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垦
释义

§ 简介

邓垦

邓垦,原名邓先修,1911年生于四川广安县,是邓小平的同胞弟弟。1931年就读暨大历史社会学系。后肄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上海政法大学。曾在广安女子中学教书,后任《民报》记者、编辑。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中共吉北地委宣传部部长、佳木斯市委书记、佳木斯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泸州专署专员,重庆市文教局副局长,重庆市经委主任、重庆市副市长、武汉市副市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副省长,1984年退休后任省人民政府顾问。

现在,邓垦的身体还很好,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书法,散步一小时。他说他喜欢看邓小平的警卫秘书张宝忠拍的影集《警卫秘书眼中的邓小平》,这本画册里的邓小平最平实、最有生活情趣、最像他的哥哥。想哥哥的时候,他就翻翻这本画册,或是到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前看看“哥哥”。

§ 与邓小平

邓垦参观宝善宫

在邓家,邓垦排行老三。1911年他出生的时候,取名邓先修。那时,姐姐邓先烈9岁,哥哥邓先圣7岁。后来,哥哥改名“希贤”,再改名“小平”。

1918年,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中学。正巧,第二年8月,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成立,招收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入学,学制一年,毕业后赴法留学。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当时在重庆,得知此事后立即捎信回家,让邓小平到重庆。

邓垦的母亲非常疼爱邓小平。她就是希望邓小平长大以后,能主家理事,不愿意邓小平远离。邓垦回忆道:“当小平得知母亲反对时,他便躲在房间里绝食,不吃不喝,最终母亲很勉强地同意了。”

1920年夏,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来,他和一批中国留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就在这一年,广安家中接到了邓小平的来信。邓垦回忆说:“他是给家里扔了两个‘炸弹’。”第一个“炸弹”是解除“娃娃亲”。第二个“炸弹”是关于回家的问题。邓小平说既然参加革命了,以后就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顾家了。邓垦为哥哥90岁生日写“寿”字

1931年,邓垦到上海求学。此时他与邓小平失去联系已有9年。只有和邓小平一同赴法的一个“远亲”给邓家捎了个信,说邓小平可能在上海。于是,父亲要求邓垦到上海后,设法找到哥哥。

邓垦初来上海,既不会说上海话,又无熟人,人海茫茫,何处寻找。邓垦看报纸,发现报纸每天都有很多“寻人启事”,他灵机一动:要不自己也刊登一篇?1931年5月1日,邓垦在当时小有名气的《时事新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邓小平主动找到了阔别九年的弟弟邓垦。但这次见面没几个月,邓小平就离开了上海,去了江西中央苏区,兄弟俩再次分离。又过了整整14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他们才重逢。

解放后,邓垦和邓小平见面的机会也不多。他担任泸州专署专员,只有到北京开会时,才能和大哥小聚。这种聚少离多的状况,直到“文革”后才好转。邓垦到北京看哥哥。“好多年没见了,小平让我到他家里住,大概住了十天半个月。他这个人有个特点,不喜欢讲话,性格是内向的,在家里面和子女讲话都很少。这和他年轻时大不一样了!他年轻时很活跃,那些和他一起在法国留学的同志都知道,他爱讲爱笑,被称为‘小钢炮’。后来性格慢慢就变了,沉默寡言,考虑问题比较多,看样子是担子重了。据说是到了华北129师以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2004年,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时,邓垦回到了家乡广安,踏进了“邓家老院子”。见物生情,邓垦感慨道:“小平一生献身革命,没有回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