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迷一样的城市——沅陵 |
释义 | 40余座巨墓葬着何方神圣?它们被盗过吗?当中隐藏着什么秘密? 繁盛的黔中郡为何出现在穷乡僻壤?又如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五溪蛮”统治的夜郎古国就在沅陵?他们去了何方?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与二酉洞有何关系?”焚书坑儒”时期,二酉洞是秦前文化的“诺亚方舟”? 黔中郡究竟是楚国的还是秦国的? 中国郡县制度在楚国时期就建立了? 这一切均与国家级贫困县沅陵有关。 也许正因为相对闭塞落后的现状才使得她的疑窦至今都云遮雾绕。 不过,历史的蛛丝马迹已给这里留下了许多能起人们浮想联翩的东西。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距离产生美。我们距离那段历史已太久了,久远的历史生出的神秘美,才值得人们去走近她。 初识沅陵 沅陵位于湖南西北部,隶属怀化市。流经湖南的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中的沅江是最长的一支,并贯穿沅陵南北。武陵山脉与雪峰山山脉的挟裹,将面积为5850平方公里的沅陵推上中南五省各县面积最大的“交椅”。 “三千里碧水为路,五万峰青山作营”。沅陵县63万人口中,居住着汉、苗、土家、瑶、白等23个民族,其中不少民族人口占51.6%。多民族的聚集,构成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这里,除客家的话外,还有“乡话”、“蝴蚂闹”、“市客子”。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谁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就连在此居住几十年的人都无法听得懂这些话,而它们却拥有广泛的使用人群。 沅陵有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 对这些,人们更多地是从文学大师沈从文隽永的笔下认识的。赶尸人称为大尸命与少尸命,二人手持辰州符和赶尸鞭,一前一后,实施巫术,命死人行走。死人头戴大斗笠,用黑布遮脸,跟随大尸命走路,可转弯、上坡、下坡。这种“行尸走肉”令人匪夷所思。 不必去探究赶尸、放蛊的真实性,它所表现出的是巫文化的超逸形式与伪饰性,当你大声尖叫的同时应能体味到它的神秘所在。 沅水边的40余座巨墓 出沅陵县城,朝西南方向行走十余里,到达太常乡的窑头村。 放眼望去,谁也不会觉得这一带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稍被指点,你会突兀地感觉到这里的山头与平常看到过的山头确实不同。 这些山头略微一数就是40余座。当有人告诉你,它们都是巨型墓葬,你也许会吓一大跳,这么一处穷乡僻壤是何方来的神圣在此歇脚? 先撇开山中这40多座山头,到虎溪山去看看。 1999年,沅陵开挖了一座被命名为虎溪山一号墓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墓主名叫吴阳,经考证系长沙王吴臣之子,为第一代沅陵侯,于公元前162年亡。虎溪山一号墓所获的珍贵史料可与长沙马土堆汉墓媲美,是湖南发现的第二座未被盗掘的王侯墓。考古界称,这是湖南西汉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同年,虎溪山一号墓考古发现人选1999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列。 一直以来,望文生义是解释名词的一种方式。诠释“沅陵”这个地名也不妨用一番。 沅陵之名最初出现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新莽时曾改为沅陵县,莽败后恢复沅陵县。民国元年废沅陵县,直属辰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恢复沅陵县至今。两千多年来,“沅陵”这个地名虽几上几下,但绝大多数时间仍端坐历史之中。 过去,人们认为沅陵的“陵”字应解释为“大土山”。沅水边的大土山,此解释倒也符合沅陵的地貌特征。但当地人固执地认为,沅水边上的君王陵,才是“沅陵”二这的真实含义。他们拿出了中国历史典籍《水经注》。在《水经注·渭水》中称:“秦名天子家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这样看来,以汉高祖时代给某地命名还是很讲究的,沅陵人的固执也有了依据。除了虎溪山一号墓的惊世大发现已证明沅陵人的依据部分属实外,还有就是山中那40多座山头。 沅陵人虽然很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生活在君王之地,他们希望拿出更多的真凭实据。 经执拗地邀请,去年5月,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携带地质探测设备来到了40多座山头前。 经探测和钻探,专家们虽很谨慎,但同时也表露出了惊喜:初步认定,这里每座山头都是一座巨型墓葬。 墓葬的规模令人称奇,大致在40×40米、20×15米左右,大部分墓葬的规模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和虎溪山一号汉墓,目前据估计基本都是汉之前的墓葬。这样一来,墓葬的价值日渐凸显。 两千多年来,如此数量和规模的墓葬难道从未被人发现,甚至被盗掘?专家们的探测基本上让人打消了疑虑。因为据他们说,墓里都有一片“海”,也就是说墓葬被水银包裹着。 这一现象同尚未发掘的秦始皇墓有相同之处,因为秦始皇墓就有一大片“海”。这是那个时代上了一定级别人物的共通之处。 对于“海”的存在,沅陵县旅游局局长夏湘军就坚持现身说法。涉及沅陵的墓葬群,除夏湘军之外,另一个必须提及的是县文物馆馆长陈勇,就是这两个人一直致力于沅陵未解之谜的实证工作。 1985年8月,沅陵正在抢救发掘元代知州黄澄存夫妇合葬墓。那时,陈和夏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很危险,家人意见大,吃不下饭”,如今夏湘军仍然对那个岁月记忧犹新。他说:“花钱都请不到人,民工也不愿意挖,说是有相当重的异味。” 这是一座数百年前的古墓,开挖的时候又值盛夏,在高达三十七八度的气温下,古墓散发出浓重的异味。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身处其中的夏湘军和陈勇至今身上还不进会长出一些东西,据说是受毒气侵蚀体内的表现。 但正是那次危险的工作,成了国内历代墓葬中首次最完整的发掘,死者身上的饰物服装等保存完好,并首次发现元代三十文面值的钱币和世界上一件最早的商品包装广告,其意义不容低估。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近些年来,沅陵的考古发现大部分是不得已而为之。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的目前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因筑坝蓄水,使得沅陵不得不对一些已知的墓葬或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这些零星的,有重大价值的考古发现,使得考古人员越来越怀疑自己的直觉:难道沅陵还隐藏着惊天的秘密? 初步的探测虽部分地证实了沅陵不是等闲之地,但一直没有更信得过的证据呈现在世人面前。不过,夏湘军坚持认为:“一个乡里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如此多的将军级、大臣级的墓碑。” 沅陵到底是楚黔中郡的郡治还是秦黔中郡的郡治 考据史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有夏湘军、陈勇等人的考古实证工作,有关考据的工作就必须提及沅陵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姜宏顶。 这位土生土长的沅陵人为探究沅陵的历史已研究数十年??的课题之一。 应当说,前所述及的40余座墓葬都与这个黔中郡密不可分。证明黔中郡就在沅陵县境内,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浩渺的史籍中去探求。姜宏顶拿出的就是一系列史料。 黔中郡在春秋初期是楚的一级政权组织。 《史记·秦本纪》记载:“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在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中,楚黔中郡两次被秦占领。 史记·秦本纪》还记载了秦国第一次夺取楚黔中郡的时间是公元前280年,即秦昭王27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话是说,秦昭王派遣司马错准备攻打陇西时,获悉楚国西面的蜀国人侵黔中郡,因此司马错急忙调转兵力打到黔中郡,并占领了它。此后,楚国反攻,又恢复了自己的黔中郡。 《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也就是公元前277年,秦国再次夺取黔中郡,并将楚国的巫郡和江南合并建立起秦国的黔中郡。 秦国之所以如此“青睐”这个黔中郡,应当从黔中郡的战略位置予以分析。 让我们摊开版图仔细进行揣摩。沅水是流经湖南四水中最长的一支,发源地在贵州都匀境内,还有众多支流汇入沅水。这意味着,逆着沅水可通达四川、贵州、重庆等西南腹地,也就是古时的巴蜀之地。 在古时,没有发达的陆路交通工具,水上交通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沅水往北直达洞庭湖,贯通起中源与西南的联系。据介绍,即使在数十年前,沅陵境内还有靠拉纤为生的纤夫,这样解释沅水是交通要脉就不难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赢政的上台,对纷乱的郡县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黔中郡是其中之一。由于黔中郡行政区域过于庞大,于是又将其东南部分出,建立了长沙郡。赢政时期的黔中郡,辖沅水、澧水流域以及现在的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一带。可以看出,即使设立了长沙郡,黔中郡的范围仍十分广大。这样似乎说明了现在的沅陵县居中南五省各县面积头号交椅的缘由。 设立郡,自然要设立郡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所在地。黔中郡的范围基本廊清,但现在的问题是,沅陵到底是楚黔中郡的郡治还是秦黔中郡的郡治。姜宏顶认为沅陵在楚和秦时代都是黔中郡的郡治。 《元和志》载“秦黔中郡所,理在辰州西二十里”;《括地志》载:“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中华书局1936年版《辞海》载:“黔中,古地名,战国时属楚,故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秦昭王偿使司马错攻拔其地,秦时为黔中郡治。” 大量史料已表明黔中郡治在沅陵境内,那么具体位置在何地呢?《括地志》给出了答案。 《括地志》成书于唐,隋末唐初的1尺合现在的23.55厘米,类推唐时二十里,结果变成现在沅陵县城西向14里左右。 根据这组数据,有关人员在县城正西和西北一定范围内进行考古探测,在距县城西南沅水北岸的窑头村,发现了一处占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令人称奇的是,锄头随处一挖,便可发现大量砖瓦之类的文物。 于是自1986年以来,经省市县三级文物普查队的田野考古,有大量战国至秦汉时代的陶器及碎片和陶钵、罐等。这里还先后多次出土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铜戈、铜镜、铜箭镞、铜砝码等。1996年1月4日,省政府正式将窑头的“秦黔中郡郡城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考证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今仍有人坚持认为秦黔中郡的遗址应在常德境内的德山一带。学术问题是越来越明的,但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是无法改写的。 黔中郡王抑或是夜郎王的魂归之处 那么如此多的墓葬到底埋的是何许人?由于在汉高祖五年沅陵置县之前,可查的史料中都显示沅陵无君主。墓主是谁,引起了广泛关注。至目前为止,有两种比较权威的推断。 一说是黔中郡王。虽然沅陵的黔中郡属楚属秦尚有争议,但其郡治的时间均在墓葬产生的时间内,墓主可能就是时任的郡王。 二说是夜郎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朝永贞元年谪贬郎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武陵故郢之裔,夜郎诸夷杂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沅陵县志》记载: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故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近十年来,沅陵重大考古发现接二连三,出土各类文物万余种,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存,说明沅陵在周、秦时期十分繁荣。既然曾是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出几个夜郎王是正常的。 多年来,大致确定的巨型墓葬群一直不敢打开,原因是出土文物的保存技术尚不全和缺乏发掘资金。因此,在未打开古墓群之前,墓主是谁,依然是个谜。 不过来自考古界专家的话也许会浮出一丝阴影。据专家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种手段能证明此墓是否被盗过,如果发掘后发现被盗过,那开挖一次所耗的上百万资金就付之东流。 不论如何,专家们都认为,这一带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曾产生过史载的以“五溪蛮”苗人势力为主的夜郎古国。另外,如果进一步确定黔中郡还在楚国时就建立了,那么打开古墓就至少可以证明两个方面的问题:夜郎古国文明中心是不是就在沅陵境内、中国郡县制是不是在楚国就出现。 这是两大千古之谜,等待开启千年尘封的古墓群来解开。 二酉沿曾是秦前文化的“诺亚方舟”? 水是沅水在沅陵境内最大的支流。酉水旁有一座二酉山(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山上有一个二酉洞。据说这个洞是“学富五年,书通二酉”的源由。 洞在山的峭壁上,在半山腰的洞口下方,有一处“古藏书处”的碑刻。据考证为清光绪年间湖南督学张亨嘉题赠。洞口狭窄低矮,仅容一人爬卧而进,入洞后豁然开朗,有两个小洞直通地下河。曾经有人下去过,但没有到达底部。 本来一个洞没有什么神秘的,但是其神秘之处就在于为什么这里是个藏书洞。《方舆胜览》载:“小酉山石穴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郡国志》称,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赢政的“焚书坑儒”使秦前文化面临绝灭。朝廷博士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领着一个家将,偷偷将千卷书筒运出咸阳,择地而藏,船至二酉山下,选中了二酉洞做藏书之处。 咸阳书生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偏偏选中此洞?他们又是如何知道二酉洞的?后来的结局如何?这恐怕已成千古之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