dATP、dGTP、dCTP、dTTP)聚合成DNA分子。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RNA)过程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相反(RNA→DNA),故称为逆转录。 逆转录酶和逆转录现象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中心法则认为:DNA的功能兼有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因此,DNA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位置。逆转录现象说明:至少在某些生物,RNA同样兼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又发现某些RNA,即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功能。过去所知,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核酶的发现,使科学界对RNA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添加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人认为,RNA在进化过程中,是比DNA更早出现的生物大分子。[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