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适应 |
释义 | § 解释 适应 定义1:使生物有机体的生存能力提高、并使后代超过其他原种型的表型特征的改变。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生物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有机体面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生理压力的改变。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生物体的结构或功能在产生任何变化之后对环境条件能自行调整的过程。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 ;进化遗传学(二级学科) [1] 还有一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adaptation)。常见的有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2] 详细解释 1. 恰巧应验;偶然应验。元刘壎《隐居通议·造化》:“气数灾异之说,揆理不通,然亦有适应者。” 2. 适合。多指客观环境或需要等。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三七:“尽管在思想上,她抗拒这地方的一切,但却是最能适应环境的。”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她们完全适应了从早到晚整齐划一的紧张生活。” 现代解释认为,适应是生命有机体调试顺应的意思。强调主观与客观的互动作用产生状态。[3] § 概述 适应 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包含两方面涵义:①生物的结构(从生物大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等)大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 。 例如DNA分子结构适合于遗传信息的存贮和“半保守”的自我复制 ;各种细胞器适合于细胞水平上的各种功能(有丝分裂器适合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重新分配,纤毛、鞭毛适合于细胞的运动);高等动植物个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分别适合于个体的各种营养和繁殖功能;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或社会组织(如蜜蜂、蚂蚁的社会组织)的结构适合于整个群体的取食、繁育、防卫等功能。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上都显示出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②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例如鱼鳃的结构及其呼吸功能适合于鱼在水环境中的生存,陆地脊椎动物肺的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动物在陆地环境的生存,等等。 自古以来对于适应就有目的论和进化论两种解释。C.R.达尔文第一次用自然选择原理来解释适应的起源,彻底摆脱了“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至今仍是最合理地解释了适应起源的学说。在进化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3种不同的适应定义。达尔文在阐述其自然选择原理时曾指出,最适应于环境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将其有利的变异遗传到后代。 现代综合进化论改进了达尔文关于“适应”的定义,用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来定义适应,同时用繁殖的成功程度来定义适应度 。把具有某种基因型的个体的适应度定义为“该个体所携带的基因能传递给下一代的相对值”。有的生态学家认为,“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环境条件的生物是最适者”。以上3种定义合起来就是对适应的全面理解。 § 生态学中的适应 “适应”在生物学中是一个常用的概念。作为名词来用,它代表某生物个体或物种群体与环境(包括其他生物种群)间的协调程度,它是通过生物个体或物种群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反应、生活习性表达出来的,如鱼的腮、梭形体形以及鳞片覆盖、鳍与尾的布局、生殖洄游体现了它们对水生环境的很好的适应;蜜蜂的口器是它们对蜜源植物花的适应。作为动词来用,适应表示生物物种通过自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反应、生活习性的改变,提高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协调控制能力,在这里适应的过程便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应该看到,对于物种群体来说,适应不仅需要表现在生物个体的生存能力方面,还同时要体现在它的生殖繁衍能力上。显然,一个对环境高度适应的生物个体,如果它缺乏生殖繁衍能力,它对所属物种适应性的提高不会有任何的贡献。另外,在我们考察一个生物的适应性时,自然要和特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适应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与时空的相关性。时间变了,环境也可能变了,原来适应的可能不再适应,而原来不尽适应的也可能其适应性大大地提高了。因此,生物地适应是来自生物自身变异和环境变迁双方面的作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就成为人们考察生物进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适应可能是由一个基因所控制或由许多基因所控制;它可能只涉及个别细胞或器官,也可能是整个生物体的适应,它可能只是对某一特殊环境条件产生的有利反应,也可能是有一般的适应价值。 1、花对于昆虫采粉的适应:依靠蜜蜂传粉的花都有鲜艳的黄色或蓝色,但极少红色,因为蜜蜂不能识别红色;都有芬芳的香味,都是白天开放,并且常常具有一个供蜜蜂停落的结构。依靠蜂鸟传粉的花大多有鲜艳的红色及黄色。依靠蛾类传粉的花多是晚间开放,白色或淡色,并且大多有香味。依靠蝇类传粉的花大多有臭味,颜色晦暗。 2、隐蔽色或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 3、恶臭 4、警戒色(warning color) 5、拟态(minicry):有些动物虽然没有毒刺等武器,不分泌毒物,也没有不好吃的味道,他们却和某些有毒刺、能分泌毒物或不好吃的动物形状相似,使捕食者不敢攻击。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有适应意义的形状才能在进化过程保留下来,但是一些没有适应意义的形状在现存的动、植物中也有存在。原因可能是: (1)在较小的生物群体中,偶然发生的有适应性的形状由于个体偶然死亡而失去,结果不适应的特征就保留下来了;或者发生了不适应的突变,由于种群小,缺少竞争,因而可以保留下来。 (2)不适应的特征与另一适应性的特征有相关性,由于后一特征被选择保留下来,前一特征也同时被保留了下来。 (3)以前曾经是适应的性状,在环境改变之后,虽然没有适应意义了,但还没有完全被淘汰,还保留着一些痕迹。[4] § 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 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走出来,在明媚的阳光下,你就觉得阳光眩目,睁不开眼,要过一会儿才能看清周围的景物,这一过程正好与暗适应相反,称之为明适应,感受强光是锥细胞的职责和功能,也称之为明视觉或昼光觉。从暗处到亮处,在强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立即投入工作,刚开始时工作的视锥细胞还较少,眼对光刺激的敏感度还很大,所以觉得光线刺眼,周围的景物无法看清。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眼对光的敏感度降低,这时对强光能够适应,看物体也很正常。锥细胞感光色素再生很快,其再生过程同杆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相反,即其敏感性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明适应在最初的数秒钟内敏感度迅速降低,此后变慢,明适应的过程大约在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一般来说,目标的照明条件略高于眼睛的适应光的水平,则视觉功能最佳。在明适应下产生良好的中心视力包括形觉和色觉。在低照明的环境下经过调节,已经适应的眼睛,若在极短的时间里暴露在极亮的光线下,虽然也能迅速明适应,但在闪光照射之后,眼睛将处于非常高的明适应状态,此时再回到低照明的环境下,视觉功能大大降低,并可短暂丧失。这种由于高强度的闪光引起的暂时性光敏感度下降,称为闪光盲。 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5] § 运动与适应 运动生命的运动与适应是生物体发展的一条自然规律。生命体的运动是永恒的,由于运动,生命体随之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是生命体获得发展与壮大。这个现象在运动生理学称作“运动与适应”。所谓适应,依《辞海》的说法,“生物在自下而上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现代生物学观点看,适应是有机体在和外界环境取得相对恒定的过程中,由于生物力(运动或劳动)的影响与作用下,致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得到发展与扩大的一种现象。适应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的结果。没有机体的运动,也就不会有适应。故运动与适应是生命体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着的一条自然规律。犹如人体参加体育锻炼而获得增强体质的效果一样,都从属于这一规律的。 人体参与运动或锻炼想获得适应的效果,还必须遵循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参与运动或锻炼”的前提条件。因为适应不是一朝一夕的举动就能得到的,而是长期的参与。为什么我们参加体育锻炼要遵守“持之以恒”这条体育教育原则,其原因就在这里。 运动适应可分为生理性适应和病理性适应。生理性适应指人体参与活动或运动条件下,由于重复进行肌肉活动,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心理功能诸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如体质增强了,健康水平提高了等等。所谓病理性适应是指患有一般慢性病者、或患病者在康复期内,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身体活动或运动,使患者获得疾病治愈和康复的过程。按传统医学观点,疾病通常是由精气血脉的运行发生障碍或郁滞而产生。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人体要经常活动或运动,否则“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就是生病。[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