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银鲴
释义

§ 形态特征

银鲴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俗名密鲴、银鲹、刁子,鲤科,属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是广布于江河、湖泊、水库中下层水域的小型经济鱼类。湖南衡阳、邵阳等地早就有在池塘搭养银鲴的习惯,其产量可达总量的10%—20%。

银鲴体长而侧扁;头小呈锤形;口小、下位,呈一横裂;上下颌具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背部为灰黑色,腹部及体下侧为银白色。鳃盖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背鳍Ⅲ-8,臀鳍Ⅱ9-10,叉尾型。侧线鳞588-9/5-664,脊椎骨39-40,肋骨14-15对。体长为体高的39.2倍,为头长的4.39倍。咽喉齿3行:2.4.6/6.4.2;肠长为体长的4-5倍。 [1]

§ 分布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 生活习性

银鲴银鲴适应性强,属厂温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珠江、长江、黑龙江等水域,通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化边缘,在池底或底泥中刮取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银鲴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同时也摄食硅藻和固着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兼食少量固着藻类,秋、冬季则完全以腐屑底泥为食。 [2]

§ 年龄与生长

在天然水域中,1-2龄鱼平均体长13.3-15.7厘米,平均体重43.8-69.0克;3-4龄鱼平均体长18.1-9.4厘米,平均体重103.3-129.6克。银鲴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递,最大体重可达270克。银鲴的生长速度以第1龄增长较快,2龄以后,生长速度减慢,这与银鲴2龄开始性成熟有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冬龄银鲴平均体长可达13.0-13.2厘米,平均体重34.5-39.5克,2冬龄平均体长14.7-14.9厘米,平均体重52.8-55.1克。

§ 繁殖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银鲴2冬龄达性成熟,属一年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季节为3-5月份,4月份为繁殖盛期。银鲴的怀卵量与鱼体大小有关,怀卵量一般为1万—3万粒。卵径小,为漂浮性卵。受精卵在20-22℃水温条件下,经30小时即可孵化出膜。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不能自然产卵繁殖,必须经人工催产。

§ 人工繁殖

银鲴

1 亲鱼的选留和培育

选留人工繁殖的亲鱼必须达2龄以上,最小体重50克以上,并且膘肥体壮,无病无伤。选留的时间一般结合冬季捕捞和干池进行。亲鱼培育池面积一般为600—700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放养亲鱼1000—1500尾。培育池水质要求肥沃,透明度25—30厘米。培育水质以有机肥为主,翌年春季适当加喂豆渣、麦皮等精饲料。

.2 人工催产

催产季节 每年4月中、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选择晴朗天气,适时催产。

亲鱼选择 雌鱼背腹宽阔,胸鳍略呈圆形,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微红。雄鱼体型狭长,胸鳍略呈三角形,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催产药物和方法 银鲴催产药物以鲤鱼垂体和LRH—类似物效果较好,雌鱼每尾注射垂体0.5个或LRH—类似物30微克,雄鱼减半。用4号针头做胸腔注射。在18—24℃的水温条件下,效应时间10—15小时。

3 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人工孵化

胚胎发育 银鲴受精卵为青灰色,晶莹圆滑,为浮性。在21—23℃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全过程约需112小时。

人工孵化 银鲴受精卵比重轻,为浮性卵,孵化方法与青、草、鲢、鳙孵化方法基本相同,一般用环道流水孵化,要求水质清新,水温在18℃以上。银鲴鱼卵的卵径比家鱼小,脱膜后的稚鱼也小,所以孵化环道的滤水纱窗布要密些,一般采用55目的尼龙窗布。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20—22℃,经28—32小时即可孵化脱膜;水温23—36℃,孵化时间只需26—28小时。在正常情况下,稚鱼孵出4天后点腰即可下池培育。

苗种培育方法

银鲴

1 清培消毒

鱼苗下塘前一个星期,育苗池必须清塘消毒,铲除池边杂草,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0千克消毒。曝晒2—3天后,每667平方米施粪肥150—200千克,水深保持40—50厘米,培肥水质,繁殖浮游生物,以鱼苗下池即能吃到食物。

2 鱼苗培育方式

银鲴苗种培育通常采用单养,每667平方米下苗20—25万尾。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体长达2厘米时,要及时打网分塘饲养,每667平方米放养8—10万尾。以后视鱼苗的生长情况逐步调整养殖密度。

3注意调节水质

银鲴鱼苗培育通常是浅水下塘,鱼苗下池时水深50—60厘米,这样水温上升快,有利于有机物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随着鱼苗的生长,要逐渐加深池水,鱼苗下池5—6天后,应适当加进新水10—15厘米,以后每3—5天加一次新水,最后池水深达1—1.5米。

4 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发现病害要及时防治。

§ 成鱼养殖

银鲴属小型经济鱼类,体肥、肉味鲜美,很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从南到北广大地区均可养殖。在以青、草、鲢、鳙为主的池塘中搭养一定比例的银鲴,不仅可摄食鲢鱼不能利用的固着丝状藻类,与鲢、鳙鱼食性不矛盾,而月可大量摄食腐屑底泥,减少有机物分解带来的耗氧,净化水质,加速水中物质循环,变废为利促进主养鱼增产。

银鲴以第1年生长最快,主要靠群体增加产量,池塘搭养银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方式

池塘养殖银鲴有混养和套养。混养:采用隔年老口鱼种,冬季一次放足,年底一次起水;套养:是将当年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到夏花阶段,5月份套养在成鱼塘中;若放养数量较多,供应翌年做鱼种;若放养数量少,当年年底即可起水上市。

2 放养数量

肥水塘,饵料充足,每667平方米混养老口鱼种10—15千克(8—10克/尾),年底可起水银鲴商品鱼100—120千克;中等水质的池塘,每667平方米混养银鲴老口鱼种8—10千克,产量可达70—80千克。饵料条件较差的池塘,混养老口鱼种5—7千克/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60千克。

3 养殖银鲴注意事项

银鲴食性杂,疾病少,按常规管理即可。但要注意的是:银鲴耐低氧能力较差,每当天气闷热、气压低时,银鲴最先浮头“泛塘”。因此,池塘养殖银鲴,要经常加注新水和增氧,保持水质肥而爽。

§ 营养

银鲴肉质鲜嫩,富含脂肪,钙质含量也很高,为人们所喜食。

§ 烹饪

为常见鱼类,家常食用多清蒸、红烧。

选购:应选购鱼体上无斑点、溃疡,外观完整没有破损或出血,眼睛微凸、清澈透明,鱼体有弹性的个体。

保鲜/蓄养:保持水质清、爽,氧气充足。银鲴不耐高温,存养密度不宜过大。

提示:患疮疥者慎食,不要与茶同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2:44