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牛山文化 |
释义 | 金牛山文化 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县田屯村附近的金牛山。1974~1976和1978年,金牛山联合发掘队发掘。金牛山共有3个地点,其中A点的堆积分上、下两部分。金牛山文化是指下部堆积的遗存,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 1984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旧石器时代考古实习队在发掘金牛山A点洞穴第6层时,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髋骨、尺骨、腕骨等共50余件,属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见彩图金牛山人头骨化石)。金牛山文化的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石核较少,为两极石核,形制与北京人的两极石核相似。石片较多,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前者数量多,全部用石片制成,有单刃、 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也有两面加工修理成刃的。后者数量极少,其一侧两面都有较细的修理痕迹,另一侧只稍微加工,于两侧刃相交处修理成尖。金牛山文化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类型都与北京人的相似。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 在地层中发现有厚约30厘米的灰烬层,其上还有两处圆形的灰堆。灰烬层与灰堆内有大量烧骨和烧石,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会用火而且会管理火。烧骨中多兔类、鼠类和鹿类的肢骨,这些动物是当时人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最后似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梅氏犀、肿骨大角鹿、巨河狸和硕猕猴等。其中最后似剑齿虎和中国貉为第三纪和早更新世的残余种属,肿骨大角鹿是中更新世的典型动物。它们的存在表明该文化的地质时代较古老。动物群与北京人遗址的一样,多是喜暖的,推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硕猕猴和剑齿虎的存在,说明当时金牛山一带森林茂密、灌木丛生;而三门马和巨河狸的发现,则说明附近有过广袤的草原和开阔的水域。 金牛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分布 参考条目:中国史前文化 金牛山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