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粉蕨 |
释义 | § 命名来源 金粉蕨 Onychium siliculosum (Desv.) C. Chr.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3(1)卷 1.金粉蕨(海南植物志)图版30: 1-5[1] § 形态特征 金粉蕨植株高矮不一,小形的高10-15厘米,大的高达65厘米。根状茎粗短,斜升或直立,先端密被深棕色长钻形的鳞片。叶簇生,二型或近二型,不育叶片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渐尖头,末回小羽片无柄,几与小羽轴等宽(不及1毫米),仅先端较阔,并有一二尖齿;能育叶(成熟的)的柄长12-30厘米,粗2-5毫米,木质,枯禾杆色或禾杆色,基部略有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长15-35厘米,宽9-18厘米,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下部三至四回羽状(幼态的二回羽状),中部二至三回羽状,上部一回羽状,顶端有1片长线形羽片,侧生羽片10-15对,基部一对略大,长4-12厘米,宽2.5-6.5厘米,长圆披针形或三角形,柄长3-6毫米,各回小羽片均为上先出,有柄,末回小羽片初为线形,长5-15毫米,宽1.5-2毫米,成熟时较阔(约2-3毫米),先端渐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柄长2-3毫米。叶脉在不育叶的末回小羽片上有单一或分叉的小脉,在能育叶的末回小羽片上仅有单一的侧脉,其顶端和边脉汇合。叶干后纸质,灰绿色,叶轴及各回羽轴下面圆,上面有沟,两面无毛。孢子囊群生能育叶的小羽片的边脉上;囊群盖线形,宽几覆盖主脉,成熟时张开,露出囊群及其中的柠檬黄色蜡质粉末;孢子表面具块状纹饰。 § 产地分布 产台湾、海南东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墨江、普洱、腾冲、耿马、勐腊)。喜马拉雅山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利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印度均有分布。据考证,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 § 生长习性 生干旱河谷斜坡石缝,海拔100-1500米。据云南墨江标本记载,本种生于含铜矿的土壤上。 § 中药用途 金粉蕨:【别名】野鸡尾、小野鸡尾、柏香莲、小金花草、水金鸡尾、孔雀尾、土黄连、解毒蕨、日本乌蕨 【性味归经】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感冒高热,肠炎,痢疾,小便不利;解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