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行健
释义

§ 人物简介

高行健

高行健( 1940年1月4日 ),中国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 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 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 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1986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北京当局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都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在报章中,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和繁体两版的《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另有其戏剧《山海经传》,和其文艺理论著作《没有主义》)

§ 生平

高行健

童年

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少年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文学生涯

高行健1981年的著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很快被禁演。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1986年《彼岸》被禁演。

定居欧洲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1990年,剧作《逃亡》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 主要作品

演讲

戏剧

《绝对信号》[原名《在守车上》],(与刘会远合作),实验剧作 ,导演林兆华。

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92年,在台湾上演。

《车站》,实验剧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线剧社演出;

1988年,在英国上演;

1992年,在奥地利上演;

1999年,在日本上演。

《野人》,大型剧作

1985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

1990年,在香港上演。

《高行健戏剧集》 ,戏剧集

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彼岸》 ,实验剧作

1986年,在北京文学刊物《十月》发表;

1990年,在台湾上演;

1994年,瑞典皇家剧院出版瑞典文版剧作选《彼岸》,译者马悦然。

1995年,香港演艺学院,高行健执导。

《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冥城》,舞剧1988年,在香港上演。

《声声慢变奏》,舞剧

1989年,在美国上演。

《逃亡》 ,剧作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发表;

1990年,在瑞典皇剧院首演;

1992年,在德国、波兰上演;

1994年,在法国上演。

1997年,在日本、非洲贝宁和科特迪瓦上演。

《生死界》,剧作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

1992年,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在巴黎圆环剧院首演,后参加“阿维农戏剧节”;

1994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当代世界戏剧节”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6年,在波兰上演;

1996年,在美国上演,高行健执导。

《山海经传》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对话与反诘》 ,剧作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法文版也同时发表;

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高行健执导;

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剧院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执导。

《周未四重奏》,剧作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夜游神》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八月雪》,现代禅剧、京剧

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

小说及论著

高行健

《灵山》,长篇小说

199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译者为马悦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2000年,英文版出版,译者陈顺妍(Mabell Lee)。

《一个人的圣经》,长篇小说

1999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给我老爷买鱼竿》,小说集

1989年,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短篇小说集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戏剧六种》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 评价

高行健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指出,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以伦比的罕见文学杰作, 也是一部朝圣小说”。刘再复说“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但“知音很少,非常孤独”。

两岸三地的学者对高的作品多持负面态度。如大陆作家朱大可说“高行健的获奖,在中国文坛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诺贝尔奖抵抗运动。”、“无论是余华、苏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个,都比高行健更有‘资格’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

旅美学者曹长青认为高的作品有如安徒生笔下的《皇帝的新衣》;而台湾的朱天文、张晓风则认为台湾作家比高行健优秀的不在少数。

成功大学教授马森认为高行健获此殊荣是一种幸运,他在《灵山》序中指出“那么一篇小说,既不企图反映社会和人生,又不专注于情节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还能剩下什呢?”台湾诗人洛夫则认为这些批评是“酸葡萄作用”(《对高行健的期待》,2001年2月5日《联合副刊》)。

王朔表示,他觉得高行健非常了不起,因为高行健除了中文之外,还能用外语(法语)写作。在80年代,高行健的剧作《车站》、《绝对信号》为当时的前卫话剧,他的话剧形式具有争议性,有人说是突破传统,有人批评为离经叛道,王朔回忆自己曾在美国纽约看过高行健的戏,不过他没有读过高行健的小说,因为大陆没有出版,大陆媒体也已经10几年没有高行健的消息,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不认识高行健。他认为高行健不算中国作家,而算华裔作家,因为高行健拿法国护照,他开玩笑地说,若依奥运的计算方式,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应该算在法国名下。他也随即表示,他不喜欢将文学等同于国家产业的说法,文学是很个人的,作家写作不是为了得奖,应该为了自己,像他觉得不写就很难受。运动员得奖有标准可言,哪个运动员跑得最快、举得最重,就可以得奖,但文学没有绝对标准可言,谁得奖他都觉得很好.

§ 获奖

高行健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华人作家。但是他的得奖在中国大陆引起争议。有些人认为中国有很多作家更加优秀,他的得奖是因为他的反共政治立场所致,有的人反对前者的说法,认为这在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 瑞典学院致高行健的授奖辞

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殿下,女士们和先生们:

高行健的作品包括十八部戏剧,三部长篇小说,和其他数量可观的中短篇小说。他出生于1940年,早在六十年代,他就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他的作品本应更多,但在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情形下,他被迫烧毁了所有的手稿。八十年代,他对中国小说和戏剧的形成与影响的研究作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正如当初为文学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一样,他的著作在关于文学形式与结构的方面,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小说《灵山》(1990)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高行健为这部小说构建了一种存在主义的两难境地:出于人性本能的驱策,试图在同渴望他人(可能是他或她)施与温存与交情的欲念作着孤独的抗争中,保存一种绝对的独立。但尽管如此,这种日益增进的共同关系却仍然威胁到个体存在的完整性,除非破裂,否则,势必会以为某种权势的相争而告终。

对专制国家的强烈的疏离让作者在八十年代早期深入到中国南方及西南部地区。在那里,至今仍保存着原始文化与远古萨满教仪式的痕迹,以及道教的遗风。在对这些文化的描述中,往往又充实着他从传统说书人那听来的荒诞而又异想天开的故事。同时,因为反对因意识形态上的专制而导致思想的屈从与一元化,他对儒家正统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持猛烈批判的态度。

在通往灵山的朝圣路上,他希冀能够找到关于人生与人类境遇的终极真谛。因为不甘寂寞,作者不得不创造出一个“你”,一个自我的写照;但是,尽管如此,“你”与“我”依然未能摆脱寂寞的侵袭,于是“她”诞生了。这些众多的人物莫不都是作者自我的写照。藉由这些代词,作者成功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及其作为个体存在的最终结局。

小说《一个人的圣经》(1999)被高行健看作是《灵山》的姊妹篇,是作者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扮演的三种不同类型角色的反思:一个造反派领袖、一个受迫害者以及一个冷静的审视者。他再一次运用代词“你”和“他”,以离间两种不同程度的疏远:“你”代表着流亡此地的作者,“他”意味着文革彼时的自我。在这些穿插着对作者现时流亡状态的叙述的篇章中,作者如实地袒露出他在文革中所呈现出不同身份的角色的种种亲历及其所作所为;正是这些篇章,才使得作者能够将他的视野置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文学的本质属性以及作品本身的状态之上——更为重要的是,纪实与虚构并重的手法使作者的这些观点变得更为令人信服。

高行健的先锋创举源自其以一名剧作者的身份,于八十年代上半期在当时被公认为全国最优秀的剧院——北京人艺担任艺术顾问、导演和编剧的时候。尽管高行健的戏剧以其独创性著称,但无疑地,他的戏剧受到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而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糅合了这些个原本迥异的戏剧手段,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戏剧理念。

亲爱的高行健:

您未曾空着手离开中国。当您离开这个对您而言真正而又现实的国家的时候,随同您而来的母语业已深刻地影响了您。且让我代表瑞典学院,赠与您以无上的荣光,并向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现在,就请您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Translated by x_zhang

§ 高行健在诺贝尔晚宴的答谢辞

尊敬的国王陛下:

站在您面前的这个人,还记得,他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叫他写日记,他就这样写下去了,一直写到成年。

他也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教作文的一位老教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招贴画,说不出题目了,大家就写这张画吧。可他不喜欢这画,写了一大篇对这画的批评。老先生不但没生气,给了他个好分数,还有个评语:“笔力很健。”他就这样写下去,从童话写到小说,从诗写到剧本,直到革文化的命来了,他吓得全都烧掉了。

之后,他弄去耕田好多年。可他偷偷还写,把写的稿子藏在陶土罐子里,埋到地下。

他后来写的,又禁止发表。

再后来,到了西方,他也还写,便再也不在乎出版不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不在乎有没有反响。突然,却来到这辉煌的大厅,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这样高贵的奖赏。

于是,他止不住问:国王陛下,这是真的吗?还是个童话?[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