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野慈姑
释义

§ 形态特征

野慈姑野慈姑为慈菇的变种,从栽培状态逸生。多年生挺水型水生植物。高50-100厘米,根状茎横生,较粗壮,顶端膨大成球茎,长2-4厘米,径约1厘米,土黄色。基生叶簇生,叶形变化极大。多数为狭箭形,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顶端裂片长4-9厘米,宽1-2厘米,基部裂片长4-18厘米,宽6-11毫米。顶裂片与侧裂片之间缢缩,叶柄粗壮,长20-4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状,边缘膜质。7-10月开花,花梗直立,高20-70厘米,粗壮,总状花序或圆锥形花序,花白色,雌雄同株。10-11月结果,同时形成地下球茎。种子褐色。霜冻后地上部分枯死。

多年生草木,泥地生或水生,具有地下匍匐茎,匍匐茎的末端为小球茎,圆球形。叶基生,叶片箭形,先端尖銳;花序總狀,花莖長約30至70公分,花3-5朵輪生,雌花再下,萼片形花被片反卷,花瓣长于萼,白色,心皮多,聚合成球形;雄花在上,雄蕊多数。瘦果斜倒卵形,扁平,背腹均有翅。

§ 生长习性

野慈姑适应性强,喜光,喜在水肥充足的沟渠及浅水中生长。慈姑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宜肥沃的黏壤土。野慈姑

用球茎或顶芽进行繁殖。通常在3月下旬将种球茎催芽,或4月上旬露地插顶芽育苗,株行距9厘米左右,5月上旬种植布置于园林水景的低洼地,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

生长期间需经常清除杂草,并追施2-3次肥料。有黑粉病、稻风虱等危害,应注意防治。越冬时应保持0℃以上的泥温。

慈姑类植物叶形奇特秀美,可数株或数十株种植于河边,与其它水生植物配植布置水面景观,对浮叶型水生植物可起衬景作用。

野慈姑和慈姑一样,喜欢生长在多水潮湿的环境里。

§ 药用价值

野慈姑【药用部位】长瓣慈姑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甘、寒、有小毒《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辛,有小毒。”《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入肺、肝、肾三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

【功效主治】解毒疗疮、清热利胆。治黄疸,瘰疬,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研未调敷。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及西南各地。

【古籍考证】出自《四川中药志》。

【相关选方】

①治黄疸病:水慈姑、倒触伞各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九子疡:水慈姑根、黄山药根、独脚莲根各等分。研末,以适量调甜酒敷患处。(《贵州草药》)

③治蛇伤:a.野慈姑、一支蒿。捣绒,包患处。(《四川中药志》)

b.水慈姑炕干研末,用二至三钱调水敷患者头顶百会穴;又用适量敷患处。(《贵州草药》)

c.鲜水慈姑二两,煨水服;并用适量煨水洗伤处。(《贵州草药》)[1]

§ 培育繁殖

野慈姑野慈姑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含多数花,雌花先于雄花开放,存在不严格的花序内雌雄异熟,但每植株可能有2个以上花序同时开放、同一花序内不同分枝上雌雄花也可同时开放,因而有自交机会。人工隔离和控制授粉试验表明,该种自交可育。野外观察发现,野慈姑以虫媒传粉为主,访花昆虫可促成同株异花传粉。但本研究的结果(t>90%)提示,该种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生理机制,对同种的自花/异花花粉竞争或雄配子体选择起作用。

野慈姑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含多数花,雌花先于雄花开放,存在不严格的花序内雌雄异熟,但每植株可能有2个以上花序同时开放、同一花序内不同分枝上雌雄花也可同时开放,因而有自交机会。人工隔离和控制授粉试验表明,该种自交可育。野外观察发现,野慈姑以虫媒传粉为主,访花昆虫可促成同株异花传粉。但本研究的结果(t>90%)提示,该种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生理机制,对同种的自花/异花花粉竞争或雄配子体选择起作用。

慈姑属是泽泻科中的一个较大的属,有30余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依陈家宽(1989),中国产慈姑属植物共8种,分别属于冠果草亚属(SubgenLophotocarpus)和慈姑亚属(SubgenSagittaria)[16]。根据作者对慈姑属交配系统的定量研究,国产慈姑属植物中,较原始的冠果草[S.guayanensisH.B.K.ssp.lappula(DDon)Bojin](t=0)为专性自交系统,处于进化中间阶段的小慈姑(S.potamogetifoliaMerr)(t=50.0%~81.9%)和矮慈姑(S.pygmaeaMiq.)(t=499%)为自交/异交兼性系统,而较为进化的野慈姑(t=91.0%~98.0%)为异交占绝对优势的交配系统,这一系列结果正好与上述关于慈姑属系统演化的观点相吻合。

栽培技术

野慈姑1、整地选种。按要求轮作,精耕土地,施足基肥,灌好底墒。选用优质品种,并用新高脂膜拌种,能趋避地下病虫,有效灭杀有害病菌,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适期播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2、水肥管理。在水芋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必须保持田间水深3-5cm。要根据作物需求及时施肥,一般要追肥5-6次,每次间隔15-20天,做到NPK比例合理匹配,同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要适时喷施壮茎灵,可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3、病虫防治。做好田间观测,在病虫害发生期,要及时按植保要求用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 相关研究

稻田治野慈姑宜用草克星

野慈姑水稻移栽田有野慈姑发生,不知道用什么药防治。在水稻田施用苄嘧磺隆等除草剂对野慈姑、雨久花等杂草防效不佳。

据延边大学农学院吴明根等人研究,在除草剂应用较早的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当地稻田发生的恶性杂草主要是禾本科杂草稻稗、莎草科杂草和眼子菜等;到8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使用酰胺类、氨基甲酸酯类、三氮苯类除草剂,禾本科杂草和眼子菜等得到了控制,莎草科杂草逐步上升为优势杂草;到90年代中期,由于普及使用以农得时(苄嘧磺隆)为主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基本控制住了莎草科杂草的蔓延趋势;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过去不属于稻田主要杂草的泽泻科杂草野慈姑、雨久花科杂草雨久花以及过去当地未发现的菊科杂草狼把草、大狼把草和柳叶鬼针草等杂草大量发生,成为当地稻田恶性杂草。

吴明根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十多年使用农得时的稻田开始出现抗药生态型雨久花、野慈姑。其中对农得时表现出抗性的雨久花对草克星(吡嘧磺隆)表现出交叉抗性。而野慈姑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对农得时表现出很强的抗性,对同属一类的草克星敏感,在两者之间无交叉抗性。这些抗药生态型雨久花、野慈姑对其他类型除草剂如吡唑特、苯达松、扑草净、2甲4氯钠盐很敏感。在江苏省,一些稻田草相的演变也有类似趋势,应引起重视。在发现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野慈姑、雨久花的防除效果不佳时,应改用苯达松、2甲4氯等其他类型的除草剂。近年来一些地区反映使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除草剂对野慈姑无效,但经试验分析未见野慈姑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药效差的原因是某些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及其与丁草胺等除草剂的复配剂质量有问题,含量不足或混配不合理;或者是因为干旱缺水,施药后水层浅或短期内无水,药效难以发挥。生产上应注意选用草克星等质量好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用药要求用药。

野慈姑自然群体异交率的定量估测

野慈姑用自然群体取样和同工酶遗传标记的方法对沼生植物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inn.)及其变型长瓣慈姑[S.trifoliaLinn.f.longiloba(Turcz.)Makino]的异交率作了定量研究,3个自然群体的异交率估计值为=91.0%~98.0%,表明该种为异交占绝对优势的交配系统。在野慈姑各群体间未发现异交率的显著差异。交配过程构成了高等动物或高等植物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与子代间的基本联系。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高等植物不同类群乃至种内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交配式样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化,了解交配系统(matingsystem)是研究植物群体中基因传递的前提。异交率(outcrossingrate)为交配系统的特征参数。20世纪20年代,植物遗传学家开始用形态学标记对植物群体的异交率作定量估计,1970年以后由于蛋白质电泳技术的运用和精心设计的统计学模型的引入,对植物交配系统及其多样性有了较多的了解。本研究以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inn.)为对象,对其自然群体的异交率作定量估测。野慈姑是一种常见的沼生草本植物,为栽培慈姑[华夏慈姑StrifoliaLinnvarsinensis(Sims)Makino]的野生亲缘种。该种兼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花单性同株且为不严格的花序内雌雄异熟。野慈姑种下分化显著,是研究植物微观进化的好材料。

1.材料和方法

野慈姑供试材料取自野慈姑3个自然群体:

(1)湖南茶陵群体(CL9609)

(2)湖北红安群体(HA9610)

(3)湖北武昌群体(WC9611)

其中群体CL9609为野慈姑的一种下变型——长瓣慈姑[S.trifoliaLinn.f.longiloba(Turcz)Makino]。

在考察群体自然状况的基础上,从每群体随机取已开花植株各32~36株作为亲代(母本)样本;收集植株上成熟的聚合瘦果培养出幼苗,每家系抽取幼苗20~40株为子代样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异交率研究常用多基因座估计法进行。水生植物克隆繁殖发达,给选择遗传标记带来困难,最近的有关研究仍采用单基因座估计法。本研究中异交率的估测采用同工酶单基因标记和经典的统计模型。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多种同工酶进行分析后,筛选一明显而可靠的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检测亲代样本在标记基因上的基因型频率,推算花粉库中雄配子体基因型频率;抽取标记基因上为纯合型母本的子代检测标记基因上的杂合率,计算异交率最大可能性估计值。野慈姑和籽

2.结果

2.1  群体的自然状况

群体CL9609:位于湖南省茶陵县湖里(26°50′N,113°40′E)沼泽,长瓣慈姑生于沼泽周缘一150m2的弃耕田中,水深0~10cm,花序平均密度11.0个/m2,具2个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60%左右,伴生植物为禾本科、莎草科若干种。取样时间为9月上旬。

群体HA9610: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城郊(31°20′N,114°40′E),野慈姑生于一面积约180m2的莲塘中,水深5~30cm,莲与野慈姑混生,莲叶为挺水状态,伴生植物还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及禾本科、莎草科若干种。野慈姑花序平均密度43个/m,具2个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30%左右。取样时间为10月初。

群体WC9611: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郊南湖附近(30°30′N,114°20′E),野慈姑生于一面积约400m2的莲塘中,塘中无积水,莲叶已干枯、倒伏,伴生植物还有空心莲子草及禾本科、莎草科若干种。野慈姑花序平均密度2.0个/m2,具2个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80%左右。取样时间为11月初。

2.2 遗传标记与亲本基因型频率

野慈姑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得到供试材料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ER)、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等8种同工酶酶谱,经反复比较分析,发现酯酶同工酶Est-1是最为明显且稳定的多态基因座(图1),故选择该基因座为遗传标记。本研究所用标准电泳条件[分离胶浓度10%、a:b=37.5、pH=8.9、胶板规格120mm(长)×104mm(宽)×1mm(厚);浓缩胶浓度4%、pH=6.8;电极液为Tris-甘氨酸缓冲液,pH=8.3;稳压250V,电泳3.5h]下,该基因的迁移率Rf=0.28~0.34。

野慈姑3个群体的亲代(孢子体)样本在Est-1位点上共被检出3个等位基因:Est-11、Est-12和Est-13,它们组成了6种基因型。

野慈姑3个自然群体在Est-1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

2.3 子代杂合率与异交率估计值

野慈姑对每群体各5个Est-1基因座纯合型亲本(母本)的子代样本作了电泳检测,得出各家系子代杂合率,推算出异交率的最大可能性估计值,其平均值为91.0%~98.0%,详见表2。结果显示,野慈姑为自交占绝对优势的交配系统。尽管群体CL9609为野慈姑种下变型长瓣慈姑所组成,它们在形态上明显区别于组成其他二群体的植物,但本研究所涉及的3个群体在异交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当然,植物种内群体间乃至群体内异交率的差异普遍存在,也见于慈姑属某些种内,要对野慈姑的交配系统类型作出准确判断,应有更多群体的、最好是多基因座的异交率估计结果。

野慈姑3个自然群体的异交率估计:

野慈姑

3.讨论

3.1 影响野慈姑异交率的因素

野慈姑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含多数花,雌花先于雄花开放,存在不严格的花序内雌雄异熟,但每植株可能有2个以上花序同时开放、同一花序内不同分枝上雌雄花也可同时开放,因而有自交机会。人工隔离和控制授粉试验表明,该种自交可育(表3)。野外观察发现,野慈姑以虫媒传粉为主,访花昆虫可促成同株异花传粉。但本研究的结果(>90%)提示,该种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生理机制,对同种的自花/异花花粉竞争或雄配子体选择起作用。

野慈姑在人工隔离和控制授粉后的结实率:

结实率

3.2 慈姑属的交配系统与系统演化

慈姑属是泽泻科中的一个较大的属,有30余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依陈家宽(1989),中国产慈姑属植物共8种,分别属于冠果草亚属(SubgenLophotocarpus)和慈姑亚属(SubgenSagittaria)。根据作者对慈姑属交配系统的定量研究,国产慈姑属植物中,较原始的冠果草[S.guayanensisH.B.K.ssp.lappula(DDon)Bojin](=0)为专性自交系统,处于进化中间阶段的小慈姑(S.potamogetifoliaMerr)(=50.0%~81.9%)和矮慈姑(S.pygmaeaMiq.)(=49.9%)为自交/异交兼性系统,而较为进化的野慈姑(=91.0%~98.0%)为异交占绝对优势的交配系统,这一系列结果正好与上述关于慈姑属系统演化的观点相吻合。[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