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释义 | § 基本信息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创立时间:1949年4月4日 性质:军事同盟 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成员:28个成员国 官方语言:英语、法语 秘书长:拉斯穆森 出版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宗旨: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现任秘书长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是在2009年4月4日,为纪念北约60周年德法峰会上由成员国一致提名的;8月3日,拉斯穆森到位于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赴任,开始他的4年任期。[1] § 简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但这一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及至前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 宗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 大事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基本框架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 1999年3月,这三个国家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至此,北约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 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从目前的19个扩大到26个。 2003年6月,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决定通过精简军事指挥机构提高北约的应变能力。根据计划,北约未来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战略指挥部、战区指挥部和战术指挥部3个层次。北约现行的20个军事指挥机构将在未来精简到11个。在战略层次,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将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它将是北约“唯一的”最高军事行动指挥部,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另外,北约将建立一个职能性的盟军改革司令部,负责促进和监督军事改革,目标是加强培训、改善军事能力、检验和发展军事原则、通过实验评估新概念。该司令部的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在战区层次,现有的5个战区司令部将精简为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这两个战区司令部一个设在荷兰的布仑森,另一个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精悍的"常设联军总部,只负责海上部署任务。在战术层次,现有的13个下级作战司令部将精简为6个,它们分布在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隶属于上述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 2003年9月1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为北约盟军军事行动司令部,全面负责北约所有军事行动的指挥与协调,其最高军事长官为克拉多克,2006年12月上任。[2] § 成员国 北约欧洲扩张图(2004年) 创始会员国(1949年) 比利时 加拿大 丹麦 法国(1966年退出指挥架构,2009年申请重新加入) 冰岛 意大利 卢森堡 荷兰 挪威 葡萄牙 英国 美国 冷战期间加入 希腊(1952年) 土耳其(1952年) 西德(1955年,1990年两德统一后以德国名义加入) 西班牙(1982年) 冷战结束后加入 1999年 捷克 匈牙利 波兰 2004年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2009年 阿尔巴尼亚 克罗地亚 已答允将邀请加入 马其顿 乌克兰 格鲁吉亚 前华沙条约组织成员,除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外(不包括波罗的海三国),都已成为了北约的成员国。 §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 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2)防务计划委员会 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 (3)国际秘书处 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 (4)军事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扩充 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 (5)北大西洋议会 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26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6)新出现的安全挑战处 自2010年8月初开始运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网络攻击、能源安全等问题。新部门还将负责监控和评估国际上可能影响北约成员国安全的动向。[3] § 主要活动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 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 正式成立。 2003年6月,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决定通过精简军事指挥机构提高北约的应变能力。根据计划,北约未来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战略指挥部、战区指挥部和战术指挥部3个层次。北约现行20个军事指挥机构将在未来精简到11个。在战略层次,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将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它将是北约“唯一的”最高军事行动指挥部,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另外,北约将建立一个职能性的盟军改革司令部,负责促进和监督军事改革,目标是加强培训、改善军事能力、检验和发展军事原则、通过实验评估新概念。该司令部的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 2008年4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提出由法国人领导北约盟军改革司令部,并增加在该司令部工作的法国人人数。2009年9月,法国将军斯特凡·阿布里亚尔接替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军詹姆斯·马蒂斯担任该司令部司令,成为北约历史上首名担任最高级别指挥官的非美籍军官。目前(2009年9月),盟军改革司令部拥有720名军事人员和122名文职人员。在战区层次,现有的5个战区司令部将精简为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这两个战区司令部一个设在荷兰的布仑森,另一个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精悍的”常设联军总部,只负责海上部署任务。在战术层次,现有的13个下级作战司令部将精简为6个,它们分布在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隶属于上述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同年9月1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为北约盟军军事行动司令部,全面负责北约所有军事行动的指挥与协调。2009年5月,北约任命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为最高军事长官。 2010年2月,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提出了北约未来战略的一系列构想。他提议,为使跨大西洋联盟更有效地应对恐怖主义、黑客攻击、能源供应、遏制海盗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威胁,北约成员国应该联手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共同磋商国际安全事务。他还表示,建立一个“以北约为中心、更加强大、更有包容性的安全联盟”,并不会与联合国形成竞争。 2010年11月,北约领导人在里斯本峰会上决定建立覆盖欧洲的反导系统,而美国在欧洲的反导计划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计划,这一反导系统到2011年5月北约芝加哥峰会时,将具备“中期作战能力”,到2018年将具备全面作战能力。[4] § 历届首脑会议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7年12月,第1次首脑会议在巴黎举行。会议重申对和平与安全的立场,强调建立核武库的必要性,决定把中程导弹交给北约驻欧洲最高司令支配。 1974年6月,第2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上签署了大西洋宣言,重申所有成员国对成立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1975年5月,第3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集体防务义务和对付经济问题的互助义务。 1977年5月,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 1978年5月,第5次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北约同华沙条约组织的关系,并就北约的长期防务计划作出决定。 1982年6月,第6次首脑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讨论了在欧洲部署新式中程核导弹和与苏联进行谈判等问题,通过了《波恩宣言》,强调了防务与对话并重的双重战略。 1985年11月,第7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总统里根向盟国通报了他在日内瓦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的情况。 1988年3月,第8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坚持北约的威摄战略,对苏联既保持对话,又保持有力的防务。会后发表了题为《朝着常规武器控制目标前进》的声明。 1989年5月,第9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防务和军备控制政策的总体方案及处理东西方关系的政治声明两个文件,并正式肯定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提出的欧洲常规裁军的新建议。 1989年12月,第10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认为北约和华约均是“稳定欧洲的支柱”,强调西方要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协调立场,维持欧洲的边界现状。 1990年7月,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1991年11月,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举行。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罗马宣言》、《关于苏联的声明》等文件和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的决定。 1994年1月,第13次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同原华约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1997年7月,第14次马德里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4月,第15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在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同时,通过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 2002年11月,第16次首脑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决定加强防务能力和对北约的军事机构进行改革,并就国际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4年6月,第17次首脑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它是北约2004年3月实现新一轮东扩后的首次峰会。会议将主要讨论北约战略调整、下一轮扩大、与第三方发展新型关系等重要内容。 2005年2月,北约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加强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合作,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是这次北约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 2006年11月,北约首脑会议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会议通过了《里加峰会声明》、北约未来转型战略等文件,并宣布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已完成组建工作。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由陆、海、空三大兵种的精锐部队组成。根据北约计划,这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在5天内部署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在单次补给情况下可连续30天执行各种使命。这些使命包括共同防御、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先锋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等。 2008年4月,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北约扩大和阿富汗问题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各成员国领导人决定,正式邀请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但马其顿的入约申请被暂时搁置,同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申请也未被接受。会议决定邀请黑山和波黑加入北约专为致力于入约国家而建立的“强化对话机制”。会议发表声明,承诺在阿富汗问题上共同承担长期责任。 2009年4月,北约峰会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和相邻的德国西部小镇凯尔举行。会议决定任命丹麦首相安诺斯·拉斯穆森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同时还就北约在阿富汗实施新战略以及开始研究制订北约新战略构想等问题达成了一致。北约峰会的几大看点 北约未来的变与不变 北约启动制定新的《战略构想》工作 2010年11月19日至20日,北约峰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根据新安全形势北约作出战略调整,在建立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向阿富汗移交防务、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取得进展。批准了用于指导北约未来10年发展名为《积极参与 现代防御》战略新概念。北约在1991年和1999年先后通过两份新概念,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通过的第三份战略文件,也是北约根据当前安全形势再次作出战略调整。 2011年7月4日,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大使级会议在俄罗斯黑海海滨城市索契举行,会议未能就广泛关注的欧洲反导系统问题达成协议。北约秘书长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当天表示,他认为北约导弹防御系统不对俄罗斯构成威胁。俄方则主张需要北约保证其反导系统不针对俄罗斯。[4] §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在美国建议下,于1994年1月在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北约正式邀请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和欧洲中立国家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二、伙伴国可向北约总部派出联络员;三、伙伴国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 这是北约成立45年来首次提出向东扩展的举措。共有30个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以及欧洲中立国家签署加入这一计划。它们是: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乌克兰、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拉脱维亚、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斯洛文尼亚、阿塞拜疆、芬兰、瑞典、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奥地利、马耳他、马其顿、瑞士、爱尔兰和克罗地亚。其中波兰、匈牙利和捷克1999年3月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2006年12月14日,北约正式接纳塞尔维亚、波黑和黑山三个巴尔干国家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5] § 北约东扩计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被支持西方民主政制的国家,以及支持共产主义的国家瓜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要抗衡苏联的西侵。而受到苏联控制的欧洲共产国家,就组织了华沙条约组织,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冷战结束后,华沙公约组织瓦解。而原有的华沙公约成员国,亦不再受苏联或俄罗斯支配。 从2004年3月29日东欧七国在华盛顿递交法律文件,到4月2日北约总部在布鲁塞尔举行升旗仪式,北约终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6] 由于北约东扩后,北约军队便在俄罗斯边境驻扎,甚至布署防御导弹,一度引起俄罗斯的不满和关注。 § 各方关系 北约与阿富汗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北约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新的行动重点,参与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无力继续向阿富汗大幅增兵。在美国的要求下,北约决定向阿富汗派遣部队,担负联合国在阿富汗的维和使命。由于战争久拖不决,北约多数成员国国内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北约内部要求撤离阿富汗的呼声也一直不断。 北约领导的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由来自44个国家的部队组成,其中包括北约28个成员国。截至2009年12月,这支部队的总兵力超过8.3万人,其中3.8万来自美国外的其他国家。此外,还有大约2万不隶属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美军驻扎在阿富汗。 北约与法国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军队不再受北约的指挥和调遣,但法国仍是北约的政治成员,只参加北约的一部分活动。随后北约总部迁至布鲁塞尔。 1995年12月5日,法国在北约秋季理事长会议上宣布它将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并参加北约国防部长会议。 1996年6月13日,法国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0年后,第一次派国防部长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春季会议。 20081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了新制订的《国家防务与安全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他特别强调,法国有意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称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将意味着北约给予欧洲“更多的地位”。 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决定。 北约与俄罗斯 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一切国际权利和义务,北约失去了原有的对手。1992年2月,北约秘书长韦尔纳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会晤后表示:北约同俄罗斯互为对手和敌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到了伙伴和合作的新时期。 为填补中、东欧安全真空,又使北约向东扩展战略得以实施,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通过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这是北约盟国与东欧及中亚国家之间一种松散的对话与合作关系,俄罗斯要求在计划中拥有“特殊地位”,遭到拒绝。经过多次磋商,1995年5月31日,俄罗斯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俄罗斯和北约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但俄方始终强调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没有改变。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俄罗斯联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文件申明建立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这一被称为“19+1”的机制只是作为磋商论坛而存在,俄罗斯仅在某些安全领域的问题上拥有参议权,而没有决定权。1999年3月24日,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俄方宣布暂时中断同北约的一切关系。在北约新任秘书长罗伯逊的努力下,2000年3月15日,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举行大使级会议,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 “9·11”事件后,北约需要俄罗斯加强在反恐斗争和其他领域内的合作。2002年5月28日,北约19个成员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罗马宣言》,标志着“20机制”的正式成立和生效。它与“19+1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打击恐怖、防核扩散、军备控制等非核心事务领域的合作中,俄罗斯拥有与北约19个成员国“完全平等”的权利。但仍没有得到它一直寻求的包括在对外军事干预、东扩和内部决策等北约核心问题上的“否决权”。 2008年8月8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军事冲突。北约谴责俄对邻国过度使用武力,宣布冻结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各级别的活动。作为回应,俄停止了与北约的多项合作计划。双方关系随后陷入低谷。在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出面斡旋后,2009年4月29日,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举行大使级会议,双方高层政治接触正式恢复。 2010年11月20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里斯本说,俄罗斯已接受北约邀请,同意在建立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上与北约开展合作。但在合作的具体细节上尚未达成协议。北约希望与俄罗斯各建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互换信息;俄罗斯则希望双方共同研发联合防御系统。12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宣布,俄罗斯希望与北约就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整体发展规模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 2011年7月4日,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大使级会议在俄罗斯黑海海滨城市索契举行,会议未能就广泛关注的欧洲反导系统问题达成协议。北约坚持其成员国的安全由北约负责,而不会“外包给第三方”。俄方在反导问题上有三个目标,一是制定反导系统互不针对的法律保证;二是制定客观的评估标准,以证明反导系统确实用于应对欧洲大西洋地区以外的潜在威胁;三是必须保障俄罗斯在未来反导系统建设中的平等参与。北约认为没有必要与俄签署反导系统互不针对的法律保证,此外,必须建设北约和俄罗斯两个独立的反导系统,双方以交换信息的方式合作。[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