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春电影制片厂 |
释义 | 长影长大门口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厂长:赵国光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20号 长影历史回顾 § 长影简介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中国三大电影生产基地之一。 长春电影制片厂下设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它拥有8个摄影棚,5个录音室,一座现代化的洗印大楼,一个全国最大的道具库,全厂有职工2000多人。可年产故事片30部,译制片20部,电视剧上千集,美术片几十本,并可加工大批电影拷贝与音像制品。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 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 风格。近些年这个厂的不少作品有较重的商业化倾向,尽管这样,象《过年》这样的影片仍然为它赢得了荣誉。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译制外国影片方面是有极大贡献的。至今人们仍然铭记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和《瑞典女皇》这样的优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绍给中国观众的,,在长影旧址已经变为高档住宅小区了。 长影的老片 § 发展简史 早期影片《留下他打老将》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人建立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秘密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开展护厂斗争,于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 首任厂长是袁牧之。建厂初期的人员主要从延安根据地、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解放区。 于洋在早期影片中扮演主角1946年内战一触即发,东北电影公司于5月13日迁往合江省兴山市(即黑龙江省鹤岗市)。在一所小学校里搭设“厂房”,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 1946年10月1日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生产,拍摄了新中国的七个“第一部”,同时调出大批干部支援新厂建设,因此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后,东影分批迁回长春。 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1997年,媒体出身的赵国光接任厂长,原吉林省体育彩票中心主任刘丽娟任主管经营副厂长。次年,长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首先是开展土地置换,将长影老厂区21公顷土地以3亿元价格卖给长春国信集团。同时提出“一厂三区”的计划和“不拍赔钱片”的口号。随后,贷款3亿元加上自筹资金共6亿元,建设长影世纪城。此后,长影又分别成立了由副厂长韩志君和宋江波牵头的影视公司。并与吉林电视台合作成立了长影影视频道。 2000年改制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集团”。 2005年初,长影以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精简人员。同时,大型旅游项目长影世纪城竣工并投入运营。 § 创造第一 陈强在《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农民从1947年5月---1949年7月,东影先后派出了32支摄影小分队深入到前线、工厂和农村,拍摄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编辑了十七集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新闻记录片,它不仅生动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华北解放战争的面貌,而且真实记录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部分实况。影片成功向海外发行,于1950年获捷克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记录片名誉奖。 《民主东北》记录了大量的宝贵史料。优秀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莹和王静安为此牺牲了生命。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许多“第一”由长影创造。例如: 陈强父子漫画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影片生动揭露了蒋介石卖国内战和独裁的丑恶面目,歌颂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由陈波儿编导,1947年11月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影片描写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内战,但在人民力量打击下,最终失败,好似鳖在瓮中一样。它的摄制完成,揭开了人民电影美术片的制作史页(由朱丹编剧,方明导演兼动画设计,1948年12月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影片对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战、扑灭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同时开创了科教电影创作的历史,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袁乃晨编导,1948年夏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影片生动表现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演员的表演自然朴素,表演艺术家陈强在片中饰演一位老农民,这是他初登银幕之作。后曾扮演《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以演反派而著称。 招考演员现场——梦想成真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拍摄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导演王滨,1951年成功制导了影片《白毛女》。美术设计刘宇光,1946年毕业于“满影”电影专科学校,曾任长影第一任美术科长。相继在《党的女儿》、《上甘岭》、《火焰山》、《神秘的旅伴》、《大渡河》和电视剧《少帅春秋》等影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从此,东影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为后来的译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影片由袁乃晨导演,他是中国翻译片的开拓者。1949年5月译制。 § 艺术特色 长影艺术家画廊建厂50多年来,共生产故事片600多部,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厂的一些作品有较重的商业化倾向,尽管这样,象《过年》这样的影片仍然为它赢得了荣誉。 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译制外国影片方面是有极大贡献的。 至今人们仍然铭记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和《瑞典女皇》这样的优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绍给中国观众的。该厂还拍摄了大量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和电视片。 § 获奖影片 长影早期片头,《满意不满意》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政府奖(1994年此项奖项改称“华表奖”): 1949年—1955年:《白毛女》、《钢铁战士》、《董存瑞》等。 1979年:《吉鸿昌》的上下、《北斗》上等。 1997年:《灯塔世家》。 1998年:《男妇女主任》。 1999年评委会奖:《眷恋》。 长影早期片头,《三进山城》电影百花奖(由《大众电影》杂志社创办于1962年、奖杯为化神雕像):《人倒中年》、《男妇女主任》。 电影金鸡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创办于1981年,奖杯为金鸡雕像):《人倒中年》、《开国大典》。 “五个一工程奖”,(五个一,即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视剧、一部好戏剧、一部好广播剧、一部首好歌):《大城市1990》、《男妇女主任》。 § 领导关怀 总理周恩来与演员在一起长影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倍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 1958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长影视察,他来到第六摄影棚与《红孩子》剧组的小演员宁和合影。 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长影,接见了《兵临城下》的主创人员。陪同的是厂党委书记岳林。 总书记江泽民题字199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长影,在第六摄影棚里接见了《铁血精英》摄制组全体人员。江书记亲笔题词“发扬长影的优良传统,为党的电影事业做出新成绩!” § 旅游热点 2005年5月29日长影主题公园开放长影老厂区已经成为旅游热点。主要景点简介如下: 1、伪“满映”主楼。长影的前身是“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推行殖民文化所建立的电影机构。1939年11月竣工。仿照德国“乌发”电影厂的模式设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有6个面积为600平方米的摄影棚,4个录音室,号称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造了第七摄影棚,面积1200多平方米,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最大的摄影棚,也是亚洲最大的摄影棚之一。 2、毛主席雕塑像。这座毛主席雕塑像创作于1968年,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制作的。雕像高7米,白水泥材料,比例协调,造型逼真。吉林江南公园、辽源矿务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从这里翻制的。 长影古堡3、黑龙会平面图。此图是日本黑龙会标志,1937年建厂时日本人用马赛克镶嵌的。两条龙中间,是整个“满映”的平面图。 4、摇篮宫。介绍长影的业绩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5、“工农兵”的厂标。 6、唐大明宫微缩景观。这个景点是具有典型特技特点的中国唯一的唐大明宫模型。唐大明宫坐落在古都长安距今以有1300年的历史。几经战乱和失火,现在已经片瓦不存。长影导演陈家林在拍摄影片《唐明皇》时,剧情需要再现大明宫全景,特技人员按照37比1的比例再现了唐大明宫的全貌。只《唐明皇》一部电影就用它拍摄了几十个镜头,后来拍摄《武则天》、《杨贵妃》时,也曾多次用到。 7、电影奥秘。大约20分钟的影片《电影的奥秘》,揭示电影的拍摄过程,以及特技的制作手段。 8、配音部分。请观众参与配音。 9、电影特技介绍。 唐大明宫模型10、电影制作流程。 11、道具仓库。 12、游乐节目。乘飞毯游世界。乘客坐在飞毯上,周游二十多个国家。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为游客拍摄一部风光秀丽的影片。为游客录制自己的mtv,使其拥有自己的歌唱专辑。 交通提示:乘54路电车、264路中巴车可到达景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