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钩介幼虫
释义 钩介幼虫

§ 简介

受精的卵由于母体鳃瓣分泌的粘液粘着,不会随着水流排到体外去。受精卵逐渐发育而成小幼虫,达些幼虫都有两个小壳,而且在壳的侧缘都长着钩,身体的中央还长着一条很长的鞭毛绦。因为它的贝壳上长着钩,所以叫钩介幼虫。钩介幼虫不需要用母体分泌的粘液给粘在鳃瓣上,而是用自己的长鞭毛绦缠绕在鳃绦上。钩介幼虫成熟后便通过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落在水底或在水流中悬浮,遇到鱼类时就用它贝壳侧缘的钩钩在鱼类的鳃或鳍上,这时鱼类因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很快地形成一个被囊,把幼虫包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了它的寄生生活。一只大的蚌可以产300万个钩介幼虫,一个鱼体可以有3000个钩介幼虫寄生。一般钩介幼虫寄生对成体的鱼无显著的影响,而对幼鱼则常可以致死。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某种特定的鱼类体上,有些种蚌的钩介幼虫则可以在很多种鱼类体上寄生。

§ 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

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 , 为发育成熟。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

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附着鱼鳍和鳃上。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即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

§ 采苗鱼选择

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寄主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各地的实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易管理等优点。也有人采用缩鱼。鳙鱼虽然温顺易养,但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通过其鳃时,多被滤食掉,附生的数量较少。

§ 钩介幼虫引起的病症

钩介幼虫能寄生于各种鱼类,但主要危害草、青鱼。该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寄生部位,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形成包囊而将幼虫包在其内,包囊外观呈乳白色或米黄色小点状。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和体长1.7-2.7厘米的夏花鱼影响较大,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而饥饿死亡。寄生在鳃上时,因妨碍呼吸,使鱼窒息死亡。 病鱼头部往往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因此,群众称它为“红头白嘴病”。

§ 防治钩介幼虫病方法

(1)用生石灰消毒,或每667平方米水面用40~50千克茶饼清塘,清除池塘内的河蚌。

(2)鱼苗、鱼种培育池内不混养蚌类。

(3)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根据病情每隔3~5天泼洒一次。

(4)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法彻底清除池中的蚌类,或将病鱼转到没有河蚌的鱼池饲养,均可使病情好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