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 |
释义 | 邵姓-姓氏起源 商音。博陵郡。系出姬姓。召康公封于燕,其次子世为畿内诸侯,作王卿士,号曰召公,因为召氏。后世子孙,增邑为邵氏。秦有邵平,汉有召信臣,同出一祖。 《姓源韵谱》说是"周召公奭后"。那么召公奭系何许人,邵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邵姓关于召姓改为邵姓的时间,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和姓纂》引安阳邵氏家状所云:"信臣之后,青州刺史邵林,其先避事加邑为邵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然《汲冢书》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书》指战国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书,系晋武帝时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所得。这说明邵姓在战国时已有,而不始于西汉召信臣的后代。因召、邵本一姓,二字在早期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古人有时互用,如召公奭、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时开始则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见不到了。 春秋时的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有邵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东),西汉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元帝时任南阳太守,修渠筑坝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为民兴利,被尊称为"召父",后任少府。 邵姓-姓氏始祖 邵姓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是西周初的大臣,"与周同姓,姓姬氏",即为周之支族,名奭,因采邑在召(shao音邵,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 《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邵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历王不听。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静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国人围攻,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死。历王死后,他又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县63公里,东距济源市42公里,故《辞海》注为"在今山西垣曲东"。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邵姓-邵姓分布 邵雍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邵姓-郡望堂号 邵逸夫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邵姓-历史名人 邵长蘅《青门剩稿》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 ,并博采《册府元龟》 、《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幼随其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苏门山下,后在苏门聚众讲学,创办“太极书院”。三十岁时又居家迁至洛阳天津桥畔。并与居住在洛阳的退辞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研讨学问,评议时政,期间屡次拒绝朝廷的录用。他根据《周易》八卦,创立“象数之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永恒不变的,而天地万物则有消长和终结,循环变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退化的,提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邵伯益:著名学者。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林:青州刺史。 邵兴: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领。 邵姓-家谱目录 邵仲衡4036【浙江绍兴】山阴天乐邵氏宗谱六卷(清)邵敬富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六册 河北大学 4037【浙江绍兴】绍邑邵氏续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邵荫棠等修朱心裁郑君乐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安乐堂活字本十六 注:封签题《绍兴江左邵氏家谱》。 4038【浙江】兰溪邵氏宗谱□□卷 清道光十九年(1839)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4039【浙江】兰溪椒石邵氏宗谱五卷 (民国)方西庚纂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4040【浙江兰溪】兰江邵氏宗谱十卷 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姚圹下乡大丘田 4041【浙江】兰溪江潭邵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4042【浙江】兰溪邵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4043【浙江兰溪】邵氏宗谱□□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4044【浙江衢州】邵氏宗谱三卷 (清)邵辅周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甘德堂活字本二册 吉林大学 4045【浙江】临海邵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邵永渡乡庄头山(存卷1、3、4) 注:初修於明宣德六年。 4046【安徽徽州】华阳邵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邵玉琳邵彦彬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 安徽图(存卷首、1)安徽博安徽绩溪 县伏岭村 4047【安徽】休宁邵氏宗谱不分卷 明万历年间朱印本一册 4048【安徽潜山】邵氏宗谱□□卷 民国安乐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3、6、8、10、13、27) 4049【福建】福州武林邵氏族谱□□卷 (民国)邵守正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一册 中央民院 4050【福建】永定邵氏世谱十四卷艺文十四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邵昌全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天远堂重修刊本 福建师大 注:邵宗行创修於明景泰四年。 4051【山东荣成】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邵连胜邵作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二册 日本 4052【河南】辉洛邵氏家谱不分卷 (清)邵述祖重修 清顺治十一年(1654)印本一册 日本美国 注:散居辉县、洛阳等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